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风一病主要呈现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候.本虚者或气虚、或阴虚,标实者系风、火、痰、瘀为患.临床观察发现中风以气虚血瘀者居多.气虚推动无力,瘀血阻滞脑络,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是中风病发生的主要病机.立中风证治八法,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收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和研究,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的频散分布。发现前人把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综合为风、火、痰、瘀、气、虚6类是有其临床基础的。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证和痰证是中风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风证,火热证是中风病诸证组合中的主要证候。对本组病例的覆盖率较高的主要有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血瘀内停证,风火夹痰证、风火上扰、痰瘀互结证5类证候,可以作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在中医概念里名中风又名卒中,祖国医学认为脑出血的病因主要表现在虚、风、火、气、痰、瘀六个方面,病机虽然复杂多样,但气血逆乱是病机的核心,而瘀血、痰浊、风火等病邪为害的最终环节则为脑络闭阻。络阻窍闭而致神昏,络闭内生风痰而呈惊搐,出血性中风则是离经之血瘀阻脑络。根据中风的病机特点,以急则治其标为总则,以破瘀、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其病因病机多属肝肾阴亏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 ,气血逆乱 ,脑窍蒙塞 ;或因气虚血瘀 ,脑脉痹阻 ;或痰瘀流窜 ,痹阻清窍 ,脉络阻致而致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不遂等中风症候。1 病因病机  腑气不通 ,是中风病急性期的  相似文献   

6.
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以气虚血瘀痰阻为主,辨证针对本病气阴两虚,兼有痰、瘀、热之邪的病机,治以益气养阴为主,兼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定喘等法.  相似文献   

7.
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是胃肠病的基本病机。按邪正斗争态势分,正虚有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血虚之异,邪实有湿滞、热郁、滞结和血瘀之别。胃肠病的治疗重在补中清化。  相似文献   

8.
脑瘫全称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刘绪银主任医师认为脑瘫属中医"脑痿"范畴。由三焦、膜原、腠理、膜络、玄府所构成的膜府系统涩滞则藏腑气化失常,生化不足,血涩为瘀,津停为痰,痰瘀壅塞黏附膜府膜络则膜络涩滞,精气津血输布渗灌障碍,导致上气不足、髓海不充,是脑瘫的重要基础病机。临证分阴虚髓热、气滞痰阻、痰热扰动、脑气郁滞、气虚血瘀、风痰交夹、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髓海空虚等基本证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佐以芳香药、藤枝类药、虫类药,内外合治,以疏达膜府、畅通脑络,促进气血精津上输,以充养脑髓。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的病因有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等,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发为本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基础病理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致病因素多为风、火、痰、气、瘀等。临床常分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4个证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血与中风病病机学说理论的关系。[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气血与中风病的关系分析中风病的发病机制,并着重探究气血在中风病发病中的基础作用。[结果]唐宋以前医家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中风病机;金元时代,则认为中风之本乃内伤血气,或气虚血虚而致痰湿阻滞;明清医家则多从气虚血瘀论,气、血贯穿中风病始终。益气活血法可改善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中风病以气血为病机论治,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中风从气血进行辨证施治,多能促进气血调畅。从"气血"论中风病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可以为中风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用以指导临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卢尚岭调气为主治疗急性中风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病机的关键。急性中风时常见的痰、火、瘀、滞等病理产物,均由气机升降逆乱、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所致。治疗急性中风必须注重调畅气机。气机逆乱的形成要在肝脾二脏,因此,调畅气机,首重畅利中焦,祛除邪气,通畅腑气;次须重镇肝木,畅达肝气,平抑肝阳;调气亦能化痰行血,从而消除痰、火、瘀、滞。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中风病机复杂,多归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标实为风、火、痰、瘀横窜经络,上蒙清窍。近年来提出肾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之一,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有一定效果,本文就其进行综述。1 理论依据 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历来论点不一。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然以“内风”立论,如刘完素力主“心火爆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可谓中风学术史上的一大转折。之后,张景岳倡“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相似文献   

