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方在风湿病辨治中的应用。方法运用临床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结果通过分析治疗风湿病的经方,总结出治疗风湿病的经验:(1)按方证相应使用,有柴胡桂枝汤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防己黄芪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白虎桂枝汤证等;(2)合方使用,有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等;(3)按照病机和表现使用,有乌头汤、乌头桂枝汤、葛根汤、瓜蒌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等。  相似文献   

2.
曾斌芳教授认为"湿热入血"是黄疸病机的主旨,以"辨阴阳、辨表里、辨湿热、辨卫气营血"为辨证要点,临证采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辨治黄疸。汗法:适于邪郁肌表之证,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黄芪汤;吐法:适于邪蕴上焦之证,方选瓜蒂散;下法:适于湿热蕴腑之证,方选硝石矾石散;和法:适于少阳枢机不利之证,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温法:适于寒湿困脾之证,方选茵陈术附汤;清法:湿热并重证(茵陈蒿汤),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当归拈痛汤、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热重于湿证(栀子柏皮汤),少阳阳明合并证(大柴胡汤),疫毒蕴阻证(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合犀角地黄汤);消法:适于瘀血阻络之证,方选血府逐瘀汤;补法:适于脾虚湿盛之证,方选黄芪建中汤。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晰"太阳之为病"的本义,并对太阳伤寒证候进行全面诠释。[方法]从五运六气角度出发,通过对《伤寒论》太阳伤寒条文的文献梳理对"太阳之为病"证候进行诠释。[结果]"太阳之为病"是讲感受太阳本气寒水为主的病,是狭义的伤寒病。寒邪为病,首先伤表为麻黄汤证,寒邪闭塞于表,阳气不得外散则有阳气怫郁于表证(麻黄桂枝各半汤等),阳气郁甚则发热甚或高热而有大青龙汤证。阳虚不化水液则有寒湿证(麻黄加术汤)、水气证(小青龙汤等)、水饮证(苓桂术甘汤等)、奔豚证(桂枝加桂汤等)、蓄水证(五苓散)。重则阳虚阴盛而有桂枝甘草汤证、桂枝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甘草干姜汤证、干姜附子汤证、四逆汤证等。寒邪以胜相加则伤心,所以伤寒最多心病。心主盛阳、主神明、主血脉、主火,故有"自冒心、心悸"等心阳虚证,损伤心神的"烦躁不安"症,"脚挛急"的筋病,"心中懊憹"的心火内郁证,"心动悸"的复脉汤证以及"如狂或发狂"的蓄血证等。伤寒失治误治而邪陷于表之里胸胁则有柴胡汤证,以及陷胸汤证。[结论]"太阳之为病"是狭义的伤寒病。太阳伤寒证候有寒证、寒湿证、水饮病(包括蓄水证)、阳虚证、火郁证(心火内郁证、热中及面热证)、复脉汤证、蓄血证、柴胡汤证和陷胸汤证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运用风药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辨治体会。膜性肾病的病位以脾肾为主,以风邪、湿热、血瘀为主要病理要素,脾不升清、肾不化气是膜性肾病的基础病机。风性药物味轻质薄,可疏风散邪,助脾升阳,助肾气化,宣发、疏通气血津液之郁滞,与膜性肾病的风邪外侵、脾肾亏虚、清阳不升、气血壅滞的病机相对应。临床辨治膜性肾病,提出运用麻黄、桂枝、桑叶、菊花、羌活、独活、络石藤、雷公藤、青风藤等风药祛风搜风;羌活、川芎、莪术、穿山甲等活血通络,行气化瘀散结。柴胡、升麻、防风、羌活等辛味药与人参、黄芪等甘味补益药配伍可辛甘化阳而主升,健脾益气结合助脾升阳,可增强补益效果。麻黄、桂枝、生姜、附子、细辛等辛温药可温肾助阳,化气利水。在临床辨治中,综合运用风药特性论治膜性肾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下利是临床常见病证,《伤寒论》中论述颇为广泛,拟对《伤寒论》中治疗"寒热错杂"下利的方证,即三泻心汤、黄连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及麻黄升麻汤等8个方剂进行详实梳理,以期对临床辨治本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重用黄芪之经方联用治疗四则疑难重症的体会。[方法]通过整理、分析临床治疗心包积液、不明原因单侧上肢肿胀疼痛、湿疹重症、黄汗重症四则验案,总结联合运用经方且重用黄芪,发挥其利水之功效治疗疑难重症的经验。[结果]黄芪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临床上黄芪用量达80~100 g可发挥其利水之功。结合患者整体临床表现,验案一选用防己黄芪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以温振心阳、化气利水;验案二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地黄汤等以活血通阳、利水燥湿;验案三选用桂枝加黄芪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等以祛风散邪、清利湿热;验案四选用芪芍桂酒汤、防己茯苓汤等以通调气血、行水利湿,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结论]临床上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联合应用经方,以疾病症状体征为导向,谨守病因病机遣方用药,能治疗多种疑难重症。  相似文献   

