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冬冬 《河南中医》2014,34(1):130-131
留针时间的长短的确影响针刺的疗效,而针刺的留针时间应该根据疾病具体分析,不能死守留针30min的传统,也不能一味增加留针时间,临床上应针刺得气后施行一定的补泻手法,催促谷气至,谷气至则病必衰去。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灵活把握留针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古医籍及近年临床和实验研究有关针刺留针时间相关文献的归纳、解析、总结,发现留针时间的长短对针刺效应具有直接、重要的影响,疾病治疗存在最佳留针时间。留针虽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现代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并发展了古人对留针的认识。但在现行留针时间的研究中,具体的留针时间仍然存在不一致性。今后应进一步开展规范的科研工作,寻求高认可度、客观的最佳留针时间。应以疾病为基础,兼顾因病、因时、因人、因经脉腧穴确定针刺留针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文献统计初步探索分析针刺治疗胆系疾病时效规律即穴位留针时间、针刺与疗效关系。方法:分别初步统计分析疗效标准相同或相似的文献中留针时间、针刺频次与疗效关系。结果:留针时间和针刺频次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没有一个留针时间段和针刺频次其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是高的。结论:诱导期、半衰期、残效期是留针时间和针刺频次的科学依据,应开展针刺作用时效关系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留针时间规律及与针刺疗效关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原理  何扬子 《山西中医》2002,18(3):36-37
留针是针刺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意在候气、补泻和巩固疗效。留针时间原则上应根据病证、针刺经脉腧穴、患者体质、病程长短及治疗季节等的不同而定。分析有关文献认为,留针时间古今变化较大,临床存在很大随意性;针刺疗效与留针时间密切相关,研究针刺时效关系,寻找不同状况下最佳留针时间,对于提高针刺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留针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经穴内以(?)强针感和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增强针刺效应的一种方法。临床上有一定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内经》有关留针文献分别论述了施行留针的临床依据、留针的作用、留针的方法和时间。认为临床上不能千篇一律地留针30分钟,留针一定要根据疾病的性质,患者的体质、脉象,所刺经穴处肌肤厚薄,治疗的季节和气候等条件决定是否留针,以及采取哪  相似文献   

6.
针刺临床疗效的好坏与否受选穴、针刺手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针是针刺操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刺得气后留针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临床上留针时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如何选择最佳留针时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一直是困扰针灸医师和患者的问题。现就影响留针时间的几个因素进行简要分析,与君共勉。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10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国内近10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应用概况进行总结。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9-2008年中文期刊,得到相关临床和机制研究文献143篇;从临床选穴、治疗方法、治疗时间、治疗机制4个方面对国内近10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运用概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取穴以头针功能区、体穴为主;头部多平刺、躯干多直刺,临床中除了单独使用针刺,亦与穴位埋线、穴位注射、推拿等方法结合;留针时间从半刺、速刺不留针,到头针20min-4h、体针20-40min不等,疗程以1个月为单位,临床治疗多在3个疗程以上;针刺治疗多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后天调养失当、气血虚弱进行论治,其治疗机制现代医学多认为与改善脑循环、恢复脑细胞功能有关。结论: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在恢复患儿肢体功能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研究方法、试验设计、机制探讨方面尚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的内容,探讨留针时间的源流和依据,分析《黄帝内经》和现代研究对留针的认识及针刺效应与留针时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机制探索,应继续进行客观化实验研究,并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进行规范化临床研究。优化针灸治疗各种病症的最佳留针时间,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以及头针各流派相关书籍,对近60年与头针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比较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云鹏头针、焦顺发头针、朱明清头针等10个头针流派的理论基础、选穴部位、临床优势病种等,以期为治疗不同疾病提供头针疗法的最佳刺激部位、全息象、针刺手法、针刺角度、留针时间等,减少临床选穴(区)的盲目性。众多头针流派各有特点,应通过严密的科学研究找出临床中头针最佳治疗方案,促进流派间的融合,使头针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为临床使用头针提供参考,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头针疗法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颈肩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以局部选穴、远部选穴及直接针刺激痛点为主,辨证选穴应用不多,可能与MPS辨证分型尚不完备有关,因而针刺补泻亦无统一标准。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特色针法有:"金钩钓鱼"针法,"董氏奇穴"针刺法,滞针法,阻力针法,排针刺法,管氏特殊针刺法等。亦有根据针刺时间治疗的方法有:根据就诊时间采用灵龟八法开穴,子午流注择时取穴。大多针刺后采用平补平泻法,个别穴位在针刺时会强调补泻,一些特殊针法操作时会有特殊补泻要求。笔者认为,应针对患者的年龄、体质等进行辨证选穴,并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此外,针刺后留针是针刺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留针时间长短对疗效的影响不可小觑,针刺后留针时间从不留针到留针2 min、15 min、20 min、30 min、40 min等不尽相同。对于针刺激痛点后是否留针、留针多久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头针配合语言训练治疗语言发育迟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同时进行语言训练对脑瘫患儿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对36例脑瘫并语言障碍患儿在接受头针同时进行语言训练,并应用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显效24例,有效11例,无效1例。结论:头针留针同时进行语言训练,对脑瘫并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语言功能康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3,(3):538-540
