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04~2008年期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核心期刊文献中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涉及的腧穴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并总结文献中针灸处方、腧穴频次、腧穴分布及组方关系。结果显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以循经取穴为主,并配合局部取穴,主要选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腧穴,腧穴选择主要为五输穴及下合穴,委中、阳陵泉、环跳、华佗夹脊穴是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用的腧穴。数据挖掘结果反映出的取穴规律和特点与针灸临床理论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基本相符,表明数据挖掘技术用于针灸处方用穴和配伍规律的研究是较合理可行的,分析结果可为针灸临床选穴提供相当程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足太阳经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和经验效穴针灸,辅助补养肝肾、宣痹活络之中药汤剂调治。结果:58例患者经过治疗,治愈32例,好转23例,无效3例。结论:足太阳经取穴配合局部、经验效穴,辅以补肾壮筋汤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现代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为临床取穴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查阅近20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临床文献,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共纳入179篇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文献,涉及76个穴位,合970频次。结论:原发性痛经的基本取穴规律:重视足经和阴经的应用,尤其是足三阴经的应用。从经络角度而言,以任脉和足三阴经为主;具体从腧穴的角度而言,以三阴交、关元、气海、地机、足三里、中极、太冲为主,同时依据经络诊察的结果配伍使用相应腧穴。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古典文献及现代文献中补肾活血法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处方取穴规律。方法:选取《针灸大成》和2008—2018年期间现代期刊中补肾活血法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处方289例,利用Office 2010处理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所用腧穴应用数据分析软件IBM SPSS Modeler 18.0分别对腧穴频数、分部归经、特定穴(以及阿是穴、奇穴)分类、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等进行分析。结果:取穴频数前六位分别是环跳、委中、肾俞、阳陵泉、腰夹脊、昆仑。分部取穴以下肢部和腰骶部腧穴使用频次为最多。选用腧穴归经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足阳明胃经等。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奇穴、阿是穴为辅,特定穴中又以五输穴为主,背俞穴、交会穴次之。常用膀胱经与胆经的腧穴配伍,针灸核心处方为环跳、委中、阳陵泉、肾俞、腰夹脊、昆仑、承山、秩边。结论:补肾活血法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加重视活血法的应用,首选足太阳膀胱经,以局部取穴为主,循经取穴为辅。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现代文献的分析,总结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选穴规律。为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取腧穴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在1986—2017年收录的相关文献。建立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穴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医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取的腧穴主要为肾俞、环跳、阳陵泉和委中;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督脉;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为下肢部;选取特定穴主要为背俞穴、五输穴和下合穴。结论: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临床选穴遵循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和循经取穴,重用特定穴,且以所在病变部位为主的选穴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治疗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述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治疗近五年的研究近况.方法:按取穴特点、针法灸法、临床评估指标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针灸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患者取穴以局部夹脊穴和阿是穴为主,循经辨证配穴为辅;针法灸法以综合针灸为主,至少需持续治疗10次以上;可在疾病诊断疗效标准的基础上适当选用X光片、B超、血液流变学、肌电图、McGill疼痛量表、VAS视觉模拟评分或Jane Scott的目测疼痛分数尺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论: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有广泛且重要的应用.如何能有效且长期有效地治疗本病,将是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辨证取穴配合手法整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5例,以针灸推拿为主进行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0.7%。结论:辨证取穴配合推拿整复可疏通经络、调理筋脉、滑利关节,改变突出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解除神经根压迫,从而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PubMed、Cochrane Libarary建库至2020年4月20日收录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对选穴规律进行总结。结果共纳入60篇文献,91条处方,涉及腧穴83个,总频次749次,高频腧穴(频次≥10)为环跳、委中、肾俞、阿是穴、夹脊穴等19个;选穴位置主要集中在下肢部、背部;高频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特定穴共使用35个、340次,占总频次的45.4%。聚类分析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大肠俞,承扶,秩边,腰眼,肾俞,环跳,夹脊穴;命门,腰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委中,承山,殷门,昆仑,关元俞;三阴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环跳、夹脊穴、肾俞、委中、秩边、承扶、大肠俞、腰眼为核心的组方。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取穴集中在腰背及下肢部,以阳经经穴为主,重视阿是穴和局部取穴,所选腧穴多为特定穴,穴位下多有神经伴行;针灸处方重视辨经取穴,补益肝肾。  相似文献   

9.
