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肝病多端,治法各异。所谓肝病治络仅是针对肝郁络瘀者而言。探讨治络之源,直须远溯轩岐,如《灵枢·水胀》针治臌胀“先泻其胀之血络”,而《素问》治血枯经闭的四乌贼骨一藘茹丸也可视为络方之滥觞。但在此后,对后世治络方法有决定性影响者则首推仲景。一、《金匮要略》旋覆花汤治疗“肝着”《金匮要略》记载:“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寻文会意,可知“肝着”是肝脏血络瘀着之症,故仲景列之于五脏积聚  相似文献   

2.
"医门八法"之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出自清代程国彭撰著的《医学心悟》,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医门八法"上承辨证、下统方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医门八法"对中医治法给予了概括性总结,其详细阐述多直接引用仲景治法,且以伤寒方药为依据,体现了程氏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医门八法"首创简便的辨治体系,是对《伤寒杂病论》治法治则的凝练与提高,起着执简驭繁、提纲掣领之功用,更是对仲景学说的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所推崇。从医者需领悟仲景治法之深意,掌握"八法"之精奥,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分析"医门八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基本运用及其特点,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旋覆花汤由旋覆花、新绛、葱茎组成,主治"肝着"、"妇人半产漏下者"等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引起的病证。本方有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之功。后世医家以该方为基础方,加用活血、化痰、理气、宣络之品,配伍形成具有清通肝络、滋阴润络等功效的多种方剂,广泛用于治疗胸痹、噎膈、咳嗽、肋间神经痛、偏头痛、臌胀、胃脘痛、面瘫等多种病症。  相似文献   

4.
刘翀羽  年莉 《吉林中医药》2008,28(4):306-307
<内经>首次系统创立经络学说,并提出了络脉的概念.但是,<内经>中的络病和今天的络病含义还不完全一致.仲景对于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虫类通络药物的应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理论.  相似文献   

5.
樊一桦  崔媛 《河南中医》2016,(10):1704-1706
《脾胃论》对脾胃的生理特点和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详细而深刻的表述,所创立的治法方药有着奇特作用。《脾胃论》中创立了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枢纽、内伤疾病治法方药等为主要内容的脾胃论学说,对于后世医家对脾胃疾病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治法方法有被用于脏腑的各种疾病。因此,后世多有"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其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修园论治骨伤病症经验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修园对骨伤科病症颇有研究 ,提出风、痹、痿三证的鉴别诊断 ,对后世有所影响。治法尊崇《内经》、仲景 ,方撷百家之长 ,顾护气血 ,内外兼顾 ,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考证仲景《金匮要略》旋覆花汤中新绛的植物基源。方法:采用自编的《古代文献全文检索系统》手机APP,对系统收录的789部医药古籍中有关旋覆花汤与新绛的内容进行全文检索。结果:古今医者认为旋覆花汤中新绛为茜草或茜草染的布类,但细考此论与原文及原方存在较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只有明代卢之颐认为新绛是降真香。结论:仲景或仲景时代新绛的字面意义并非多数后世学者理解的新染之绛色绯帛,而是指一种相对于茜草、苏木等而言新发现的也能染绛色绯帛的物质,即明代卢之颐认为的降真香,即豆科黄檀属藤黄檀Dallergiahancai Benth和两粤黄檀Dalbergia benthami Prain等为主的茎或根受伤后所结的香体,以降真香入旋覆花汤值得深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金匮》通络法的临床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阐述的通络法,为后世治络法开拓了先河。现就《金匮要略》的通络法分别叙述如次,并举临床病例以资佐证。一、辛润通络适用于肝脏血络瘀滞之病证。《五脏风寒积聚篇》谓:“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方中旋覆花功在下气散结,故胸满气结者必用  相似文献   