针刺的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是针刺治疗方案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发现留针时间、针刺频次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对针刺时-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尚未建立规范化的临床指导模式。倡议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对常见病的针刺治疗进行科学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切实可信的数据,寻找出各种疾病的最佳针刺时间及频次,以期规范临床操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难治性疾病,方剑乔教授在多年诊治该病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方教授主张在首诊时应准确定位并辨证,针灸治疗时实行分期治疗,即根据患者是否处于发病期,拟定不同的针灸处方。在针刺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发展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和留针时间,恰当运用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以加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运用中的规律与特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毫针针刺补泻手法数据库,对60多年来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和特点。结果: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各科应用广泛,在内科中应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外科,相对于其它疾病,中风、中风后遗症应用频次最高;不同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中以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应用广泛,其中捻转泻法和捻转补法应用频次最高;穴位选择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留针时间在30~45min时有效率高于其它留针时间;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针刺临床各科的疗效显著,尤以皮肤科和外科最为突出。结论: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外科中应用优势明显,多使用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手法,在临床各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推并用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7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脊髓灰质炎"控制以后,脑瘫成为引起小儿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的脑组织损伤综合征.目的:对针推结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7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采取针刺,同时配合推拿中的点、按、揉、摩、捏、拿、叩击等基本手法治疗,降低患儿肌张力,提高肌力,纠正患儿的异常姿势.结论:推拿、针刺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脑瘫患儿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按摩、水疗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双侧足三里穴,每次留针20 min。2组均以90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时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和分级。方法 2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统计分析近30年来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相关文献,探究不同留针时间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8年至2018年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文献,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前临床针刺治疗面肌痉挛采用的留针时间以30min最为多见。平均总有效率及平均总愈显率随留针时间的延长大致呈上升趋势,在留针50min时达到峰值(总有效率90.03%,总愈显率72.66%),其后又出现下降趋势。结论 :临床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留针时间不完全相同,以30min最为多见,而疗效与留针时间大致呈正相关性,以50min为最佳留针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方法检索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针刺不同留针时间对疗效影响的文献,提取各文献中研究对象、针刺留针时间、疗效指标及结果等信息,分别按照病种将纳入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不同疾病状态的较佳留针时间。结果纳入文献22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共9篇文献,其中中风相关文献5篇,均提示留针时间越长,疗效越好。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中2篇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均显示,留针时间以20 min疗效较好;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各1篇文献,均提示留针时间以30 min为宜。对于急性肌肉软组织疼痛文献共4篇,提示适当长时间留针疗效优于短时间留针。其他疾病纳入的文献较少或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差异,不能得出确切结论。结论不同疾病最佳留针时间存在差异,应根据疾病性质确定留针时间,并应加强对留针时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置在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留针有候气、加强针感和延长针刺作用时间的功效,因此,不论何种病证皆留针15—20分钟,这种机械的留针方法,有违辨证留针的原则,有时不但起不到留针应起的作用,而且会影响针刺的疗效,造成医生和患者双方的时间浪费。  相似文献   

20.
试论针刺治疗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疗量概指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刺作用量的总合,从刺数的多少、针具粗细、针刺深浅、手法轻重、留针时间等形成针刺治疗量的要素入手,结合笔者针灸教学及临床经验,认为针刺治疗量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适度的针刺治疗量是提高针刺疗效、保证针刺安全的关键因素.常规治疗量的基本原则是得气和适度,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确定留针时间、治疗次数和针灸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