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味牵正散联合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进行口服西药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甲钴胺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加味牵正散联合甲钴胺治疗。均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7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牵正散联合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能保证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的疗效及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 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第2周和第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血清GDNF和NGF表达。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76.09%(P0.05)。观察组眼裂闭合评分、口角偏斜评分和神经功能指数(FNF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GDNF和NGF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GDNF和NGF水平高于对照组,且第4周优于第2周(均P0.05)。观察组基础、中等和高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良情绪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增强GDNF和NGF表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和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患者胶质细胞系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与观察组56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基础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面神经肌电图、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GDNF和NGF水平、不良反应、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潜伏期小于对照组(P 0. 05),波幅大于对照组(P 0. 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 64%(53/56)显著高于对照组82. 14%(46/56)(P 0. 05);治疗后观察组GDNF、N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 93%(5/56)略高于观察组7. 14%(4/56),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上调GDNF、NGF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下关、牵正穴施行隔牵正散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特发性面神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足三里肌注甲钴胺,治疗组采用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Potr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Potrmann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7.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症状明显改善,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方兴 《中医药研究》2009,(10):1167-1168
目的观察弥可保联合牵正散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确诊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弥可保合牵正散治疗,对照组予牵正散治疗。治疗28d后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检测患者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0.6%,预后良好率为93.8%;对照组治愈率为60.0%,预后良好率7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弥可保联合牵正散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治疗中脐针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康华医院2018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中医科、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样本容量总计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实验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采用脐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Fisch评分、血清NGF、GDNF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Fisch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血清NGF、GDNF因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与对照组(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针可有效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面部神经功能,上调NGF、GDNF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徐国栋 《光明中医》2016,(16):2361-2363
目的观察加味牵正散配合巨刺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合巨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牵正散。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P0.05)。结论加味牵正散配合巨刺法可提高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神农牵正散对7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对应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用药的不同设置对照组(使用神农牵正散治疗,n=38)和观察组(针灸联合神农牵正散治疗,n=38);使用House-Brackmann分级法分别于治疗后1周和2周进行药物的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平均病程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评分结果显示,在治疗前未见显著差异(t=0.077;P=0.939),治疗后1周和2周,观察组House-Brackman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89,-8.959;P=0.000,0.000)。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痊愈34例,改善3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21例,改善13例,无效4例;观察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在痊愈和改善状态中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灸联合神农牵正散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效果肯定,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临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雪景 《光明中医》2016,(10):1424-1425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面神经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以牵正散加味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以常规医药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值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加味牵正散合vitalstim治疗仪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西药及针灸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牵正散合vitalstim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治疗28d。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及临床疗效指标判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0%,对照组总有效率81.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牵正散合vitalstim治疗仪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采用田氏针灸联合桃红牵正散的治疗效果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7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接受田氏针灸治疗,观察组44例接受田氏针灸联合桃红牵正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面神经功能严重程度分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DI评分高于对照组,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各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田氏针灸联合桃红牵正散能显著缓解面神经炎患者症状,减轻面神经麻痹程度,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牵正散联合温针灸足三里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牵正散联合温针灸足三里。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计数及EPCs集落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痊愈率分别为86.67%和6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EPCs计数与EPCs集落计数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EPCs计数与EPCs集落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联合温针灸足三里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满意,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血管内皮损伤的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随机非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牵正散加味煎服治疗风寒阻络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牵正散加味煎服中药,分别在治疗10d、20d、30d时对眼裂闭合不全、额纹变浅、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乳突后压痛等症状进行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两组不同症状恢复情况,治疗组疗程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面神经麻痹患者服用牵正散加味煎服治疗,临床疗效更好,且无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味牵正散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静滴利巴韦林、口服泼尼松片、注射Vit B1,Vit B12及针刺、理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加味牵正散口服,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为8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牵正散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5.
张军阳 《吉林中医药》2013,33(2):167-168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味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8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牵正散加味(全蝎、僵蚕、白附子、天麻、钩藤等,每日1剂)治疗,对照组采用强的松(20mg,1次/d,顿服,5d后减量)内服及维生素B12(25 ug/次,3次/d)、维生素B1(10 mg/次,3次/d)、维生素B6(10mg,/次,3次/d)、地巴唑(10mg/次,3次/d).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5%,2组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加味具有温经通络、祛风化痰、熄风解痉的作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6,(3):274-276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味治疗外感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辨证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5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针灸,辨证治疗组分风寒外袭、风热侵袭,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牵正散加味煎服。两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1周后、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辨证治疗组在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评分及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牵正散加味治疗外感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牵正散加味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的变化.方法:对30例单侧Bell麻痹患者,针刺结合中药牵正散加味治疗,治疗前后进行面神经传导速度(NCV)、瞬目反射(BR)检测对比.结果:30例患者治疗后痊愈10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NCV、BR潜伏期明显改善.结论:①针刺结合中药牵正散加味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疗效,对已损伤的面神经电生理有明显改善作用.②患侧M波波幅下降超过50%者面瘫恢复较差;患健侧M波波幅比值>50%者,面瘫恢复较好.③BR检测3周以上R1、R2还未恢复的病例,预后较差;第3、4周R2再出现的患者,面瘫恢复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罗建平  吴兴全  黎勇 《河南中医》2022,(12):1886-1889
目的:观察加味牵正散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加味牵正散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面部神经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和社会功能评分(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DIP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FDI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牵正散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面部神经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期针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疗效及对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ine-deri vedneurotrophic factor, G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水平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来医院治疗的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给予温针灸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分期针刺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DIP评分、FDIS评分和Sunnybrook评分、H-B分级及血清GDNF和NGF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GDNF和NG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FDIP评分、FDIS评分和Sunnybrook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H-B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较高(P<0...  相似文献   

20.
牵正散加味治疗Bell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味治疗Bell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Bell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辨证口服中药煎剂,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牵正散加味治疗Bell麻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