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肝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子以肝为先天,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产生,关键不在肾气虚衰,肾之阴阳失去平衡,而在于月经渐断而至绝这种内环境的改变,导致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的障碍,未能得以代偿。临床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调肝是其主法。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或其他原因造成卵巢功能衰退、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所出现的生殖系统变化和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证候群.归属祖国医学 "绝经前后诸证"等范畴.前人治疗多从补肾入手,笔者遵循叶天士"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论,从肝论治,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临床上的常见病,症状复杂且迁延难愈。陈家旭老师从肝论治此病,立法遣方用药独特,并重视对患者的情志调节,使人体之"升降出入"气机恢复常态。陈老师擅用逍遥散及其他单元药组治疗此病,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的认识历史悠久,近年来对其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古今医家对于本病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多责之于肝肾.查阅近年来中医药从肝肾立论,治疗PMS的理论文献和临床研究文献,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方面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该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均为内分泌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二者在病因病机上存在共性,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极为紧密,症状也多有相似。在其辨证施治方面,古今医家见仁见智,缺乏统一的标准,纵观近现代相关文献,多见肝郁气滞、肝阳上亢、阴虚火旺、肝郁脾虚、肝血不足等证型,常见治法有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滋补肝肾、疏肝健脾、养肝宁心等,尤以从肝论治为要。各医家对从肝论治此二病颇有见解,灵活运用疏肝、清肝、平肝、养肝治之,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丰富了对甲亢与围绝经期综合征二者和肝脏之间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围绝经期焦虑是女性围绝经期的常见疾病之一。西医治疗该病多采用激素及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不良反应较多。该文认为围绝经期焦虑以肝郁为本,常涉及肾、脾、心,治疗以疏肝郁、养肝血为主,兼以滋肾阴、补脾气、养心阴,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妇女的平均寿命已达76.85岁,围绝经期妇女在人群中已占较大的比例[1]。妇女该病的发病趋势愈加年轻化,如不及时针对病因给予对症治疗,将严重困扰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本文将主要从肝肾两方面来论述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黎烈荣从肾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黎烈荣是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中医,从事妇科临床和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浩教授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为肝脏功能失调,机体阴阳失衡,多从肝论治,治疗以调肝为主,而兼顾他脏,施以疏肝解郁、清肝安神、柔肝养血、疏肝健脾、补肝益肾等法,全面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0.
张兆英 《陕西中医》2019,(11):1611-1615
目的:随着我国中老年女性越来越多,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西医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仍在研究中,认为其发病可能是生物、社会、个人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取抗抑郁药物、激素替代治疗,但不良反应大,中断治疗发病率高。因此需探索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新思路。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中医文献回顾,围绝经期抑郁症归属于情志疾病范畴,而情志活动又与脏腑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认为心血虚肾精亏是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病基础,心肾不交为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关键病机,交通心肾法为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基本方法。结果:以交通心肾方法应用于临床,有研究发现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症的症状,降低HAMD量表评分。结论:从心肾论治围绝经期抑郁症,有望提高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出现一系列症状,危害其身心健康。中医药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有独特优势,患者接受度更高。该文从肝脾肾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认为该病病机为肾精亏虚、肝郁脾虚,治以滋肾健脾、疏肝理气为法。  相似文献   

12.
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应着眼于整体治疗,从脏腑论治更是关键的一点;以补肾为主,兼顾养心、疏肝、健脾;心、肝、脾、肾同治,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陈艳  郝小军  吴彦茹 《陕西中医》2006,27(10):1297-1298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称为“经断前后诸症或“绝经前后诸症”,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天癸渐竭冲任虚衰,阴血不足,肝肾失养,致使脏腑功能紊乱,出现眩晕耳鸣,烘热汗出等诸症。近年来,人们在对围绝经期的研究中发现,肝脏在围绝经期中所起的作用超过了肾脏,兹简论如下。1对围绝经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从肾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分偏肾阴虚型、偏肾阳虚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同时配合食疗及心理疏导。结果:52例患者中,治愈21例,好转18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23%。结论:从肾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中医治疗具有极大的优势,历代医家多以补肾为主,协调心、肝、脾三脏的功能来治疗.中医认为,心胆相通,可主宰元神谋虑决断,疏调气血.此文将从心胆的生理功能、经络、解剖联系及临床应用来阐述从心胆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临床中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名老中医徐经世教授观察从"肝"论治,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且疗效明显,现将其经验总结于下,这将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防治提供新方法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是《内经》“阴液平顺,阳气固守”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处于经断之年,阴阳失稀致病之症。本文以张景岳“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立论,溯源该理论内涵,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演变及诊治原则。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责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发生于肾虚,与心、肝、脾等密切相关。“阳非有余”,亏在脾、肾,包含了元阳乏源,五脏不安、脾肾阳虚,气血乏源致病;“阴常不足”,亏在心、肝、肾,囊括了肾阴不足,冲任失养、心肾不交,升降失和、肝肾同病,疏藏失职致病。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当以平和阴阳为核心,兼五脏辩证,可从温真阳,五脏皆安、补肾阳,同补后天、填真阴,通盛冲任、补肾阴,上济心火、益肾水,疏养肝木等角度进行调治。  相似文献   

18.
从肝辨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疗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绝经期是妇女机体从盛到衰的一个时期,从肝的角度提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理,通过理论探讨,辨证分型,为其临床治疗提出新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9.
干燥综合征好发于围绝经期女性,其基本病机在于肾燥。肾燥之根本在于肾阴、肾精不足,开合失司,采用补肾阴、填肾精为基本大法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干燥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性激素水平失衡与干燥综合征发病有着密切联系,补肾阴、填肾精中药能够调节性激素水平,这可能是补肾中药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干燥综合征的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一个重要的必经阶段,是机体的生殖功能从旺盛阶段逐渐减退直至最后衰竭的一个过渡时期。本病属中医"经断前后诸证"范畴,多为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竭,冲任二脉随之衰少,导致肾阴阳平衡失调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