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伤寒论》定量辨证中的以脉定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良  张立文 《中医杂志》2011,52(5):367-370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进行系统分析与归纳,探讨《伤寒论》定量辨证中的以脉定量的理论成果,其中包括对脉象程度的语言描述,据脉来判断正邪的轻重程度,寸关尺脉和趺阳脉的以脉定量、危重证的以脉定量、定势及以脉定量中的"治未病"等丰富的定量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2.
"覆溢脉"最早出现于《难经》,是根据脉象的长度与本位长度的关系进行定义,即覆脉是尺脉超过一寸覆于尺部,溢脉是寸脉超过九分溢于鱼际。因《难经》的脉诊学理论确定了寸关尺三部脉诊,所以覆溢脉脉象特点亦在此有特征性描述,即"尺寸俱沉,鱼际现浮"与"尺寸俱浮,尺外现沉"的区分。此脉象形成原理体现了人体阴阳上下相离、孤阴独阳的病机特点,故而临床运用时应与长脉的辨识加以区分,充分发挥"真脏脉"在危证病人诊断和抢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寸口三部脉诊是中医传统的脉诊方法。医者通过手指的施压,在寸关尺三部进行"举按寻"的脉诊过程,从而获取需要的脉象信息。以往的脉诊客观化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的关部脉象,而三部脉诊客观化研究尚处在起始阶段,还没有成熟统一的硬件及软件解决方案。寸关尺三部与脏腑有对应关系,获取三部脉象信息是脉诊客观化重要环节。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研究者们已研发出几种三部脉象获取装置,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4.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卷子中有两部脉诀著作,其一为《七表八里三部脉》,其二为《青乌子脉诀》。两部脉诀均用七言歌诀文体编写而成。《七表八里三部脉》记载了“七表脉”、“八里脉”、寸关尺三部俱见脉。“七表脉”,指七种表脉在寸关尺三部出现所主疾病。“八里脉”,指八种里脉在寸关尺三部出现所主疾病。例如“七表脉”的“芤”脉,文中云:  相似文献   

5.
一、脉象《伤寒论》中脉象阴阳的含义较广,其所指大致可分为脉位、脉势、脉类三种。 1.脉位:即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的位置。因其脉之各部所应脏腑不同,所以,脉象与脏腑病变相应,有三部同见,也有单见于一部者。《伤寒论》中所指的脉位,一般阴阳并举时,阳指关前,阴指关后,总赅寸关尺,指一种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如:“脉阴阳俱浮(6条)”是寸关尺三部俱见浮脉;“脉阴阳俱紧(3、283条)”是寸  相似文献   

6.
在寸关尺脉位之外,有三种特殊脉象,较为常见,应引起重视。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通过三则医案,对上鱼际脉、夫妻不和脉和情结/长寿脉的脉象与临床意义分别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并对三种脉象与情志心理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别提出了针对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与身高及全臂长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三探头传感器的自动定位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测定300名在校健康大学生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身高、全臂长,分析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身高及全臂长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与身高为正相关,相关系数r=0.402,P<0.001;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与全臂长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04,P<0.001。回归方程分别为:Y1=4.9796X+151.93;Y2=1.1724X+48.1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全臂长及身高之间的数值关系,将为实现三部脉象传感器的自动定位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IgA肾病(IgAN)脾肾气虚型患者治疗前后寸关尺三部脉图参数变化,结合各项实验室指标,探讨脉图作为中医辨证客观指标之一的可行性。方法:选取IgAN脾肾气虚型患者60例及健康成年人30例,采用ZBOX-I型脉象仪对两组进行寸关尺三部脉图测定,分析各组脉图的参数变化,并采集肾病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疗效评价指标,分析其与脉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肾病组尺部脉图参数h1、h3/h1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脉象参数h3/h1、h5、h1、w/t和24 h尿蛋白有明显相关性,其中与h3/h1、w/t呈负相关,与h1、h5呈正相关。结论:①IgAN脾肾气虚型患者尺部脉象的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气的强弱,各组脉图参数均存在一定差异,且与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所表现的趋势一致,表明脉图可以作为IgAN脾肾气虚型中医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②24 h尿蛋白与脉图参数h3/h1、h5、h1、w/t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治IgAN脾肾气虚型患者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寸口诊法”是中医最主要的脉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两手共有六部脉。历代医家尊《内经》之旨 ,认为寸关尺分候一定的脏腑 ,因而在病理条件下就可以在相应的部位表现出异常脉象 ,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六部脉分候脏腑学说一直是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被崇为脏腑病定位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1 诊六部 ,知脏腑病位寸关尺分候学说导源于《黄帝内经》。虽然《内经》中没有关于寸关尺的名称和定位 ,但它对于气口切脉以及所候脏腑已有所记载。《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 ,尺里以候…  相似文献   

