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版教材《全区要略讲义》痰饮病篇中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大法已无异议,但教材释义中的“实为治本之法”、“治本的主要方法”等句,细究涵义,似觉欠妥。新释如下,愿与同道磋商。首先,从痰饮病的形成来看,是由阳虚失运,水饮内停而致.阳虚是本,阴邪盛是标,所以痰饮病性质属本应标实之证。治疗此病当依据其性质来治疗。治本应是使阳气衰微得以改善,治标则是使痰饮之邪得以间除。单纯阳虚而无水饮停聚则不会形成痰饮病,所以痰饮病必县阳虚阴盛两方面,治疗痰饮病的正治法即应是标本兼治之法,“温药和之…  相似文献   

2.
苓桂术甘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苓桂术甘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该篇原文 15条指出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寥寥十字 ,为后世对痰饮病治疗制定了一个极其精妙恰当的准则。夫痰饮者 ,乃人体阳气不足 ,肺失治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而致水液代谢失常 ,停留于某一局部的继发性疾病。痰饮为阴 ,遇寒凝聚 ,得温则化 ,而温药者 ,振奋阳气 ,开达腠理 ,通调水道 ,阳气来复则阴翳得开 ,腠理开泄 ,饮随汗解 ,水道通畅 ,痰随水利。邪之去路 ,总以温化为旨 ,湿去则绝其生痰之源 ,兵孤粮断 ,痰饮自除 ;和之者 ,平淡和缓 ,温不过燥、…  相似文献   

3.
《金匮》对咳嗽、喘证、痰饮的治疗,分别在《肺痿·论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两篇中论述最详。其治疗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温化痰饮法 《金匮》对痰和饮的治疗,常用温药以振肺之阳气,通调水道,固卫气以抗邪,助脾阳以运水湿,奋肾阳以化水气,使痰和饮无留滞之弊。温化痰饮法,即《金匮》谓“温药和之”之法。具有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的作用。根据脏腑病变之异.又分温通阳气、温补肾阳、温肺复气等法,来调整脾肾肺三脏的气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其味辛甘而性温,入心、肺、膀胱经,具有解肌发表、温经通阳之功效,为辛温解表药,但其解表作用远不及它的温通作用在临床中应用的那么广泛,现将桂枝的温通作用,简述如下:1 温化痰饮  多用于痰饮病。其痰饮之因,多由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聚湿停饮成痰所致。盖痰饮属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温药能发越阳气,通利水道。故根据“温药和之”的原则,治以温化为主。如苓桂术甘汤方中用桂枝,通阳化气,温化水饮,与白术配伍,辛甘化阳,以鼓午脾阳…  相似文献   

5.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大法.脾失健运,水精不能四布,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另外,根据痰饮之部位不同又有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扶正祛饮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治标、治本、治未病三个方面介绍了主任医师张介安对小儿哮喘的治疗经验,重点突出三个不同时期的病变及用药特点。治标之时,提出:攻邪为主,详辨其因,勿忘调气;治本之时,强调调理脾肺为主,勿忘补之以气;治未病,则不离治本之法。以药食于夏令调养之。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痰饮的辨证与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狭义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仅指水饮停积于胃肠。痰饮是由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积而形成的病证,其病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张仲景根据不同的证型,确定不同的治法和方剂,这些辨证纲领至今还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1治疗原则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温药和之”,温,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义;和,指温之不可太过,应以调…  相似文献   

8.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似乎但为痰饮一病而设,实则为《金匮》除湿之总则。《金匮》一书,由痰饮水湿而病之篇章,凡二分有一。痰饮乃五脏阳气虚衰,三焦气化乖戾所致,故“当以温药和之”,温通三焦,振奋阳气,气化则饮化矣。一、饮停上焦,麻桂和之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若饮停上焦皮  相似文献   

9.
盛倩 《河南中医》2013,33(2):162-164
中心性菜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开阖失司有关,然不外乎气化不利与正气不足、气化不及两方面.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肾气丸是临床用于治疗中浆的常用经方,均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基本治则,故可归于一类研究,比较其方证异同,既有利于深入理解经方的结构组成,也有利于以方测证,从而方便临床正确选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例,提出以《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疾病的病机与治法要素为核心线索的研究思路。从本质上讲,痰饮病的形成主要归咎于体液代谢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及三焦水道不利两方面。对于痰饮病证的治疗,仲景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论治原则。其中"温药"的含义为以温药为主,根据具体情况而增加或减少适当、适量的药物;"和之"则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温药有振奋脾肾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作用。痰饮之邪得温药始开,得阳始运。阳气运则水液行;温药和,则饮邪化。而苓桂术甘汤乃治痰饮病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12.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中提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原则,为后世痰饮学说奠定了基础,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脏腑之阳气不足无力运化水饮,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笔者临床上采用温阳之法治疗痰饮之证,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3.
痰饮病是体内水液停积于局部的一种病证。“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病总原则。笔者通过学习《金匮》痰饮篇 ,试对“温药和之”论述如下 :1 “温药和之”的含义“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重要原则。所谓温药是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温运为主 ,温热药能助胃阳、燥脾湿以胜阴邪  相似文献   