7.
白虎加桂枝汤,又名桂枝白虎汤,载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治>篇.方由白虎汤加桂枝组成,药如:知母18克,生石膏30~50克(先煎),甘草(炙)、粳米各6克,桂枝9克,原方为煮散剂,上药剂量系汤剂之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述"头部汗病"病位、病因、病机之源,总结"但头汗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方法]以"标本中气"理论体会《伤寒论》中"但头汗出"的相关条文,求证于临床医案,总结出辨"头部汗病"的特异性病位、病因、病机和方药。[结果]"但头汗出"其病位涉及十二经表、阳明里、少阳里、厥阴里;病因包括寒风、风热、湿、饮、燥;病机有十二经表湿里郁热证、阳明湿化太过证、少阳寒饮郁火和结胸、少阳伤寒兼厥阴里证、阳明热郁胸膈证、厥阴热极伤阴证;方药以"病证、病因、病位"之逆化裁茵陈蒿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豉汤等经方。[结论]辨"头部汗病"需谨守"辨证四要素"及鉴别诊断,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机、辨方药,结合标本中气理论应用于六经辨证之中,方可见病识源,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9.
经方的变通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认为经方的变通应用,当以方证相合为前提,不能执方不变,舍证从病。并列举抵当汤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脑梗死.桃仁承气汤治流行性出血热,小青龙汤治臌胀腹水,白虎加人参汤治产后高热,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急性肾盂肾炎等验案为证,对临证应用经方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0.
柴胡证辩     
小柴胡汤证,仲景《伤寒论》中称之为柴胡证,与桂枝证并提,吴考槃称之为《伤寒论》的两个特区。特区者,其证治特殊,有异于一般汤证。具体地说,小柴胡汤证非少阳病所独有;邪传阳明,亦有用小柴胡治之者;厥阴病中亦有柴胡证;阳微结、热入血室以及《金匮要略》中黄疸、产后郁冒的证治中亦有柴胡证。由此可见小柴胡汤的证治范围广泛,柴胡证亦非单一模式,为更好掌握其规律,仅据其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称《伤寒杂病论》,书中药同方异的方剂有15首,共6对,分别是桂枝汤(阳旦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人参汤、理中丸(汤)及加减。文章根据其药物剂量不同,从主治病症、服药方法、组方功效等方面,探讨分析药同方异方的组方规律,以窥探仲师遣方用药及其辨证论治的精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王燕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0):357-358
《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学最重要的典籍。其书千古辉煌,被后世尊为经方,这在我国医学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据统计书中用柴胡者计有9方,方名有柴胡者,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6方;方名无柴胡者有3方。  相似文献   

13.
<正> 近二年来,我们用“麻黄加术汤”治疗荨麻疹病人三十余例,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简介于下: 一、方药组成麻黄1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白术12克,水煎二边分二次早晚服用。二、方解本方由麻黄汤加白术而组成,故称“麻黄加术汤”。方中用麻黄汤开腠发汗,以散表之风寒,恐汗后风寒去而湿反不去,佐白术以牵制麻黄桂枝发汗之力,而兼解在表  相似文献   

14.
从用法用量、主治病症及配伍应用等3个方面,考察来源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中桂枝的应用规律。提出:①含桂枝经方的主治病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疼痛",病位涉及腹、腰、心、咽等处,疼痛特点有大实痛、悬痛、掣痛、刺痛等。治疗疼痛常与芍药等量配伍,若疼痛剧烈则芍药加倍,伴见"虚羸"再配伍胶饴、大枣、甘草等甘缓补益之品;②含桂枝经方的主治病症中"悸"的病机与病位相关,"心(中)悸"的病机多为正气不足;"心下悸""脐下悸"的病机多为水气上冲,治疗时常配伍茯苓以降气散饮;③含桂枝经方的主治病症中"小便不利"的病位有在表在里之别,邪郁在表,可通过"发汗而解";病位在里、半表半里或表里皆有时,常配伍干姜、细辛、附子等辛温之药,通过调节气化功能而解;④桂枝—茯苓—白术为治疗三焦饮停的基本组合;⑤桂枝与麻黄比例不同则主治病位亦不同,麻黄的剂量大于桂枝时,主治病位偏表;桂枝的剂量大于麻黄,主治病位偏里。  相似文献   