9.
百合病探析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典籍的杂病之宗,其提及的"百合病"在理论及临床实践上均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仲景所创立的百合地黄汤等经方经久不衰,与后世治郁名方逍遥散联合使用,为情志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思路。仅就《金匮要略》提及的百合病及其治法做以简单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孟河医家丁甘仁,广闻博览医术精湛,备受后世推崇。《丁甘仁医案》详尽列数了丁氏治疗痰饮咳嗽的相关病例,体现了丁氏治疗痰饮咳嗽方面丰富的经验。其对于痰饮病的认识在继承先贤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以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根本大法,综合运用健脾肃肺、散寒蠲饮、温肾纳气、攻逐水饮等多种治法,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旋覆花汤方药分析、历代医家关于旋覆花汤方义论述以及"肝着"病因病机症状分析,整理指出"肝着"为寒滞肝脉的肝之经络病,其病位在胸胁,病性属寒属实,病势留滞急迫,治在气,以辛温通络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彦彬  石艳华  孙盛  赵联伟 《陕西中医》2006,27(11):1446-1448
本文通过明辨伤寒与温病之不同,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阐明温病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温病变法救治、“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思想、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善用古方,用药轻灵、络病理论与通络法、通补奇经治顽疾等8个方面,论述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而阐明叶氏不但是温病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对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亦颇多建树,开通络治法及通补奇经治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治肝法为仲景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颇大。本文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肝法作以归纳探述。认为张仲景治肝法在继承《内经》、《难经》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其中和、缓、温、清、养(补)、泄诸法,对后世八法的创立及脏腑证治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仲景开温肝、补肝法之先河。仲景疏肝通络法对后世肝病治络法及活血化瘀法的运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300-2301
燥邪为六淫之一,致病广泛,论及治法多以滋阴、增液、清凉等法为主,治法相对较为单一,从仲景学说入手,则治法多样,用方灵活,可以说仲景治疗燥症将"汗、吐、下、温、清、消、补、和"八法涵盖无余,应用仲景学说,对攻克当今一些难治性燥证无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蕴含丰富的王道、霸道思想,王道治法重视人体正气,补其不足,以达扶正祛邪之目的;霸道治法以祛邪为首要目的,损其有余,以达邪祛正复之目的。《伤寒论》中,霸道治法较少,为王道医学。仲景在运用峻猛霸道之剂时,亦辨证精细,根据不同情况兼顾王道思想;在王道治法中,根据病情渗入霸道思想。王道和霸道虽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但其与中医学的阴阳思想相通,亦是互根互用、对立统一的关系。仲景有诸多王道治法和霸道治法的代表方剂,但非绝对孤立,而是相互融合。无论是从传统政治的角度,亦或是从中医学的角度,王道、霸道的统一才是前进的方向。因此,应当辨证看待金元及后世的王道、霸道之争,摒弃经方、时方之争,摒弃门户之见。不管是王道治法还是霸道治法,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才是中医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639-1640
《伤寒论》温阳治法备受医者尊崇,但其所彰显的养阴治法,同样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且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文章从养阴清热、养阴降火、养阴利水、养阴润燥、养阴缓急、养阴反佐、养阴益气、养阴扶阳、养阴回阳、养阴通阳等十个方面,探析了《伤寒论》对养阴治法的具体运用,冀有利于学者全面掌握运用仲景治疗大法,进一步提高中医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来治疗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张仲景对补法的运用炉火纯青,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多次论及补法之运用,为后世医家运用补法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参考。仲景补法之运用可概括为清补与温补、峻补与缓补、通补与涩补、间补与正补,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临证指南医案》中直接应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近70首,明确提出循仲景法者上百处。叶天士在汲取仲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汲取了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分治更加细化;叶天士认为,"胃为阳土,宜凉宜润",且"阳明阳土,非阴柔不肯协和",故叶天士反对妄用味苦性寒之品,而多施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通补阳明是叶天士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是指通过顺达胃气,补中寓通的治胃之法,使胃气下行,达到通降胃气的目的,叶天士通补阳明的思想主要受张仲景大半夏汤影响;叶天士将仲景的理论进一步发挥,提出了"久痛入络""久积入络",治疗方面,在仲景活血化瘀通络的基础上,提出了"非辛香无以入络""病在脉络,为之辛香以开通"的观点,确立了以"辛香通络"为主的治疗大法;叶天士承仲景之说,知肝病易横传犯脾,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木横逆,胃土必伤",常肝脾同治。叶天士继承仲景的脾胃学说,并汲取后世医家的思想,在脾胃分治、固护胃阴、通补阳明、辛通胃络及调理肝木等方面均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泻下法在急症中的运用李泽恩(广州市中医院急症科广州510130)关键词直肠癌肺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泻法临床应用泻下法是常用治法之一,临床运用始于张仲景。后世医家经过1000多年的临床实践,对其运用有所发展、创新,赋之予新的内容,适应证不断扩大,疗效也正在...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作为方书之祖,对后世的中医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书历经散佚而后经众多医家重新编撰,因此对于书中"伤寒"其病的原义,只能从后世的诸多版本中管中窥豹,因此亦形成了广义"伤寒"学派与狭义"伤寒"学派。广义"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指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在临床指导上具有普适性。狭义"伤寒"学派认为仲景时代的伤寒病更倾向于某类具体的疾病,有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发现,克罗米亚-刚果出血热与流行性出血热从症状、病机、以及病程发展上均与仲景时期的伤寒病十分类似。本文试对"伤寒"其病进行考证,以期进一步了解《伤寒论》的原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