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EfficientNet建立可靠的阴虚证眼象识别模型,为阴虚证共性诊断模型的研究提供基础,推动中医目诊客观化的研究。方法:构建以阴虚证为主的常见中医证候眼象数据库,通过轮廓检测切割眼象图片,基于retinex理论增强图像,使用反射、对比度变换、噪声扰动等方法扩大数据集作为模型训练材料。对图片进行批归一化预处理后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眼象特征提取模型以及分类模型,判断最终归属的证候。结果:阴虚证识别模型对验证组数据的识别准确率达90.01%,对于阴虚证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并以此模型为基础构建了阴虚证健康管理平台,将研究成果投入实际应用同时进一步收集眼象图片数据。结论:首次尝试使用图像识别技术以及EfficientNet,对目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以及证候识别,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这表明通过深度学习实现中医辨证客观化的技术路线是可行的,且填补了目前在目诊以及辨证客观化研究领域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近年来中医目诊的文献进行研究,分析了国内目诊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中医目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医目诊数字化研究平台,阐述了其研究思路、平台的架构及其对中医目诊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目诊理论是中医望诊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详细记载且颇受重视,其中虽无目诊专篇,但从散见于该书各篇中有关目诊的内容来看,其论述甚为全面而精辟。本文试从目诊理论基础、目诊诊法内容、目诊临床意义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黄帝内经》目诊理论,认为《黄帝内经》目诊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哲学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医诊法中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的整体诊断思维模式,具体内容包括目神、目色、目态、瞳子、目下、目之赤脉、目之功能等,其临床意义在于通过目诊来判断不同的病位,反映不同的病因病机,推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因此有着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医目诊理论是中医望诊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气、色泽、形态和血脉等变化来辨析发病部位,判断病因病性和推测疾病的预后情况。综合近10年来的文献梳理,许多学者对于中医目诊有着自己独特的的见解。就中医目诊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文献整理,概括、分析了《内经》对目诊的贡献。主要有:阐述望目诊病的意义;首论望目诊病的生理基础;论述了较系统的目诊内容。结论:《内经》中的目诊内容是构成中医诊断学局部望诊中望目内容及中医眼科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目诊是通过观察目来判断全身病证的诊断方法,中医目诊智能系统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现通过方法论、数字化、逻辑性3个方面探讨构建中医目诊智能系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首先,目诊智能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缺乏方法论指导,需要以复杂系统科学作为方法论指导。其次,数字化问题包括信息采集问题、中医计量诊断问题和数理模型问题,需通过制定目诊规范化采集和计量诊断标准,建立适合的数理模型。再次,多源信息分析问题、诊断信息权重问题和解释性问题这3个逻辑性问题,需要运用融合智能算法和层次分析法,以及多学科研究团队“多次迭代,逐步近似”构建目诊智能系统的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   

7.
仲景在诊治杂病时,十分重视观察眼部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的整体观。为探讨仲景学术思想,本文特就《金匮要略》中有关目诊的内容整理如下。目诊涉及内容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仲景目诊的内容主要为对外眼形态色泽的观察、对患者自觉症状的推求。这些观察虽属初步,但内容已较全面,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方法。与望诊、闻诊、问诊三者密切配合,是非常有利于识别病症和推断病情的,它在中医诊断学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素问·五脏生成篇》上说:“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相似文献   

9.
