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挖掘叶天士治疗痿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开拓思路.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痿》《种福堂公选医案》《叶氏医案存真》《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眉寿堂方案选存》《未刻本叶天士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叶天士医案》中的痿证医案,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探索其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58首方剂,药物135味,总用药频次439次,高频使用药物共24味,聚类分析得到4组药对聚类组及4组多味药聚类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7组药对关联组和9组多味药关联组.结论: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可体现叶天士辨治用药特色,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阴虚体质医案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依据自拟体质医案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体质判定标准确定体质医案,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对阴虚体质医案用药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共发现阴虚体质医案39则,医案中用药共涉及药物110味,用药总频次272次,其中用药频率10%者共22味,如麦冬、甘草、熟地、茯苓、生地等;药物归类分析可知药物类型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补虚药(38.23%)、清热药(18.01%)、利水渗湿药(7.72%);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符合条件规则的共21条,其中形成2联药对11个,3联药对10个。结论:阴虚质者用药以滋阴药配伍清热药,同时注重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与利水渗湿药、收涩药、补气药等配伍使用,为阴虚质患者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成药治疗阳痿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国药典》《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中有关治疗阳痿的中成药,分析中成药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功效、性味归经,并采用复杂网络、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总结中成药治疗阳痿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处方86首,涉及中药176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淫羊藿、鹿茸、当归、肉苁蓉等。药物以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为主;多归肾、肝、脾经;药性以温、平性多见;药味以甘、辛为主。关联分析得到最核心药物组合为熟地黄-山药-茯苓-枸杞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得到当归-黄芪-甘草-白术-白芍-锁阳、鹿茸-人参-远志-酸枣仁、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山药-茯苓-肉桂-补骨脂等6个模块组合。聚类分析得到熟地黄-当归-巴戟天-肉苁蓉-杜仲、茯苓-山药-补骨脂-五味子-枸杞子、黄芪-甘草、鹿茸-人参等组合。因子分析贡献率最高的药物组合为巴戟天-杜仲-茯苓-肉苁蓉。结论:中成药治疗阳痿的核心药物为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淫羊...  相似文献   

4.
目的:统计分析张文红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的用药规律与治疗思路。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结果有效的6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所致不孕症患者的临床医案共计846张处方,对医案相关数据进行频数及关联分析,统计药物使用频率并分析常用药物的功能和药性、药味及对药、角药使用数据。结果:60例PCOS患者共使用187味中药,14108频次。排在前30位的药物使用频率16.43%,其中前9位药物为白术、山药、杜仲、续断、桑寄生、当归、川芎、苍术(使用频率50.00%)。药性中构成比最高为温性(36.36%),其次为平性(23.53%)。药物功能统计补虚药最高(28.87%),其次为治血化瘀药(16.01%)、利水渗湿药(13.26%)。对药使用依次为白术与山药、杜仲与续断、白术与茯苓、杜仲与桑寄生、当归与川芎、茯苓与苍术。角药使用频率前2位为杜仲、续断与桑寄生,桑寄生、续断与菟丝子。结论:张文红教授治疗PCOS所致不孕症用药以温性、平性为主,以补虚、治血、利水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叶天士治疗湿热型脾胃病医案中所用处方,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叶天士治疗湿热型脾胃病的医案57例,将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收集57首处方,共计93味中药,其中高频使用药物为黄连、茯苓、厚朴、半夏、黄芩等;集中使用温药、寒药,多用苦、辛、甘味药;药物多归于脾、胃、肺经;高频(频次≥11)药物组合12组;推演出核心组合2个、新处方2首。结论叶天士治疗湿热型脾胃病着重从中焦太阴阳明入手,亦重视从肺论治的思想;用药上祛湿与调畅气机并重,辅以清热,注重固本和中,黄连、半夏、枳实、茯苓为其核心药物,为临床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6.
