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伴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科2006年2月~2009年12月住院恶性血液病患者61例。男39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岁。确诊或拟诊真菌感染或经验性治疗者使用伏立康唑,剂量为第1天每12小时给负荷剂量伏立康唑6 mg/kg静脉滴注,随后给维持剂量每12小时伏立康唑4 mg/kg静脉滴注。完成疗程10d以上评价疗效,疗程为7~35 d,中位数14 d。结果 61例患者中:痊愈19例,显效20例,进步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97%(50/61);不良反应发生率18.03%(11/61),主要表现为特殊感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症状,均为一过性。结论伏立康唑抗菌谱广,是治疗血液系统肿瘤伴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高效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章德峰 《临床医学》2012,32(9):21-23
目的 探讨米卡芬净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柘城县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病区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儿51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米卡芬净与伏立康唑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痊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在有效率和痊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米卡芬净组患儿低于伏立康唑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卡芬净与伏立康唑对儿童恶性血液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米卡芬净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伴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科2006年2月~2009年12月住院恶性血液病患者61例。男39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岁。确诊或拟诊真菌感染或经验性治疗者使用伏立康唑,剂量为第1天每12小时给负荷剂量伏立康唑6 mg/kg静脉滴注,随后给维持剂量每12小时伏立康唑4 mg/kg静脉滴注。完成疗程10d以上评价疗效,疗程为7~35 d,中位数14 d。结果 61例患者中:痊愈19例,显效20例,进步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97%(50/61);不良反应发生率18.03%(11/61),主要表现为特殊感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症状,均为一过性。结论伏立康唑抗菌谱广,是治疗血液系统肿瘤伴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高效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准确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浓度的方法,用于临床上该药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法,以地西泮为内标,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样品,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准确度.建立的方法用以测定5例口服或静脉滴注伏立康唑的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血药浓度.结果 血浆样品线性范围为0.1~50 mg/L,r2=0.9993;平均萃取回收率为107.6%;低、中、高浓度血浆样品日内、日间RSD≤4.8%和≤6.3%;血浆样品处理前、后放置24 h后的回收率为95.7%~102.3%,92.7%~101.2%;-80 ℃冻融3次后回收率为81.0%~97.0%,-40 ℃冻融3次后回收率为88.3%~98.8%;测定5例患者伏立康唑谷浓度范围为0.348~3.596 mg/L.结论 建立的方法准确灵敏、特异性强、快速,适用于伏立康唑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以该方法测定5例患者血药浓度,结果差异大,提示应进行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米卡芬净静脉注射后口服伏立康唑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根据不同抗真菌治疗方法分成两组,A组(16例)采用米卡芬净静注后伏立康唑口服联合疗法;B组(16例),米卡芬净组静脉滴注米卡芬净(100 mg/d),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7.5%(14/16),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3%(1/16);B组的总有效率56.3%(9/16),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4/16)。两组总有效率较高,但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B组。结论两种方案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均有效,米卡芬净联合伏立康唑疗法比单独应用米卡芬净更具有疗效优势,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伏立康唑是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侵袭性霉菌感染的治疗。为制定伏立康唑在青少年中的适宜给药剂量,本研究选取26例年龄12~17岁免疫缺陷的青少年进行伏立康唑的药动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受试者第1天静脉滴注伏立康唑6 mg/kg,继以每日静脉滴注4 mg/kg共6 d,之后口服本品每12小时300 mg,6.5 d。采用LC/MS/MS法测定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用非房室模型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Tmax,Cmin和AUC0-12),并与给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治疗老年白血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8例老年白血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观察组给予伏立康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真菌感染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1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76%,低于对照组的3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真菌感染清除率为82.35%,高于对照组的6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老年白血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均有效,且均可改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但伏立康唑治疗效果更佳,使用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2007年1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2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应用伏立康唑疗效不佳患者,改用伏立康唑联合卡泊芬净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联合氯吡格雷和泮托拉唑是否存在配伍禁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伏立康唑联合氯吡格雷和泮托拉唑致肝功能异常和心肌损伤加重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使用氯吡格雷(每日75 mg)和泮托拉唑(每日60 mg)等治疗,治疗第5天因肺部真菌感染加用伏立康唑(每日200 mg)治疗。治疗第9天(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第4天),患者感到极度乏力,查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98 U/L,丙氨酸转氨酶(ALT)832 U/L,肌钙蛋白0.567μg/L,诊断不除外药物性肝损伤、心肌损伤加重。遂进行药物基因检测显示患者CYP2C19为~*1~*1野生型,停用伏立康唑,改为米卡芬净钠抗真菌治疗。治疗第14天(停用伏立康唑5 d后),复查AST 33 U/L,ALT 38 U/L,肌钙蛋白0.14μg/L,患者肝功能和心肌损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治疗第35天,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基本缓解后出院。结论伏立康唑联合氯吡格雷和泮托拉唑可能存在潜在的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0.
许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2):7983-7984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肾移植术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10例临床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的肾移植术后患者,根据IDSA指南应用伏立康唑进行抗曲霉菌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结果伏立康唑治疗肾移植术后IPA的有效率为7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内未见复发。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肾移植术后IPA的有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方法以伏立康唑治疗12例诊断为侵袭性真菌病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中,有效7例,其中完全反应3例,部分反应4例。1例出现视觉模糊,1例出现转氨酶升高,1例出现低钾血症。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高效及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伏立康唑治疗药物监测与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密切相关。在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中临床上普遍接受的伏立康唑目标治疗浓度为谷浓度1~2 mg/L,谷浓度≤5.5 mg/L 可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由于不同患者伏立康唑的生物利用度有较大差异,故目标血药浓度较难达到,尤其是谷浓度。  相似文献   

