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肿瘤的产生与寒邪内侵、阳气受损有关。阳气亏虚则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痰凝毒邪胶结积聚成肿块,日久成瘤。温阳和扶阳是治疗肿瘤的两大理论基础。温阳是用温热的药物进补人体,阳药和阴药共补,阴中求阳,使阳气恢复。扶阳建立在温阳基础上,用温热药来扶助人体的阳气,其核心思想是重视阳气、力倡扶阳、用阳化阴,大胆应用干姜、附子、肉桂等温热药直接进补人体的元阳。因此,重视阳气的思想是防病治病的大法,也是治疗肿瘤的大法。但目前肿瘤治疗方面温阳、扶阳治法的应用却不多见,究其本质原因,还是由于对阴寒致积的肿瘤发病机理不明,临床辨识阴寒之证的技巧不够。  相似文献   

2.
肿瘤的产生与寒邪内侵、阳气受损有关。阳气亏虚则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痰凝毒邪胶结积聚成肿块,日久成瘤。温阳和扶阳是治疗肿瘤的两大理论基础。温阳是用温热的药物进补人体,阳药和阴药共补,阴中求阳,使阳气恢复。扶阳建立在温阳基础上,用温热药来扶助人体的阳气,其核心思想是重视阳气、力倡扶阳、用阳化阴,大胆应用干姜、附子、肉桂等温热药直接进补人体的元阳。因此,重视阳气的思想是防病治病的大法,也是治疗肿瘤的大法。但目前肿瘤治疗方面温阳、扶阳治法的应用却不多见,究其本质原因,还是由于对阴寒致积的肿瘤发病机理不明,临床辨识阴寒之证的技巧不够。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阳气亏虚、阴浊僭越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阳气的盛衰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旨在从阳气的角度阐述恶性肿瘤的形成发展,通过健脾益气以温脾阳、温阳补肾以补元气、温阳散寒以止痛、温化痰瘀以消阴毒等方法探讨温阳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并附医案,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引火归原"一词,最早见于《景岳全书》。"引火归原"是中医治法之一。历代医家对"引火归原"的论述各不相同,各个时期对此法都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通过查阅考证古代中医药相关文献,梳理"引火归原"法的源流,分析历代医家对"引火归原"法的发展脉络,以期为其在临床的具体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重阳思想源远流长,是《黄帝内经》中蕴含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此观点认为阳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人体气血的运行、躯体的运动、疾病的防护等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和卫外等功能。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这正是阳气不足或阳气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抑郁症的形成与阳虚体质和五脏阳虚息息相关,故在治疗上应以补阳、温阳、通阳等为主要治疗法则,首要措施便是畅达阳气,再佐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共奏达郁之功。  相似文献   

6.
傅杰英教授根据"圆运动"的理论,总结出"因时配穴"的针灸临床思路."因时配穴"主要是根据人体阳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选择相应的穴位和手法,即春夏季针灸的原则是使阳气"生而毋伐,长而毋亢",临床多采用井穴放血、膀胱经刮痧等促进阳气宣达以泻热,同时配合温针灸气海、关元等穴以助阳出表;秋冬季的针灸原则是使阳气"收而毋亏,藏而毋僵",临床多采用温针灸足三里、太白等穴以疏通阳气升降之枢,同时配合温针灸涌泉以引火归元.  相似文献   

7.
今人多起居失宜、嗜食生冷寒凉,以致阳气运行异常或阳气亏损。糖尿病与甲亢等内分泌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阳气的升降失调或损耗过度有关。因此,治疗也因阳气的不同变化形式而分为"温阳"与"扶阳"两种。笔者试从阐述此两种治法之不同的角度,介绍朱章志教授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孙文垣医案>中痞满、泄泻、黄疸及带下案之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加以分析,发现孙氏运用健脾化湿法独具特色,将汪机"参芪用法"与薛己"温补下元法"有机结合,温阳药与补气药同用,共奏温阳益气、健脾化湿之功;同时还强调慎用苦寒,防其攻伐脾胃,损伤机体阳气.  相似文献   

9.
癫痫患儿由于先天不足或者误用寒凉药物以及病程漫长、久累脾肾,最终导致阳气虚弱。马丙祥教授认为,此类患儿阳气不足,阴阳失衡,痰瘀内生,是癫痫反复发作的关键病因,而该病急性发作期以气血逆乱,风动于内,神机失明为主要病机。因此,该病总的治疗原则为温阳散寒,在急性发作期则应同时调和气血。温阳散寒,就是应用补火助阳之药,提升人体阳气,驱散寒邪。诸阳之中,肾阳、脾阳互为滋养,加上此类患儿阳气尤虚,因此二者不可偏倚,同时温补脾肾之阳才是治病求本之法。  相似文献   

10.
引火归原法在针灸中的运用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阴阳虚实辨证,再根据病位进行经络辨证,针刺相应经络的原穴,配以同名经原穴或表里经原穴,施以补法,可达到引火归原的目的。针灸在引火归原法中的运用属于上病下治,虚阳上浮或虚火上炎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人体上身部或体表部,而原穴位于人体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人体双手下垂自然站立时,针刺原穴治疗此类病症,通过手法调节人体经气而达到引虚火下行、使人体阳气内守的目的。选择原穴治疗此类病症,针刺安全,选用穴位少,患者痛苦小,不但拓展了引火归原法在针灸中的运用,同时也展现了独具中医特色疗法的针灸魅力。  相似文献   