《未刻本叶氏医案》(以下简称《未刻本》)是叶天士门人所录的叶氏门诊医案,程门雪评价说:"虽系寻常门诊之作,寥寥数语,而处方之妙,选药之精严,有非他人所能望其项背者。"其中记载有叶天士治疗腰痛(含腰酸)的19则病案,包括标实、本虚两大类,辨证细致,用药考究,理法方药皆有可观之处。现将这些医案予以分析归纳,探讨叶天士治疗腰痛的思路与经验,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裨益。1标实性腰痛感受寒湿或湿热邪气均可引起腰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不育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整理、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不育方剂,输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挖掘组方规律,采用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研究方法,确定处方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方剂136首,总结归纳出治疗不育高频中药有:"枸杞子","熟地黄","当归","菟丝子","茯苓","山药"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枸杞子,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黄","当归,熟地黄","五味子,菟丝子";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山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子","牛膝-枸杞子";在确立的组方用药模式及规则基础上,最终获得新处方4首,包括"熟地黄,麦冬,天冬,远志,巴戟天,杜仲","熟地黄,麦冬,人参,大青盐,花椒,蜂蜜","韭菜子,龙骨,覆盆子,菟丝子,山茱萸,五味子,山药","远志,巴戟天,肉苁蓉,麦冬,黄柏,地黄,天冬"。结论:治疗不育方剂的用药,性味多以甘温药物为主,归经主入肾经、肝经、心经等;功效以补益作用居多,包括补阴药、补阳药和补气类中药,且多数具有肝肾同补作用。治疗不育的新方,其组方规律以补益为主,呈"填精壮阳,交通心肾"等特点,为临床提供了新的组方思路与线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医治疗湿证配伍规律。[方法]以湿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医案部分收录的医案,提取医案中用药信息,采用The R Programming Language软件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并基于Gephi 0.9.2软件实现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纳入医案453个,包括中药257味,总用药频次为3321次。按功效、性味对药物进行分析,发现利水渗湿药物共使用16味,其用药频次达619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8.6%;温性药物75味,使用频次达1062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2%;苦味药物120味,使用频次为1701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1.3%。关联分析得到陈皮-茯苓、泽泻-茯苓、白术-茯苓、厚朴-茯苓等可能为治疗湿证的核心药对。基于关联分析结果通过Gephi0.9.2软件运算,以K核心算法并参考节点介数中心性得到核心药物37味。通过社区探测算法进行模块化处理结合专业知识,分析核心药物网络,总结得出以五苓散、二陈汤、平胃散、黄连解毒汤、三仁汤为代表的湿证治疗代表方药和以利水渗湿法、健脾祛湿法、燥湿运脾法、苦寒燥湿法、宣气化湿法为代表的常用治法。[结论]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总结古代医案治疗湿证的处方规律及常用治法,可供现代临床参考并为今后进一步挖掘中医临证经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明代医案中包含人参方剂的配伍及药症规律。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收集7本明代医案中包含人参的医案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录入方剂进行性味归经、用药频次、配伍规律以及药症规律统计。结果通过筛选,明代医案中包含人参医案240个,涉及方剂246首,包含药物172味,包含症状245种。其中以温性药、甘味、苦味为主,主入脾、肺、心、胃经;高频药物为人参、白术、甘草、茯苓、陈皮等22味,高频主治症状及舌脉为腹泻、发热、呕吐、弱脉、神疲等27个,高频药物组合为"人参,白术""人参,甘草""人参,茯苓""人参,白术,甘草""人参,陈皮"等20组,高频主治症状、舌脉核心组合为"口干渴,发热""腹泻,发热""濡脉,弱脉""数脉,弦脉""数脉,口干渴"等23组。结论分析明代医案中人参配伍及药症规律,对临床人参的辨证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古今医案云平台中的现代医案库及名医医案库所收录的相关医案, 对用药进行频次分析、属性分析、关联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获得209个医案, 包含319味中药, 其中核心用药为黄连、木香、茯苓、白芍、甘草等;药性以温、平、寒为主, 药味以苦、甘为主, 药物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核心药对为木香-黄连等。核心处方是由白术、白芍、黄芩、木香、黄连、甘草、白头翁、茯苓、党参9味药组成。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治疗主要以四君子汤、香连丸为基础, 配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等药物, 从而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挖掘强直性脊柱炎名医医案的用药规律.方法 搜集"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中收录的有关强直性脊柱炎的名医医案,构建数据库并应用软件中的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核心药物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名医医案用药规律.