10.
对滑脉的脉象、主病作了分析和论述,提出滑脉可作为痰的独立诊断标准的观点,并结合临床所得,从滑脉的相兼脉不同,以及滑脉的寸关尺分部不同,对临床认识滑脉、作出诊断、进行治疗作了详细探析,对中医临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敦煌遗书伯三二八七写卷,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典籍。罗氏旧题“《脉经》残卷又二”,或称“残医卷”,“敦煌古医经残卷”,本文沿称敦煌《脉经》。写卷前7行,后6行残缺,存3571字;抄写于唐代,距今1千多年。这部医学写卷保存了脉象分类,三部九候脉法,踝脉叩诊法,四季主脉,五脏五腑平脉,脾脉主旺时间,九种脉息病因病理及予后,寸关尺命名,针灸、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脉经》等经典著作还原《伤寒杂病论》中相关脉学内容的本来面目,从思维方法和临证实践两个方面,对仲景脉学容易曲解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仲景诊脉方式:寸口诊法为主,遍身诊法为辅;(2)仲景寸口三部脉与人体对应关系:寸口三部脉与人体三焦部位对应,即仲景把寸口脉分为"寸口、关上、尺中",寸关尺三部分别相应人体上中下三焦;(3)仲景阳脉、阴脉的含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脉象阴阳:阳脉多提示脉位趋于表浅、脉力强、脉势滑利、脉率快的脉象;阴脉多指示脉位趋于深下、脉力弱、脉势涩滞、脉率慢的脉象。另一方面是部位阴阳:寸关为阳,尺脉为阴。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仲景的脉学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仲景脉学理论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难经》在立足整体观念,取法阴阳五行原则的指导下,对“独取寸口”诊察人之常脉的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主要包括寸关尺的划分、寸口脉的长度、三部脉的脏腑经脉配属、五脏常脉的层次、指力轻重的运用、三阴三阳王脉、四时五脏脉象特征、元气的候察方法以及男女脉象的区别等九个方面.这些细致入微、简洁实用的脉学理论和技术是《难经》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记载单一脉象19种,兼脉39种,寸关尺三部分类脉象10种,阴阳分类脉象13种,其它脉象18种。其辨析入微,颇具特色,现从以下三方面论之。言常述变论脉理伤寒病由于感邪性质的不同以及体质和气候地理位置的区别,同一病证脉象也往往变化多端。细玩《伤寒论》原著,可以看出伤寒脉象虽千变万化,却有一定规律可循,即既有其常又有其变。兹以浮脉为例试析于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客观准确的脉象信息是中医脉诊判断病理的重要依据,三部脉诊仪寸关尺精准定位为获得准确的脉象信息提供了保障。方法 依据中医“三部九候”理论,本文提出基于机器视觉的寸关尺三部智能定位的方法。为实现寸口三部脉的脉搏信号准确采集,采用六个步进电机以及丝杠导轨搭建了脉诊仪的三部定位机构,实现脉搏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运动;使用摄像头实现腕部图像的获取,基于机器视觉算法实现寸关尺三部位置坐标的计算。结果 基于OpenCV机器视觉库对腕部图像进行预处理后,进行皮肤分割、多边形轮廓拟合和角点检测等操作,根据中医脉诊理论和桡动脉解剖知识,识别出寸关尺三部的准确位置。最后基于RS485通信技术驱动控制水平运动的步进电机,将脉搏传感器移动到寸关尺对应的位置,实现寸关尺三部的智能定位。结论 本研究可为脉诊三部自动定位研究提供参考,为智能脉诊仪的使用和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寸关尺诊脉的基础上,提出寸上脉与头颈、尺下脉与双下肢的对应关系,采用九部诊脉法,论述了脉诊与人体从头至足的对应关系,提出了脉诊同身寸的观点。论述了各部脉象与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关系及各部脉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临床辨证施治的指导作用,提出了中医临床治愈标准除症状消失外,脉象也应恢复正常的观点。论述了脉诊对辨别疾病轻重缓急、确立治疗大法及疾病转归预后养生调护的指导意义,对大量临床病例诊脉经验的总结,具有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脉经》为脉学经典著作,总结了晋代之前的古代脉学文献,如《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扁鹊脉法、华佗脉法等,是中医诊脉的主流脉法.后人对其脉法各有理解.通过对《脉经》中寸关尺的定位、脏腑分部所属、人迎之辨、八纲辨证的诊疗思想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寸关尺的定位关键是关部的结论,寸部在人迎线、气口线之前,尺部在神门线之后;相表里的脏腑在同部以浮沉分阴阳;人迎在此有两种含义,一指人迎线,一指人迎穴;《脉经》体现了八纲辨证的思想,以阴阳为总纲.  相似文献   

18.
探讨《内经》不应脉的意义。以文献研究的方法,探究《内经》对不应脉的认识,以研究其内在涵义。不应脉的理论基础是脏气不应,所在脏气上应于司天之气,掩盖了所在脏气本身的真象,表现出司天之气的脉象特征。脏气不应本气而上从于司天之气,脉象不应脏气而应于天,是为不应脉。不应脉的一个特点,是不应脉全体现于寸和尺,寸应该是寸口,包括寸关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之脉全以三阴为前提,尺候不应脉左右相同;《内经》不应脉表现在不同的年份,与司天和六气客气密切相关,南政北政各有不同。不应脉为天气之脉象,脏气之不应,以反手其诊和以沉脉之诊都缺乏科学的道理,反其诊则见,应该理解为鉴别脏气之不应,与病气相反,脉从司天而不显脏气、病气。  相似文献   

19.
脉浮是伤寒病证最常见的脉象(亦多见于起病时)。从寸口总体上把握脉浮,明辨表里,可避免失治误治;从寸关尺分部把握脉浮,可辨病证之轻重、部位、进退;脉浮结合位、数、形、势等脉象要素,可明辨方证。脉浮主表证是其常,脉浮见于里证言其变,故需脉症合参。脉浮的出现及变化究其实质反映了伤寒病中人体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和气血津液聚散消长的病机趋势。  相似文献   

20.
寸口脉三部分属对于确定病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左右脉象看,可分阴阳、气血脉法。从寸关尺三部分属来看,可分脏腑脉法、五脏脉法、五行脉法、六经脉法、卫气营血脉法及三焦脉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