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常用石膏、知母、山栀、黄芩、黄连等清热药物治疗外感病与多种内伤杂病,对现代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石膏、知母具有清热泻火之功,更有养阴生津之用;山栀、黄芩、黄连苦寒泻火,又可凉血止血。深入领会张仲景应用石膏、知母、山栀、黄芩、黄连的药法,有利于全面领会仲景治病理法,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选方用药独具巧思,为后世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其中,麻葛桂芍,不仅可用于解表散邪,更可广泛应用在现代多种疾病;姜枣甘草看似平淡,实则体现出张仲景《伤寒论》重视顾护正气与护胃气、存津液的重要思想,可谓"平淡寓神奇"。深入领会张仲景应用麻葛桂芍与姜枣甘草药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常用附子、干姜、吴茱萸、川椒、细辛等温热药物温里散寒、回阳固脱、温经止痛,疗效确切。其中,附子、干姜、吴茱萸、川椒、细辛等药,各有特点,灵活配伍,可用治疗多种阳脱证、虚寒证、寒实证及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深入领会张仲景应用干姜、附子、吴茱萸、川椒、细辛的药法,有利于全面领会仲景治病理法,规避用药风险,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用药精妙,章法有度,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茯苓、猪苓、泽泻、滑石,虽同为利水渗湿之品,茯苓可健脾安神,猪苓入肾泻热,滑石清热解暑,泽泻升清降浊,各具特性。五苓散、猪苓汤等方不只利水,更有宣通三焦、透表清热之功。结合《伤寒论》原文、临床实践,领会仲景药法,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常用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多种杂病,对现代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归具有补血,活血,化瘀之效,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两者常相合为用治疗血证、月经病、癥瘕等疾病。桃仁可以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牡丹皮可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药物看似平淡,然平淡之中,寓以神奇。深入领会张仲景应用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的药法,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常用活血通络、化瘀散结治法,在虫类药应用方面也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许多名方如抵当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涉及到水蛭、虻虫、■虫、鳖甲等具有活血通络、化瘀散结作用的药物。深入理解张仲景对此类药的用法,对临床诊治难治疾病有重要意义。应用水蛭、虻虫、■虫、鳖甲等,应当严格把握适应证,认真观察用药反应,方能在保证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009年11月27日至29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行的第八期全国经方运用高级研修班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并简明扼要地总结了研修班专家们传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经典方,相对于时方,被称为经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临床疗效确切,为历代医家推崇。经方应用临床思维,丰富多彩,其中辨方证、抓主证等为医者所重。唯应用经方,必须谨遵经典理法,应详审方证病机,重视药物剂量配伍比例,并注意应用合方,或结合时方,以解决临床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9.
冯文战  张传涛  王幸栓 《河南中医》2019,39(12):1789-1791
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已有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比《难经》和《黄帝内经》,在针刺补泻的手法上或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脉法》《五十二病方》的灸到《黄帝内经》《难经》丰富的刺法,治疗方法的理论及工具日渐丰富。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可以看出仲景时代的医疗是继承了前人的经络及针、灸成果,当时存在烧针、温针、灸、刺穴位等多种治法,尤其是烧针一法,在治疗伤寒时经常被使用。仲景作为经方一派,对经络及刺、灸等方法也有继承和发展,针药并用,论述了疾病从经络入脏腑的发病规律,并在治疗伤寒和杂病中应用了刺、灸方法。但对于仲景时代广泛应用烧针温针治疗伤寒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  相似文献   

10.
"欲解时"为疾病可能得解的时间,非病必愈之时。仲景秉承《黄帝内经》之说,重视天人相应及人身阳气对疾病转归的影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欲解时与天地阴阳四时亦直接相关,辨明六经欲解时,对启发临床辨证用药及疾病转归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默然 《光明中医》2021,36(2):192-194
目的 阐明《伤寒论》中牡蛎炮制和煎法的含义及机理.方法 对于牡蛎炮制方法,以《伤寒论》涉及牡蛎的条文为基础,结合文献和实验研究分析含义及机理;对于煎法,指出《伤寒论》中牡蛎与现代煎法的不同,然后从不同煎法的煎煮时间、CaCO3溶解率、CaCO3煎出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伤寒论》中牡蛎的煎法为熬,熬指的是以火焙干;《...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和家氏伤寒论》有关"脉"的条文检索、分类、整理、归纳,结合《脉经》及后世宋本《伤寒论》中"辨脉法""平脉法"的相关论述,对仲景脉法的实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可传承性进行研究、探析和述评.系统整理仲景脉法及后世对脉法发挥之间的差异,用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发展观的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仲景脉学,为防止中医脉学发展走向神秘...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讲授中医经典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引入病案教学法,使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培养中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实践,经典病案的筛选、讲解及分析,建立病案数据库,既可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又可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杨茂敬 《光明中医》2009,24(10):1981-198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祖国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称为"正气",凡一切致病因素足以造成发病条件的均称为"邪气"."正气"如何"存内",才能达到"邪不可干",是当今养生的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辛开苦降,又名辛开苦泄或辛通苦降,是把苦寒与辛温药互相配伍应用的一种治法。有关本法的应用,最早见于《伤寒论》,后世温病学说的兴起,对本法的应用又有了新的发展,从而使辛开苦降法逐渐趋于完善。本法从八法角度来讲,属温清并用。从药物性味言之,属寒热、辛苦药味的组合,苦寒泄降,辛热宣通,辛苦合用,具有清泄郁火,燥湿化痰,通降气滞的作用。在临床中,本法应用范围很广。兹举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顾护脾胃在中医治疗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在临床治疗中均非常重视顾护脾胃。自《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肇始,李东垣创升补脾阳学说,叶天士创柔润胃阴学说,代有发挥。这些学派在中医治疗中均强调脾胃的调理,主张治疗疾病的核心为不论补虚泻实,皆当护脾为先。  相似文献   

17.
少谦  阿明 《光明中医》2008,23(5):658-658
长治中医集团在继2006年11月-2007年5月《伤寒论》高级研修班之后,《金匮要略》高级研修班在日前召开了开班典礼。长治市副市长李国隆、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文渊参加了开班典礼。在长治市中医研究所举办了《伤寒论》研修班之后,大家通过学经典、传薪火、用经方,取得了良好效果后,应大家要求举办此次《金匮要略》研修班。大家认识到,掌握经典精髓,拓展临床思维,是提高临床诊疗的捷径!  相似文献   

18.
黄兆鋆 《中医药学刊》2004,22(5):933-935
辛开苦降法,首创于仲景《伤寒论》,并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以苦寒清热药与辛热祛寒药为主组方,用以治疗脘痞腹痛、恶心呕吐、肠呜泄泻、蛔厥久利等脾胃寒热错杂之证。在八法中属于“和”法。  相似文献   

19.
20.
《伤寒论》下利证常变辨证论治思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常述变,是仲景辨证论治的一大特色.探讨<伤寒论>的常变思维观,对于深刻理解仲景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掌握<伤寒论>的诊治大法,开拓医者的辨治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仲景对下利证的常变法辨证论治为例,简要分析了其临床辨治疾病的常变思维观."常者易以知,变者应难识",不拘泥常法,而能灵活地运用变法论治,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