结果 共收集医案100篇,合计149首处方,包含210味药物,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狗脊、白芍、当归、杜仲、威灵仙等,出现频次在20次以上的中药多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寒除湿药为主;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包括"桑寄生、狗脊"杜仲、狗脊"白芍、狗脊"桂枝、白芍"甘草、当归"等.结论 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补益肝肾的药物为主,辅以温补肾阳、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祛风散寒等药物,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国家专利数据库探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服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国家专利数据库筛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服中药复方专利。提取数据后,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中的“数据分析”模块,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1)用药频次统计结果。共筛选到207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服中药复方专利,专利发表时间为2002年7月至2021年4月。纳入的207项中药复方专利共涉及207首中药复方、225味中药。出现频次≥30的中药共34味,其中当归、牛膝、杜仲出现频次较高。药性统计结果显示,温性药、平性药、寒性药出现频次较高。药味统计结果显示,辛味药、苦味药、甘味药出现频次较高。药物归经统计结果显示,归肝经、肾经、脾经、心经的药物出现频次较高。(2)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结果显示,“牛膝-当归”“牛膝-杜仲”“杜仲-当归”等药对出现频次较高,“牛膝-杜仲-当归”“没药-乳香-当归”“牛膝-当归-独活”等角药出现频次较高;共得到7条关联规则,分别为“乳香、当归→没药”“乳香→没药”“乳香、牛膝→没药”“没药、杜仲→乳香”“没药、牛膝→乳香”“牛膝、续断...  相似文献   

13.
潘敏琦  熊国良 《新中医》2024,56(12):1-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景岳治疗淋浊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规范《景岳全书》中张 景岳治疗淋浊的方药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18.0、SPSS Statistics26.0、Cytoscape3.9.1等软件进 行药物频次、频率分析,以及药物关联、聚类分析。结果:共获得方剂55首,使用中药105味,105味中药使 用总频次为386次。28味高频中药(频次≥5次) 中茯苓使用频次最高,按功效统计,补虚药有13味,居第一, 其次为利水渗湿药6味。药物关联分析得到茯苓→远志、人参,山药→山萸肉等8个药物关联规则,药物关联 网状图得到茯苓、人参,山药、山萸肉,茯苓、远志,木通、栀子等关联度较高的药对。聚类分析得到“山 药、山萸肉、熟地黄、肉桂、菟丝子、韭菜子、杜仲、巴戟天、牛膝、五味子、牡丹皮”“当归、白术、人参、 远志、茯苓、炙甘草”“黄芩、麦冬、生地黄、泽泻、猪苓、车前子、灯心草、木通、栀子、甘草”3首核心 处方。结论:张景岳治疗淋浊主张补虚治本,利湿治标。补虚治本重在脾肾,脾肾亏虚型淋浊以温补升提为 主,稍佐甘淡渗利,并根据证候特点运用收涩、宁心、助阳等药物。利湿治标不拘寒热,首推茯苓甘淡渗利, 膀胱湿热型淋浊以清热、利湿为主,亦灵活辅以牛膝活血通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相关病症医案方药,探讨古代痴呆用药与组方规律。计算机加手工检索《中华医典》《中华传世医书》等中医文献集及数字图书馆记载的历代痴呆相关病症临证医案(囊括汉代至清代方书),建立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药规范化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用药特点与组方规律。对最终筛选出的156首方剂、共123味中药进行分析,药物总频次11 747次,挖掘出8个核心方药。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规则与算法,发现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高频药物为茯苓、远志、人参、石菖蒲、甘草、当归、麦冬、白术、熟地黄与干姜等;药物配伍以气血双补、阴阳平调与开窍宁心为主;药物性味以温性、甘(淡)味药为主,归经以心经、肾经、肝经与脾经为主;核心方药为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白术等的组合加减。高频药物和核心组方体现了历代医家治疗痴呆医案的组方法则以益气健脾开窍为主,辨证予以滋阴、补血、化痰与温阳等。关联规则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用药特点、组方规律有助于指导中医药防治痴呆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痰瘀同治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所收录的痰瘀同治方治疗心绞痛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痰瘀同治方中常用药物配伍、组方与证治规律。结果:共选取符合标准的医案115首,所用中药共132味。瓜蒌、丹参、薤白、川芎、半夏、黄芪、茯苓、当归、陈皮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医案痰瘀同治方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其药物四气以温、平、寒药为主,五味以苦、甘(淡)、辛为主,药物归经以归心经、肝经、脾经为主;痰瘀同治方治疗心绞痛频次较多的药对为瓜蒌与薤白或半夏、瓜蒌与丹参、丹参与川芎或黄芪及半夏与茯苓或陈皮;出现频率最多的3味药物组合为瓜蒌、薤白与半夏或枳壳;核心组方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川芎当归散、茯苓川芎汤与黄芪丹参汤等化裁而成。