盖晓丽 《河南中医》2024,(2):184-188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以腰部疼痛伴下肢后、外侧疼痛、麻木、不适为主症,从经络循行上来看,主要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相关,故常规针灸治疗多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穴,或是利用奇穴的特殊作用使用单穴治疗。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往往涉及腰部及下肢症状,病变范围广泛,除了与以上经脉有关外,还与奇经八脉中的督脉、阳跷脉、阳维脉、带脉相关。基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在常规取穴的基础上,立足经络辨证,依据奇经八脉理论,足太阳经型选取申脉—后溪穴组、足少阳经型选取足临泣—外关穴组配伍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针刺时,强调要先针下肢穴,后取上肢穴。故笔者在临床针刺申脉—后溪穴组时要先取申脉,后取后溪;针刺足临泣—外关穴组时要先取足临泣,后取外关。针刺时宜先针刺八脉交会穴,后针刺常规穴。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整理古代有关颈痛的针灸文献,分析其取穴及配伍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的支持。方法:检索12本针灸古籍,以"颈痛、项痛、颈项急痛、颈项强痛"为检索词,摘录针灸治疗颈痛的相关内容。结果:12本古籍中,共有290条文献被纳入统计,其中有关针灸治疗颈痛配伍应用的条文有30条,包含15个针灸治疗颈痛的配伍处方。针灸治疗颈痛的用穴,在十四正经的分布中由多到少依次为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督脉、手少阳、任脉、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足少阴和足太阴经。结论:颈痛取穴以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督脉为主。针灸治疗颈痛配伍处方,以邻近和远端选穴为主,局部选穴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痹证"、"腰腿痛"范畴。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腰腿痛"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操作选穴多样。方法通过文献检索CNKI"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相关文章,抽取其中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方法、取穴原理、穴位操作等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结果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穴多以夹脊穴及患侧下肢足太阳、阳明、少阳为主,同时有对风府、大杼、委中等单个穴位的重视,以及近代发展的腕踝针相关穴位的使用,经过适当的操作手法,疗效显著,值得发扬。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探讨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选穴规律,为临床研究处方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12月)中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资料。结果:共纳入文献22篇,选用穴位31个,主要分布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上。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犊鼻、血海、膝眼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足阳明胃经为使用腧穴频数最高的经脉,腧穴分布最多的部位为膝关节局部,特定穴以合穴、下合穴、阿是穴应用较多。结论:现代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穴符合病因病机特点;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整理古代有关流泪症的针灸文献,分析其取穴及配伍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的支持。方法检索21部与针灸治疗眼病有关的古医籍,摘录针灸治疗流泪症的条文,建立数据库,进行归纳、分类、整理。结果针灸治疗流泪症涉及10条经脉,34个穴位,使用总频次227次,应用频次最多的经脉是胃经,选用穴位4个;应用穴位居第2、3位的分别是膀胱经和胆经,其次为督脉、小肠经、三焦经、肺经、脾经、大肠经。应用频次最多的穴位是睛明、承泣、头临泣、头维、腕骨、四白、攒竹。结论流泪症取穴以胃经、膀胱经、胆经为主;穴位以局部取穴为主。邻近和远端取穴为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用穴规律,为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取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了近10年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文献近50篇,对其取穴规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结果:在合格文献中,治疗黄褐斑的主要穴位有15个,分布于八条经脉上,其中以足太阳膀胱经穴的使用最多。结论:针灸治疗黄褐斑以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血海为基本主方;配穴以辨证取穴为主;局部取穴与全身取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文献的用穴规律和特点.方法 搜集2000年1月~2012年5月发表的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报道近40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其取穴规律.结果 发现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足阳明胃经穴选用最多,其中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为使用率最高的主穴.重视局部取穴,配合远端选穴,其中配穴多以脏腑辨证取穴,并且募穴、下合穴、背俞穴等特定穴广泛使用.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文献分析发现,局部取穴配合脏腑辨证取穴是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原则,特定穴的运用是针灸处方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痔疮的取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6年—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痔疮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43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痔疮的腧穴选用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文献针灸治疗痔疮选取腧穴主要为承山、长强、二白、会阳、大肠俞和次髎;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背腰部(含骶部和臀部)和下肢部。结论:针灸对减轻痔疮疼痛和出血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针灸治疗痔疮取穴遵循循经取穴、局部取穴、远端取穴、邻近取穴和随症取穴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从目前文献报道来看,面瘫各时期针灸治疗多以面部局部取穴为主。面瘫早期是针灸治疗的关键时期,针刺的时机和方法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及预后。部分医家主张面瘫早期以远端穴为主,少取病变局部腧穴。面瘫早期面部取穴和避开面部取穴两种方法疗效评定受诸多因素影响,孰优孰劣尚无定论。笔者认为面瘫早期应避开面部取穴,采用远端取穴的治疗方法,在急性期过后逐渐加用局部取穴,临床效果佳。本文通过探讨面瘫急性期远端取穴,以扩展临床思路,积极探索实践,找到最佳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痛苦,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8.
黄河  付勇  熊俊 《江西中医药》2013,(12):44-45
目的:总结国内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腧穴谱。方法:按照检索策略全面广泛搜集相关RCT研究,对1979-201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剌穴位的频次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28篇RCT,频次最高的穴位和经脉分别为委中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结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无副作用等特点,其中以委中穴和华佗夹脊穴为主要穴位,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为治疗主要经脉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胜  罗思文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6):10-14,i001
目的:了解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现状,评价针灸治疗的疗效及能否向临床实践 提供有可靠依据的治法和刺法.方法:采用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在实际检出的211篇文献中,经排除后纳入文献203篇,文献提供了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39可靠依据及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穴位与方法.结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体针、电针等,而且针灸的综合疗法优于羊纯针刺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内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收集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穴进行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关元穴,取穴部位多以腹部、下肢、骶部为主;选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应用最多。支持度最高的配对为关元—气海穴,提升度最高的配对为中极—次髎—关元穴。百会—会阳—中髎—肾俞—次髎和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极—气海分别为2个有效聚类群。结论:临床取穴遵循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和循经取穴,重用交会穴,且以所在病变部位为主的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