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学报》2019,(7):1367-1370
益脾包括补脾、运脾、温脾、醒脾、滋脾;养肝包括养肝血、疏肝气、暖肝阳、化肝瘀。益脾养肝法,即通过调理脾脏,助脾运化,培土植木,涵养肝脏,从而濡养肝体、助肝用、固毒邪,以达到肝脾二脏之间气机与功能的协调。在临床肝癌的诊治中,益脾养肝法可以通过调养脾胃而长养肝木之脏,调动肝木生发的机能,扶正助肝脾生养发陈以祛除毒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脾养肝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诱导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以益脾养肝方(YPYGF)组方干预后各组大鼠不同肝细胞形态变化,以及对肝细胞中miRNA-124变化的影响。方法以DEN诱导180只Wistar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6组各30只(空白组、DEN组、护肝片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给予不同干预后,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肝细胞形态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及qRT-PCR法检测肝细胞中miRNA-124表达水平变化,以研究益脾养肝方对大鼠模型肝癌前病变的影响。结果与DEN组比较,益脾养肝方干预下肝癌前病变大鼠肝组织内miRNA-12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肝癌前病变组织及细胞凋亡改善显著,各组间比较,YPYGF高剂量组作用最明显。结论益脾养肝方能够有效修复受损的肝细胞,改善肝脏功能,延缓肝癌前病变进展,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改善肝细胞中抑癌因子miRNA-124的表达,进而抑制肝细胞凋亡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3.
胁痛是乙型肝炎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乙肝病毒不同于一般邪毒,它是一种深入营血,潜伏肝络,滞气血而伤肝体之顽毒,故对其治疗造成了一定难度,本人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紧紧抓住顽毒深伏,伤正损肝这一病理特性,以通滞补亏作为治疗大法,以毒攻毒作为寓于常法之内的变通之法,对乙肝胁痛的治疗及疾病的康复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述一管之见,与同仁磋商。 1.乙肝病毒的基本特点 乙肝胁痛是由于顽毒深伏肝络,滞气滞血,不通则滞痛及伤区损肝,损之则虚痛所致,其病邪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顽毒,它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其一,肝为藏血之脏,乙肝邪毒浸入机体,深入营血,潜伏肝络,病邪深伏,顽毒难驱,是成治疗上的顽固性,又血津同源,毒不营血,形成沿血液,体液的传染性。基二,邪毒主要损肝滞气血,然肝木与脾土相  相似文献   

4.
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涉及络分、血分,涵盖三阴经肝脾肾三脏,病邪已不单是疫气,还夹杂了湿、痰、瘀血等,病位由气分深入血络。治疗大法以扶正化恶血为主,以养肝益肾、疏肝健脾化瘀、滋阴益气化恶血为主要治疗方法。方药多化裁于经方,如平调寒热虚实之乌梅丸,开郁疏肝之四逆散,调和肝胃之柴平散,扶正化瘀之鳖甲煎丸,行气化瘀之旋覆花汤,健脾益肾渗湿之参苓白术散,调和肝脾之逍遥散等。并自拟养肝益肾、健脾清透的养肝益肾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何若苹治疗乙肝病毒性肝病经验。[方法]通过侍诊学习以及对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试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法度三方面总结何若苹诊治乙肝病毒性肝病经验,并举一则验案加以分析。[结果]何若苹认为乙肝病毒性肝病属湿热疫毒为患,病机为湿热疫毒熏蒸肝胆而急性起病,日久耗肝阴,克脾土,伤肾阴,瘀热入络成肝积,血水不利成臌胀,毒瘀积聚成肝癌。初期宜清利,常需顾护脾胃;中期宜辨证调脏,可益阴柔肝、健脾疏肝、滋肾养肝;末期宜扶正祛邪兼顾,及时治疗变证。用药需分期论治,明察宜忌,初期忌补,中期需活血,末期忌攻,并结合天人相应观,根据四时调整用药,若微观指标异常则对症用药。所举验案,以健脾疏肝法疗肝病,效果肯定。[结论]何若苹治疗乙肝病毒性肝病初期重清利,中期重调脏,末期重达变,经验独到,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既病防变"的思想防治结直肠癌术后复发与转移,针对术后存在正虚、癌毒蛰伏、湿瘀病理环境,分别治以补脾益肾养正除邪,搜剔逐邪抗癌致邪去正安,祛湿化瘀使癌毒无所稽留;同时,因癌毒易袭肝肺,故先安未受邪之二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7.
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胃病重视调整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尤重脾肾两脏。临床运用补脾助运、升阳散火、化湿运脾、顾护脾气等法,亦重视肾气对于脾的温煦蒸腾作用。脏腑气化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宜,肝脾气机密不可分,调肝理脾可以助其运化。  相似文献   

8.
罗凌介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擅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出“肝脾同治”的辨治思路.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其发病以湿热毒邪为其致病外因,正气亏损为致病内因.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根据肝病传脾的理论,辨证多属肝郁脾虚证或夹杂肝郁脾虚证.制定“疏肝健脾法”贯穿治疗始终,以慢迁肝方为基础方,临证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9.
中医临床治疗鼻病,多从肺、脾、肾论治,虽有从肝胆论治者,亦多辨为肝胆湿热之证,鲜见以平肝、疏肝、养肝等法治疗鼻病的报道。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柔肝法治疗鼻病,疗效满意。柔肝即是在养肝体的基础上使郁滞得舒、横逆得缓,从而恢复肝木柔和之性[1]。柔肝法是疏养结合[2],用于血  相似文献   