结论:现代临床医者应用痰瘀同治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配伍用药规律为化痰药、活血化瘀药与补益气血药、理气药、祛湿药的结合为主;治法治则为活血化瘀,理气化痰,养心通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咳嗽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提供思路。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咳嗽医案,采用SPSS22.0对其处方用药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变量间相似性测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纳入247案,涉及19种证型、180味药物,共用药1654频次。高频药物有大枣、麦冬、炙甘草、苦杏仁,用药重在健脾益气、润肺、降气止咳。挖掘得到关联规则28条(2味药18条、3味药10条),包括"北沙参→麦冬""生姜→大枣""桂枝-大枣→炙甘草""南沙参-桑叶→苦杏仁"等;聚类分析得到9类药物,包括"大枣-炙甘草""桑叶-南沙参-玉竹""石斛-北沙参-白扁豆"等多种药物组合。结论叶氏临证辨治咳嗽尤重肺、脾、胃,善用甘温之品益气补脾,甘润之品滋养肺胃。  相似文献   

17.
史佳妮  赵宏利 《新中医》2018,50(9):228-230
探究和总结《未刻本叶氏医案》中女科的用药特点,了解叶氏女科用药思想,提高中医妇科用药疗效。解构《未刻本叶氏医案》女科医案,并结合临床体会,分析叶天士女科用药的特色。叶天士女科用药特色鲜明,主要有通补奇经,活用经方,组方精炼轻灵,选药温通柔润等特点。其用药特色及临床经验,对现今妇科用药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含有中医经典药对人参-附子的中医方剂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主治疾病频次和用药频次,并分析治疗4种高频疾病的方剂组方规律。结果纳入含有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1067首,高频主治疾病为厥脱、虚劳、脾虚伤食、中风(脑卒中)等14种(频次≥20),常配伍药物21味(频次≥80),核心配伍药物为当归、肉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6味,常用药物组合12组。治疗厥脱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茯苓、甘草3味,常用药物组合6种;治疗虚劳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甘草、牛膝、白术、五味子、干姜、防风8味,常用药物组合52种;治疗中风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当归、白术、甘草、干姜、防风、麻黄8味,常用药物组合34种,治疗脾虚伤食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当归、白术、陈皮、干姜、肉桂、甘草、木香、厚朴9味,常用药物组合25种。结论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含人参-附子药对方剂的组方规律,对其临床运用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为开展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依据,也可为药对的组方规律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收集陈纪藩教授门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病例的中药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处方,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分析陈纪藩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组方规律,探索新组方。结果共纳入278首中药处方,使用中药95味;用药频次大于50次的有17味,其中杜仲、牛膝、七叶莲、桑寄生、巴戟天、炙甘草、丹参、宽筋藤、川萆薢、茯苓、鹿衔草等11味中药使用频次超过100次,为高频用药;高频药对组合124组,强关联组合56个,从中推演得到核心组合12个,新组方6首。分析结果提示陈纪藩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处方用药以攻补兼施为原则,重在补益肝肾、利湿化痰,辅以祛风除湿、渗利湿邪、活血化瘀,以达到缓解症状、预防筋伤骨损、调理体质的治疗目标。分析结果可为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光明中医》2021,36(10)
目的对张涤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组方用药规律及经验进行挖掘分析。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对张涤教授门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处方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纳入处方200首治疗小儿厌食症处方,用药共81味,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分别是:甘草、茯苓、山楂、鸡内金、薏苡仁;药物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为主;药性以平性为主;药味以甘味居多;主要入脾、胃、肺经。常用药物组合为"甘草、茯苓""鸡内金、山楂""甘草、鸡内金、山楂""甘草、鸡内金""甘草、山楂",聚类分析得到5个核心类方。结论张涤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立足于脾胃,兼顾肺气,用药配伍以甘平补虚为主,注意平调脾胃阴阳,寒温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