13.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38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住我院血液科诊断为血液病合并IFI的患者,分析患者在发生真菌感染时伴随的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原菌分布,并对经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治疗IFI总有效率为52.77%.单变量分析显示延长伏立康唑治疗疗程(P<0.05)和患者基础病稳定(P<0.001)能显著提高疗效.伏立康唑主要不良事件有胆红素升高、低钾、转氨酶升高和视觉障碍.结论:伏立康唑在治疗血液病患者IFI上具有广谱抗真菌功效,同时它所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且多能耐受.  相似文献   

14.
正伏立康唑是新型的第二代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化学结构与氟康唑类似,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对多种致病真菌起杀伤作用。目前伏立康唑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预防和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但伏立康唑体内代谢呈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个体差异性大,浓度较高时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浓度较低时疗效会降低,故使用时监测其血药浓度尤为必要。故笔者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总结伏立康唑的药学特点、给药方案对于药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治疗老年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2例老年患者给予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疗程6~12周以上。结果:42例老年患者痊愈11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为73.8%;共培养出真菌74株,治疗后清除43株,真菌总清除率58.1%;其中5例不良反应,占11.9%。结论:伊曲康唑治疗老年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9例血液病并发IFI患者,予以伏立康唑为主的抗真菌治疗,从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原学3个方面评价疗效,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治疗IFI总有效率67.3%。在病原菌明确的病例中,曲霉属和念珠菌属感染有效率均为70%,1例新型隐球菌感染为显效。单变量分析显示延长伏立康唑治疗疗程(P〈0.01)和患者基础病稳定(P=0.014)能显著提高疗效。多因素分析提示治疗疗程和基础病状况是影响伏立康唑疗效的主要因素。伏立康唑主要不良事件是神经精神症状、视觉异常和皮疹;56例可评价病例中8例(14.3%)因不能耐受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而退出伏立康唑治疗。结论伏立康唑在治疗血液病患者IFI上具有广谱抗真菌功效,同时它所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且多能耐受。  相似文献   

17.
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诊治--附1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注射剂静脉滴注治疗1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并发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该患因SARS住院,经大剂量激素、广谱抗菌药物、机械通气等治疗,后合并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因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物试验剂量而改用伏立康唑注射剂静脉滴注,首日负荷剂量为6mg/kg,每12小时1次,以后维持剂量为4mg/kg每12小时1次,疗程5周。结果:经伏立康唑治疗后痊愈,不良反应表现为乏力、轻度眩晕和纳差。结论:伏立康唑治疗SARS并发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效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出现侵袭性曲霉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液病合并侵袭性曲霉病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和GM试验临床诊断,使用方法为:伏立康唑第1天400mg/次,12h静脉滴注,第2天起200mg/次,12h静脉滴注的方案治疗,并根据病情10~15d后改为口服维持治疗,剂量200mg,每天2次,疗程4~12周,根据临床疗效标准,综合评价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8例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平均退热时间为4.5d,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伏立康唑口服和静脉给药均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在临床上可作为侵袭性曲霉病的一线用药,或用于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补救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米卡芬净静脉注射后口服伏立康唑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根据不同抗真菌治疗方法分成两组,A组(16例)采用米卡芬净静注后伏立康唑口服联合疗法;B组(16例),米卡芬净组静脉滴注米卡芬净(100mg/d),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7.5%(14/16),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3%(1/16);B组的总有效率56.3%(9/16),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4/16)。两组总有效率较高,但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B组。结论两种方案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均有效,米卡芬净联合伏立康唑疗法比单独应用米卡芬净更具有疗效优势,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835-1838
建立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析临床应用效果,为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35例患者静脉滴注伏立康唑150~300mg,q12h,监测伏立康唑谷浓度。色谱柱为COSMO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V:V=36:64),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47nm。伏立康唑浓度在0.2~16.0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4)。伏立康唑批内、批间精密度分别为为6.2%~10.6%和5.9%~12.5%,提取回收率为(85.32±10.55)%~(91.27±7.01)%,所有样品在考察条件下稳定。我院所监测的35例重症患者伏立康唑血样中,有22例(62.9%)患者伏立康唑谷浓度在1.5~4.0μg/ml之间。本法用于重症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