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梅花针结合药物灸治疗脾虚湿盛型蝶形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脾虚湿盛型蝶形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以梅花针结合药物隔姜灸背俞穴为主并体针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面部围刺结合体针治疗,两组治疗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嘱患者注意防晒和休息,调节情志、饮食和睡眠。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83.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损面积、皮损颜色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梅花针结合药物隔姜灸治疗脾虚湿盛证黄褐斑临床疗效显著,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局方》消风散治疗脾虚湿盛风邪外犯型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风邪外犯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采用《局方》消风散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西替利嗪片治疗。2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方》消风散治疗脾虚湿盛风邪外犯型荨麻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法埋线结合脐周拔罐治疗女性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女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例采用俞募配穴法埋线结合脐周拔罐疗法,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穴位埋线法,2组均每周治疗1次,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并统计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体质量、BMI及腰围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BMI及腰围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71.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募配穴法埋线结合脐周拔罐疗法是一种有效、快速治疗女性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的综合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在脾虚湿盛、痰浊上扰型眩晕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方法:134例脾虚湿盛、痰浊上扰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7)与对照组(n=67),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5%(62/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6%(50/67)(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2/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9%(8/67)(P0.05);观察组半年内复发率为11.9%(8/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8%(22/67)(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用于脾虚湿盛、痰浊上扰型眩晕的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从脾论治对肾病综合征型紫癜性肾炎(HSPN)脾虚湿盛型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2例肾病综合征型HSPN脾虚湿盛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泥泼松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脱敏清络汤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77.42%)(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尿沉渣红细胞数及血清D-D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血清D-D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从脾论治治疗脾虚湿盛型肾病综合征型HSPN患者可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指标,促进患者转归,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药单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阳化气汤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阳化气汤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79.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EOS、IgE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EOS、IgE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EOS、Ig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阳化气汤配合西医常规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疗效确切,并能改善EOS、IgE水平。  相似文献   

7.
胡协鸣 《新中医》2016,48(12):44-45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老年脾虚湿盛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脾虚湿盛型A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2组均治疗5天。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老年脾虚湿盛型AAD,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祛浊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纽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采用祛浊降脂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脂必妥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控制率为25.4%,而对照组仅为9 5%,两组比较,P<0.05.结论:祛浊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亚急性湿疹脾虚湿盛证患者52例,随机分成2组各26例,对照组予咪唑斯汀缓释片治疗,治疗组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2组均外用复方樟脑乳膏,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3.1%,对照组为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盛证疗效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进行饮食控制及体育运动,治疗组同时服用健脾化湿汤。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重指数、腰臀比、血脂、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42.9%;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降低2hPG、FINS、HOMA-IR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健脾化湿汤在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缓解中医证候方面疗效良好,是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异常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运用补脾健脺饮治疗脾虚湿盛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确诊的脾虚湿盛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合用补脾健脺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候变化情况,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8%(81/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04%(49/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脾健脺饮治疗脾虚湿盛型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刘鹏  谷海鹰 《四川中医》2010,(7):112-113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方法:将单纯性肥胖症脾虚湿阻型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温针配合耳压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15次为1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77.4%,两组疗效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温针配耳穴贴压是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参苓健脾化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参苓健脾化湿汤,对照组糖尿病患者予口服二甲双胍、高血压患者予氯沙坦,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压、腰围、体重胰岛素抵抗指数和中医证候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参苓健脾化湿汤降糖、降压作用与对照组无差异,调节血脂作用优于对照组,改善HOMA-IR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参苓健脾化湿汤具有益气健脾、化湿降浊的功用,有较好的降糖、调节血脂、降血压作用,可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可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型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祛湿疗肝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脾虚湿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5例脾虚湿阻型NAFL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5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7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祛湿疗肝汤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总有效率7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倦怠乏力、脘腹痞闷、腹胀及纳差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倦怠乏力、脘腹痞闷、腹胀症状积分下降(P0.05),纳差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倦怠乏力、脘腹痞闷、腹胀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祛湿疗肝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脾虚湿阻型NAFLD疗效确切,并能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除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应用健脾除湿汤内服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依巴斯汀片口服。2组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40例,痊愈8例,显效2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40例,痊愈5例,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62.5%。结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疗效好,安全性好,患者顺应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芳香化湿汤治疗湿浊型糖尿病性胃轻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芳香化湿汤治疗湿浊型糖尿病胃轻瘫( 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湿浊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自拟芳香化湿汤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100 mL/次,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口服5 mg/次,每日3次,于餐前30 min口服,用药疗程均为6周,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胃排空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9%明显优于对照组72.73% (P <0.05),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促胃排空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芳香化湿法治疗湿浊型糖尿病胃轻瘫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纳支法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SW  Wu J 《中国针灸》2011,31(2):125-128
目的:比较子午流注纳支法与常规针刺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取穴均为脾经穴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腹结、大横.观察组采用纳支法按时循经取穴治疗(即在每日脾经最旺的巳时进行治疗),对照组在除巳时之外的时间采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2%(25/29),对照组为75.9%(22/29),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降低患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及肥胖度,减小患者腰围及腰/臀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纳支法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配合益生菌制剂培菲康治疗脾虚湿盛型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型的67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参苓白术散和培菲康治疗,对照组采用培菲康治疗,治疗60 d,观察治疗前后各组血脂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粪便乳酸杆菌计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7%)与对照组(68.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胆固醇(TC)、β脂蛋白(LDL)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症状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粪便中乳酸杆菌计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合用培菲康治疗脾虚湿盛型高脂血症效果良好,可大幅提高肠道乳酸杆菌数量,发挥益生菌调脂功效,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脾虚湿盛型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痰浊中阻型眩晕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予常规西医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水煎服,每日1剂,10 d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3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6.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虚湿盛型水肿的疗效。方法:将44例慢性肾衰竭脾虚湿盛型水肿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2例,治疗组给予升阳益胃汤治疗,随证加减。对照组给予金水宝胶囊。共治疗1个月。结果:治疗组痊愈11例,有效10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5例,有效8例,无效9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心房钠尿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结论: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虚湿盛型水肿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其能提高心房钠尿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