15.
刘道新  臧云彩 《中医学报》2019,34(12):2530-2533
上热下寒证以上焦现热证、下焦现寒证为特点,属寒热错杂证之一。《伤寒论》中涉及上热下寒证的证候及治则有:热扰胸膈、中焦脾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栀子干姜汤;胸热腹寒、胃失和降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黄连汤;少阳不和、胆热脾寒证,治宜清泻少阳、温补脾胃,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火热上炎、肾阳不足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附子泻心汤;寒热格拒、阴阳不交证,治宜苦寒泻降、辛温通阳,方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肺热脾寒、外寒郁闭证,治宜清上温下、发越郁阳,方选麻黄升麻汤;脾肾阳虚、肝胃郁热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乌梅丸;阳热内郁、外寒束表证,治宜清里热、散外寒,方选白虎加桂枝汤;阴虚火旺、阳不下达证,治宜滋阴降火,方选黄连阿胶汤;少阳郁滞、气机不畅证,治宜疏通三焦、调和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脾胃失和、升降不利证,治宜温补脾胃、升清降浊,方可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下焦虚寒、格阳于上证,治宜破阴回阳、交通阴阳,方选白通汤。由于上热下寒证病机复杂多样,治疗时当详辨细审,针对不同病机选方用药,则上热下寒证自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夏永良老师治疗眩晕的临证特色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随诊及反复研读夏永良老师临证病案,选取柴胡温胆汤案、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苓桂术甘汤案、补中益气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案以及桂枝茯苓丸合五苓散案,从病机、症候、方药等详述夏永良老师临证辨治眩晕的处方用药特色及经验。[结果]所选医案显示,夏永良老师论治眩晕,将其主要病因归结为"风""火""痰""瘀""虚",但认为单一病邪为患见之甚少,多种病邪相兼屡见不鲜,或气郁风痰上扰,或脾虚湿浊为患,或气虚精血内竭,或血水互结内阻等,并分别治以行气解郁、化痰熄风,运脾化浊、通阳利饮,健脾益肾、补气升阳,活血利水、温经通络等法,疗效确切。[结论]夏永良老师临证以柴胡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苓桂术甘汤、补中益气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合五苓散分型论治各类眩晕,辨证精准,疗效可观,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经方治疗儿童睡眠障碍疾病。方法:介绍侯春光主任中医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枳术汤治疗夜啼,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栀子豉汤、导赤散合二妙散治疗夜惊,葛根汤治疗多寐。结果:经方辨治睡眠障碍类疾病,辨证审因,随证治之,疗效确切。结论:经方可以治各种儿科疾病,应加强临床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浅析李竹英教授从五脏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结合查阅李教授临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案以及相关文献,从中医病机要点、五脏辨证治疗方面分析、总结李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经验,并列举典型病案一则加以介绍。[结果]李教授认为,临证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时既要宣肺止咳以治其标,更要综合辨证而知其源,将本病证候与五脏的生理病理相结合,通过辨五脏病机而论治,如肺之风邪治以祛风宣肺止咳,脾之痰饮治以健脾燥湿化痰,肾之虚损治以补肾益肺止咳,肝之气火治以疏肝理气、清泻肝火,心之火瘀治以清心宁神通络。选方用药方面,李教授常以止嗽散、六君子汤、补肺汤、七味都气丸、四逆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赤散等为主方加减化裁。所举病案,李教授辨为咳嗽风寒证,宜从肺之风邪论治,治以祛风宣肺、散寒止咳,方用止嗽散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随证加减。[结论]李教授临证时谨守病机,从五脏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显著,其经验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续上期对《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有关问题提出讨论。认为太阳病的兼证必须以太阳病为主,所兼之证当为次;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子汤证,小青龙汤证等皆不属太阳病之兼证,其中除小青龙汤证当避饮证兼表外,余皆当属变证之列,至于变证,不应拘于误治,要在辨其寒热虚实,桂枝去桂加苓白术汤证不应列入变证之中,当避太阳病的类似证,其病机是水停阳郁,而非虚兼有水气。  相似文献   

20.
汗证的治疗,应首先辨明病变所属脏腑,再辨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并责之于病理产物,如瘀、痰等.临床中常使用生脉饮、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玉屏风散等进行化裁,治疗汗证尤善用黄芪,因人因证施治,用药精简灵活,同病异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