13.
痴呆病荣气虚滞的特点包括荣气虚与荣气滞两个方面。荣气虚则五脏虚弱,脑络失养,髓减脑消;荣气滞则五脏功能失调,脑络不通,脑髓不充,最终导致神机失用。荣气虚与荣气滞互结为害,缠绵搏结,形成虚、痰、浊、瘀、滞的恶性循环,最终脑髓空虚,脑失滋养,神机失用,五神失司,灵机记性减退以至丧失而致痴呆的发生。先秦及秦汉时期,该病多描述为"善忘""言喜忘",多由五脏虚衰、髓海不足、气血逆乱及瘀血内停等导致。荣气虚滞之证正是渊薮于此,肺气虚衰,精髓疲乏,五脏生化乏源,精明之府失于濡养,或情志失调,肝气郁滞,疏泄失司,气血逆乱,血蓄不行等,即为荣气虚滞之具体化表现。晋隋唐时期,医家们对痴呆病的认识,多从心论,称痴呆为多忘、善忘等,认为其多忘、善忘者与心相关。心主神志。心气虚衰,血脉不充,脑脉失养,脑髓不用,神气难以外显,日渐发展而成多忘。宋金元时期,医家们继承了前人对心主神志、心气虚易致痴呆健忘之外,创新性地提出了心脾两虚亦是健忘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比较重视老年人的食治摄养。明代医家对痴呆病机的认识是以"虚、闭、瘀"为主。至清代,医家不仅继承了明代时期的"虚、闭、瘀"理论,也观察到了"火、痰"在痴呆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痴呆的病因病机与"虚、火、痰"关系密切。明清医家提出了脑主神机记忆的理论,同时总结脑作为元神之府在"虚、闭、瘀、火"等病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善忘癫狂等病证。近现代医家们对痴呆病的认识从五脏虚损、痰浊瘀血、虚实夹杂、毒损脑络等逐渐演化到荣气虚滞,为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风湿内扰与肾病综合征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尤以大量蛋白尿为其最基本特征。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论治肾病综合征主要从水肿、腰痛、尿浊等方面人手,认为其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正虚主要包括气虚(气阴不足)、阳虚(脾肾阳虚)、阴虚(肝肾阴虚);病邪则有水湿、湿热、血瘀等,但对肾病综合征的根本病机仍未达成共识。笔认为,风湿内扰贯穿肾病综合征发病过程,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病机,是临床论治本病的关键所在。现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济春,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第2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40余载,尤擅长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病。李老师认为气虚是中风病致病的根源,瘀血是病邪的核心,痰浊、瘀血是共同的病理产物,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是中风病关键的病理机制,治宜益气活血、痰瘀同治。李老师主张出血性中风早期活血化瘀治疗,并擅长针灸,独创乾坤针法治疗中风瘫痪,从而提高了中风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出血中风病因病机的发展及阐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出血中风的病因病机学说的源流和发展进行考证和阐发.风阳痰火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病理状态,同时亦是诱发出血中风的始动因素和危险因素.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其压迫损伤脑髓,又成为出血中风的致病因素.出血中风急性期多有肝肾不足、内伤积损的发病基础,而痰瘀压迫损害脑髓酿生毒邪,痰瘀热毒邪互结对脑络的损伤是出血中风急性期的病机关键.因此,采用破瘀涤痰,清热解毒法兼以"补虚"是治疗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7.
中风疾病是由于风、火、痰、淤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致使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产生。临床中常因发病时期的不同,致病之邪气不同,以及脑髓神经受损程度的不同又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中风病虽总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但早期多以邪实为主,后期多以本虚为重。正因为中风病中其致病邪气的多样,病机演变的变化多端,更与患者发病原因不同,素体之差异,而致临床表现变化多样,中风后致假性延髓麻痹等形态改变。这就使得内科疾病更显其复杂和重要。正确地采用判断病种、病性来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及了解预后有着更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心绞痛依其胸闷痛的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的"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其临床表现常常标本相兼,虚实夹杂,如气虚血瘀互见,阴虚痰热夹杂。心痛发作时以标实为主,虽有气滞、血瘀、痰浊和寒凝之别,但以血瘀最为突出。在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可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主次,其中又以气虚最为常见。王永霞教授认为,气滞、痰浊、血瘀,至脉道不通是发病的关键,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诊断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上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实夹者,通补兼施,以权衡心脏气血阴阳之不足。  相似文献   

19.
根据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西医病因病理,结合中医理论,认为其中医病机是气血失和、阴阳失调。Ⅰ期以肝气郁滞、脾胃不和、心肾不交为主证,Ⅱ期以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肝郁化火、阴虚阳亢为主证,Ⅲ期以气虚血瘀、气虚痰阻、痰瘀水结、阴虚火旺、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肝风内动为主证。治疗以调和阴阳气血,疏通血脉为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病因病机多属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气血逆乱,脑窍蒙塞;或因气虚血瘀,脑脉痹阻;或痰瘀流窜,痹阻清窍,脉络阻致而致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不遂等中风症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