10.
申森  杜雨芃  林燕 《中医学报》2024,(5):1008-1013
蛋白尿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本虚以肾虚为主,与肺脾肝相关,标实涉及风、湿、热、瘀、浊、毒等。肺脾肾三脏亏虚致三焦不利,水道不通,湿热浊瘀之邪郁而不化,渐变为毒,邪气积于体内,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导致脏腑不得濡养,加重脏腑亏虚,毒邪蓄积体内,导致肾体损伤,功能日渐衰退,难以恢复,形成蛋白尿。毒邪生成,肾脏损伤由可逆性变为不可逆性,且毒邪的生成和致病是循序渐进、逐量累积的,贯穿于蛋白尿全程。故在治疗蛋白尿时应注重“解毒”法的应用,需明辨三焦毒邪,随证选药,扶正解毒,标本兼治。肾络细窄,惟虫药之走窜方可直达脏腑,虫药有搜风剔络、解毒散结、益肾固本之功,配伍通络药物以解毒通络,络通则排毒有道,毒邪自解,诸症减轻。  相似文献   

1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症,其病变之脏多在脾肾,由于脾肾与肝的关系密切,故治疗慢性泄泻时,应顾及肝木,根据病情配合使用疏肝、抑肝、敛肝等法,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益髓生血灵的疗效机制及中医肝、脾、肾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乙酰苯肼小鼠溶血性贫血模型 ,观察小鼠体重、脏器重量及血RBC、Hb、HCT变化。结果 :益髓生血灵通过补肾、养肝、健脾共用 ,提高模型小鼠血RBC、Hb、HCT ,减轻肝、脾肿胀程度 ,阻止体重下降。复方组明显优于不同组分组 ,尤以复方中剂量为佳 ,而单纯补肾效果最差。结论 :益髓生血灵通过提高模型小鼠血RBC、Hb、HCT水平改善肝、脾肿胀程度和体重增长速度 ;中医肝、脾、肾在血液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程绵长,病位在心,常累及肺、脾、肾、肝四脏,心肾虚衰为本,阴阳亏虚损及肺、脾、肝三脏,水饮、瘀血、痰湿等邪聚结为标实,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益阴助阳、活血通脉基础上进行辩证施治。首辩病位,以心为本关联五脏,有机分析心与五脏生克制化的关系,以及临床证候出现的规律,调理相关各脏的功能,次辨标本分虚实,权衡缓急,辨明阴阳,分清主次。  相似文献   

14.
刘巧认为黄褐斑是肝、脾、肾脏腑失调,面部肌肤失养所致,血虚和血瘀是其关键病机,提出了"毒邪"发病的新观点.治疗上以肝、脾、肾三脏为重点辨证施治,重视祛瘀解"毒",以色治色,创立了各种证型黄褐斑都适用的中药专利制剂"祛斑胶囊",配合中药倒模面膜术、心理疏导及日常调护,内外联合、综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总结国医大师张琪教授辨治肝肾综合征(HRS)的经验, 认为HRS为本虚标实之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正虚为本,气滞、血瘀、湿热、邪毒为病机关键。临证当辨本虚标实, 审轻重缓急,谨守病机, 分期论治。早期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中期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晚期肝、脾、肾三脏同治, 消补兼施。   相似文献   

16.
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探究入手,认为脾肾肝三脏虚损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原因,湿浊之邪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毒邪侵犯是重要病因,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络病是其缠绵难愈的主要机制,虚风内动是本病进展的重要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17.
米杰教授认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总属本虚标实,先天禀赋不足而肾虚,气化无权,后天失养而脾胃虚,健运失司;标实以湿热为主,兼以瘀毒。正气不足,邪气偏盛,正邪交争,机体抗邪无力,邪盛正衰,由实致虚,虚实夹杂。湿、热、瘀、毒互结致病,贯穿整个病程,涉及肝脾肾三脏,肝经瘀热,脾虚湿停,肾失封藏,肝脾肾三脏俱病,病程日久,肝脾肾及气血阴阳俱虚,湿热瘀血缠绵难去,不断耗伤正气,使虚则更虚,病情迁延难愈。治疗上扶正祛邪为原则,以清热利湿、活血祛瘀解毒为治法,标本兼治;以茵陈赤小豆汤加减为主方,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收效颇著。  相似文献   

18.
益髓生血灵及其不同组分对溶血性贫血小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益髓生血灵的疗效机制及中医肝、脾、肾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乙酰苯肼小鼠溶血性贫血模型,观察小鼠体重、脏器重量及血RBC、Hb、HCT变化。结果:益髓生血灵通过补肾、养肝、健脾共用,提高模型小鼠血RBC、Hb、HCT,减轻肝、脾肿胀程度,阻止体重下降。复方组明显优于不同组分组,尤以复方中剂量为佳,而单纯补肾效果最差。结论:益髓生血灵通过提高模型小鼠血RBC、Hb、HCT水平改善肝、脾肿胀程度和体重增长速度;中医肝、脾、肾在血液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津液或肝血循经上承均可濡养咽喉,故咽喉生理功能与肝脾密切相关。咽喉部干痒究其本为肝脾两脏失于濡养所致。陈师临床上治疗咽喉疾患多从肝脾论治,以补脾养肝为本,利咽畅咽为标,独树一帜,屡有见效。  相似文献   

20.
肝胆邪毒炽盛,脾胃受损虚弱是乙型肝炎的重要病因病机,在治疗上重视培补脾土,运用培土抑木法治疗,以便病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