眼睛作为人体生物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透视人体的重要窗口,精、气、神是构成生命的三个要素,精、气、神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以初步梳理和探讨目诊与精、气、神学说关系为契机,从脏腑精气、经络之气、卫营之气、精神魂魄等方面为拥有深厚中医理论积淀的目诊正本清源,以期引起对中医目诊这一重要诊断方法的重视,促进中医目诊理论的继承,推进目诊的现代化、客观化发展,提供更加新型、经济、无创的疾病诊断筛查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望诊位于中医四诊之首,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韩学杰研究员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自身30余年临证经验,对中医望诊方法作进一步充实,提出“三维望诊法”,并与中医目诊相结合,望诊时从眼睛的颜色、形态、部位三种维度入手,根据眼睛不同部位对应不同脏腑定疾病病位,不同颜色及形态定疾病病性,综合分析,提高中医目诊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为辅助临床诊断疾病及其证类提供有效的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归脾汤加减治疗视疲劳4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归脾汤加减治疗视疲劳40例陈文福高玉文山东省平邑县平邑镇医院273300视疲劳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眼不能久视,久视则头痛、头晕、目胀昏花、眼干涩不欲睁等一系列症候。西医对症治疗常难奏效,笔者以中医“四诊”所见,患者多有心、脾两虚的证候,据此用归脾汤加减...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目为肝之窍"的中医望诊理论,针对传统医学中肝病目诊缺少客观化及量化指标的问题,研发一种可穿戴的中医肝病智能目诊系统(设备)。本系统主要是由眼部图片自动采集、图谱智能生成设备及数字化诊断系统两部分构成。利用仿生模式识别理论的同源连续性算法构建眼部特征发现模块,利用仿生模式识别的高维目标识别算法实现眼部肝病图谱生成模块。通过这2个模块,根据中医目诊理论,对照片及识别结果进行分层次结构化的存储,建立有中医内涵的健康人及肝病患者人眼库,为提高中医数字化、可视化诊断水平提供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3.
彭清华 《中医杂志》1989,30(10):52-55
诊法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由于广大医者的努力探索,舌诊、脉诊、腹诊等各种中医诊法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拟就发诊、颜面色诊、目诊、耳诊、唇诊、甲诊、穴位诊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金匮要略》中有不少有关目诊的内容。本文仅就此予以整理、介绍,以供临床参考。一、望目色《金匮要略》所论目色改变的情况,有目赤、目四眦黑、目青、目黯黑、目睛晕黄等,以此作为诊断病证的依据。 1.目赤:《金匮要略》第2篇第七条指出,目赤可见于痉病,反映邪郁化热而上冲。第3篇第13条曰,狐惑病可见目赤如鸠眼,此乃血分有热、随肝经而上注于目之征。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姓,17岁,学生,2006年12月初诊。于11月始患头痛,10余天后突发两眼失明,无光感,伴头胀痛,目涩,精神紧张,易怒,失眠。经当地医院眼科检查眼底、头颅CT均未见异常。诊断:癔病性黑盲。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诊查:两眼外观一致,瞳孔对等,精神苦闷,脉来弦细,舌质淡少苔。中医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诊是指根据目之颜色、形态、视觉、活动等变化,来推断疾病的发生、辨别疾病的性质和判断疾病的后。因目有“机体之橱窗”之称,故目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清代医家俞根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说:“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内经》虽对目诊无专篇论述,但从散见于该书各篇中有关目诊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其对目诊不仅最早述及,而且论述精详,后代医家多从其说。因此,笔者现将其目诊内容作一整理分析,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目劄的效果.方法:对118例(236只眼)目劄患者按1:1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59例(118只眼)和对照组59例(118只眼).中医治疗组运用辨证分型施治,内服汤药,配合中药滴眼液滴眼.对照组选用抗生素滴眼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人工泪液滴眼,维生素A丸口服.结果:中医治疗组有效率为96.61%,对照组有效率为81.36%.结论:分型辨治目劄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 视疲劳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眼不能久视,久视则头痛、头晕、目胀昏花、眼干涩不欲睁等一组症候群。其中某些患者用西医的检查方法尚查不到致病原因,仅给予对症治疗难以奏效,但以中医的“四诊”所见,患者多有心、脾两虚的证候,据此,我科用归脾汤加减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近些年来中医颜面诊、目诊、耳诊、唇与腭粘膜诊,甲诊及某些特殊诊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报道,认为通过现代仪器设备的应用,使传统的中医诊法有了较精确的定性、定量标准,从而推动和促进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舌诊的现代化发展,舌诊仪作为中医舌诊客观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临床研究中被大量应用。文章对舌诊仪的发展,及近5年来,舌诊仪在中西医病证结合、中医药疗效评价、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