11.
“寒者温之”,是中医治疗学的一大原则。寒,指发病所见之证候;温,是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用桂枝、附子等温热性的药物,治疗阳虚寒证,既可以振奋人体的阳气,同时,又能够驱除外来的寒邪,谓之温阳驱寒法。温阳之意在于扶正,驱寒之意在于祛邪。温阳驱寒法正好双关,有邪正兼顾之妙。  相似文献   

12.
儿科温阳治法历来为诸多医家所攻讦,而对"小儿纯阳之体"的传统认识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寒凉学派的学者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发病多从热化而表现为阳证,治以清热滋阴;温阳学派的学者则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无论阴阳均未充足,不耐寒凉攻伐,且强调"阳主阴从",注重先后天阳气的固护和培育,在治疗过程中多以温补阳气为主。临床中唯有辨证地看待寒温之法,不偏执一家之言,从临证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更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阴阳既是对立的也是相互转化的,在阴阳变化中导师郭立中教授认为阳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所谓的"阳主阴从"。故在临床治疗疾病时,郭立中教授多以温阳药为主。干燥综合征临床多以"阴液亏虚,燥热内盛"为主要病机指导临床辨证治疗,而导师从"阳气亏虚,阳不化阴"这一角度治疗并起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这一治疗思路为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了新的观点,本文通过剖析郭立中教授干燥综合征一则临床验案,阐析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1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基本病机是"阳虚寒毒",针对MDS阳气衰弱、寒毒积滞的病机,采用辛温散积、温阳化寒、脾肾双补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总结姚新苗教授采取"温阳祛瘀"法治疗足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收集整理姚师治疗足痹的病案,对其病机病因、治疗原则及遣方用药之独特之处加以归纳总结,并列举验案两则予以佐证。[结果]足痹多由痹邪侵袭日久,迁延不愈,致阳气虚衰,阳虚则寒凝脉络,四肢末端气血瘀滞,脉道失于贯注温养,发为该病。姚师从"久病多虚"和"久病多瘀"的角度,选择温阳祛瘀的经方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所举医案分别为久病及外伤术后,外邪侵踞,或虚瘀夹杂,以致阳气虚衰,或内生血瘀,虚、邪、瘀胶着不去,深入肌肤、骨节而致足痹,以桂枝茯苓汤合四味健步汤加减以温阳祛瘀通络,治疗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姚师治疗足痹,以"温阳祛瘀"为治疗原则,首重扶正而兼顾祛邪,温阳祛瘀通络,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目前对人类威胁越来越大的流行性感冒,尤其是重症流感,进行了中医分析.认为基本属于中医之"直中三阴",由于体质虚弱,或正气不足,以及失治误治导致,主要内因还是人体内阳气不足所致,中医灸法具有良好的温阳通经、疏通气血和的作用,是预防和对治此证地法宝之一.更根据古代与民间流传经验,把灸法与玉石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隔玉灸养生方法 ,特别有益顾护真气,辅助正气,实践证明本方法具有有助达到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气护生养生境界,对于灸法保健,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附片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具有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的功效。其性大辛大热,温阳逐寒。《本草汇言》曾说:"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附片一般在冬季使用较多。夏季本为炎热之时,特别是重庆市有火炉之称,  相似文献   

18.
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阳主阴从",包含通阳和温阳两层含义;其理论构架是"内阳外阴",即阴阳本体结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从"寒湿疫"立论,扶阳学派认为其总体治疗思路应以三焦次第治疗为总纲,早、中期治法应以通阳为原则,后期及恢复期治法应以温阳为原则,旨在恢复阳气的宣通或温补之功,以达治本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文论述了在用"活血化瘀、调理脏腑"的方法治疗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的同时,重视了脾阳虚的治疗,结果发现其伴随的疾病也得到了治愈或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认识到脾阳在人体发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出了脾阳为肾阳之根,肾阳为人生命之本的观点,进而论述了脾阳、肾阳之间的关系,并引用中医经典理论对人体阳气进行了较深刻的论述,揭示出人体阳气不足,阴阳失衡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原因,提出了正阳理论,研究出了"神龙正阳胶囊".实践证明,"神龙正阳胶囊"已治愈了众多的疑难病、慢性病、多种疾病共存的患者.同时,对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提高生存质量,延缓衰老,延长寿命有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上热下寒体质是阳虚体质的亚临床类型,是上热下寒型疾病发生的体质土壤。临床表现上热则心胸头面常见火热上炎之证,下寒则并见中焦、下焦阳虚寒盛之象。既有阳虚体质兼夹气虚、阴虚、痰湿、湿热、气郁、瘀血等复杂的体质因素,又有与阳虚体质不完全相同或一致的生理、病理、心理、情绪、性格等形神构成的特殊性。针灸应对策略应清上热、温下寒、调中焦脾胃,以温下寒和调中焦为主,兼以引火归元,使阳气归于本位。首选督脉、任脉等调阴补阳的经脉,配神阙、气海、关元、大椎、中枢、肾俞、命门等常用调理阳虚体质的基础穴位,以隔物灸、温针灸或麦粒灸等温灸为主行综合调治;上热下寒型疾病临床针灸干预需兼顾胆肺不降、脾胃不和、心肝火旺、气血虚弱等证型,同时,在上点刺放舌下络脉金津、玉液之郁热瘀血,在下灸涌泉引火归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