14.
咳喘之证,或因外感风寒六邪,或为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而致肺失宣降出现咳喘,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气机不利,水道必阻,则多夹痰饮为患,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为治疗大法,然痰饮为病,病机多虚实夹杂,表现变化多端,临床上温药分辛温、苦温、甘温之法,所治之痰饮也各有所异,当明痰饮所成原因,痰饮所结之处,辨证论治,灵活运用,化痰逐饮,而使肺气恢复正常宣发肃降,临床上治疗咳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金匮要略》用于治疗咳喘的诸方 ,临床所治疾病很多 ,治疗咳喘的辨证和应用法则 :一是病机皆有脾肺肾三焦气化不行 ,水津代谢障碍致痰饮内生壅滞于肺之咳喘 ;二是凡以咳嗽 ,气喘 ,咯痰为主症者 ;三是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 ,临证可酌情加减运用。治咳喘诸方目前广泛用于临床 ,除了用于呼吸系统疾病 ,也可以用于其他系统疾病过程中表现有咳喘证者 ,无论是急性或慢性 ,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者皆可用之。  相似文献   

16.
林燕萍  叶柏 《河南中医》2016,(6):945-946
痰饮形成的关键在于脾胃虚弱,因此若盲目使用攻伐之法则不但痰饮不去且脾胃更伤。很多消化系统疾病经久不愈实为痰饮作祟,治疗关键在于明确病机,书中关于痰饮病总的治疗大法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知脾阳得健运,痰饮得化,饮为阴邪,得温则行,温药亦可振奋阳气,运行水液,可谓一举多得,"和之"也寓有用药当刚柔相济之意,刚药可燥湿暖土,柔药功擅益胃养阴,然过于刚燥消耗阴液,过于温补滋腻碍湿,因此临床当注意配伍得当。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中“眩”之病机分为虚实两大类:虚为精血亏虚,清窍失养;实为水湿痰饮,上犯清窍,蒙蔽清阳,虚实之间又以水湿痰饮等病理因素为主。水湿痰饮致眩可导致肺中虚冷,津液不布;饮停胸膈,上蒙清阳;脾胃阳虚,饮停心下;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风湿郁遏;湿热蕴结等。因虚致眩可导致虚劳失精,正虚挟风等。制方合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和“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等治法,用药以利水、健脾、温阳类为主。  相似文献   

18.
"慢支"属"痰饮咳嗽"范畴,《金匮》立专篇论述,首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法则.并对慢支急性发作,作了细致的描述,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究其病机,痰饮属阴邪,是由脾肾阳虚而引起,故创立了温脾化饮、温肾化饮、温肺化饮的苓桂术甘汤、肾气丸、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方剂.对慢支急性发作,则按标(外感新邪)本(内有伏饮)先后,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第166条原文为:“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活,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统编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认为“寒作邪解,此指痰饮。胸有寒,指胸隔停滞痰饮的病理。”以寒训邪.又推之痰饮,实觉牵强。笔者细绎仲景原义.前后互参,认为“胸有寒”作“胸有实”较妥。试论如下:三寒饮当温不可妄吐《金匾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论,指出了痰饮病的治疗大法。“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总的原则,治本的主要方法。(金匾要略)冶痰饮,分治…  相似文献   

20.
小便不利一证,见于《金匮》篇中,今就其辨证与治疗,撮要如下。一、小便不利的辨证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可知小便是津液所化生,其通利与否,能反映体内津液及人身气化功能的情况。 (一)水液停蓄:湿邪、痰饮、水气停蓄,每见小便不利。此三者,同源异流。其产生,每因脏腑阳气不足,气化无权,水湿痰饮因而停聚不行;其结果,又使阳气受遏,气化障碍,小便为之不利,而小便不利,又使水湿停蓄不行,如此互为因果。如《痉湿暍病》篇第十四条:“太阳病,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