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70例小儿ITP进行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分析,并探索外周血小板与骨髓巨核细胞变化的关系,发现急性ITP中、重度者血小板与骨髓巨核细胞数呈正相关,慢性ITP巨核细胞数明显多于急性ITP,而形态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5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常用的五种治疗ITP方案,探讨适合我国国情及小儿ITP特点的治疗方法,Ⅰ组口服氨肽,素。Ⅱ组在Ⅰ组在的基础上加氢化考的松静点后改强的松口服。Ⅲ组在Ⅰ、Ⅱ组的基础上加用IVIg。Ⅳ组则在Ⅰ组基础上单用ⅣIg。Ⅴ组在Ⅰ、Ⅱ组基础上加长春新碱静注。结果:五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1.7%、75%、60%、50%。统计学处理后Ⅰ组疗效优于Ⅳ、Ⅴ组,而Ⅰ组与Ⅱ组、Ⅲ组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结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目前无特异的治疗方法。我们4年来共收治ITP患儿125例次,使用5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对象:125例ITP患儿均为住院病例,符合全国第五届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的ITP诊断标...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种由血小板自身抗体作用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目前治疗常规首选皮质激素。为观察糖皮质激素不同剂型、剂量及方法的疗效 ,对我科1990年~1999年住院的42例ITP患儿分组进行临床观察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2例ITP患儿诊断符合1998年山东荣成会议制定的标准。其中男17例 ,女25例 ;年龄2个月~14岁 ;病程<6个月38例 ,>6个月4例。入院时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 ,外周血血小板计数 (BPC)<10×109/L21例 (50.0 % ) ;10×109/L~30×…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提高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水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小儿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其年发病率为小儿群体的4/10万~8/10万[1]。小儿病例多为急性型。急性ITP病例中7%~28%可转为慢性型[1,2]。一、关于诊断、治疗问题1987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拟定了“特...  相似文献   

6.
7.
8.
9.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细小病毒B19检测:采用多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盒购自华美工程公司,其余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42例ITP患者进行了巨细胞病毒抗体的检测,其中5例阳性,阳性率为12%,62例ITP患者进行了EB病毒抗体的检测,其中6例阳性,阳性率为10%,70例患者进行了细小病毒B19的检测,其中30例阳性,阳性率约为43%。30例ITP患者进行了单疱病毒Ⅰ型及Ⅱ型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27%,其中单疱病毒Ⅰ型抗体阳性者为7例,1例为单疱病毒Ⅱ型抗体阳性。30例ITP患者进行了风疹病毒抗体的检测,其中8例阳性,阳性率为27%。42例ITP患者进行了甲、乙、丙、戊肝炎抗体的检测,其中15例阳性,包括:抗HBsAg(+)及抗HBc(+)4例,11例为抗HBsAg(+)、抗HBc(+)及抗HBe(+),阳性率为36%,另外,43例ITP患者进行了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其中7例阳性,阳性率为16%。结论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可能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114例ITP,急性型占80%,慢性型占19%,反复型1%。急性型病 列中66%可找到诱因,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占60%),急性型中6个月内痊愈者占70%,提示本病预后较好。据病情轻重及血小板计数分度,轻度19%,中度32%,重度38%,极重度11%。重度、极重度病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后改为口服泼尼楹,对控制出血疗效颇佳。但长期口服泼尼松并不能降低急性转为慢性ITP,对慢性I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7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中2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评价。方法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与地塞米松(GC)静脉联合治疗组及单用GC治疗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临床经济学评价。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ITP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回访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VIG+GC组PLT下降极重度[(10~25)×109L-1]、重度(<10×109L-1)、严重出血例数均高于GC组。2组治疗第1-7天PLT上升至正常天数比较,有效率、显效率比较,IVIG+GC组均优于GC组。应用成本-效果法分析GC组相对优于IVIG+GC组。结论对于重度、极重度、出血程度严重的ITP患儿主张选择IVIG+GC治疗;对于轻、中度病例则可选择GC治疗。临床治疗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既要考虑临床疗效,也要兼顾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粪便Hp抗原(HpSA)检测21例cITP患儿及30例对照组儿童Hp感染率,对Hp阳性感染的cITP患儿进行1周根除治疗,包括阿莫西林(冲剂)50mg/(kg.d),3次/d;克拉霉素片15mg/(kg.d),2次/d;奥美拉唑片0.8mg/(kg.d),1次/d。4周后再行HpSA检测Hp根除情况,同时监测治疗后4、8、12周血小板数。结果经HpSA检测,21例cITP中4例感染Hp,感染率为19.05%,与对照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Hp阳性的cITP患儿根除治疗均获成功,其中3例血小板数明显升高。结论儿童cITP的Hp感染率不高,可能Hp不是儿童cITP病因之一。感染Hp的cITP患儿经成功根除Hp后,血小板数恢复。Hp根除治疗可能成为部分并Hp感染的cITP患儿非免疫抑制疗法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淋巴细胞异常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已证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机制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的临床综合征,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病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目前尚未明确。现就ITP患儿B淋巴细胞异常及可能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recommended dose of intravenous IgG for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has been 0.4 g/kg on 5 consecutive days. A simplified approach, giving a single infusion of 0.8–1.0 g/kg over 8 hours, has been tried in a series of 11 children with newly diagnosed disease. In 8 cases the infusion produced a prompt platelet response culminating at 128–502×109/1 after 3–13 days, and 4 of these cases required no further treatment while 2 needed a booster infusion due to an early relapse and 2 followed a chronic course. In 3 cases platelet responses were poor in spite of supplementary doses to a total of 1.4–2.0 g/kg: 2 infants failed to achieve normal platelet counts and 1 case with fulminant bleeding manifestations proved completely resistant.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 were not observed.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gG-therapy practically may be initiated with a single infusion, the resulting platelet response indicating the need for further infus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类细小病毒B19(HPVB19)感染对骨髓巨核祖细胞的影响。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PVB19-IgM、PCR检测HPVB19VP独特区DNA。筛选出并HPVB19感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骨髓行巨核祖细胞体外培养,集落细胞计数。结果外周血HPVB19-DNA阳性及血清HPVB19IgM阳性ITP 31例患儿中,巨核祖细胞集落细胞形成减低,与正常对照组及非HPVB19感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PVB19可影响巨核祖细胞集落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B细胞激活因子(BAFF)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2008年4-11月初次在本院住院的42例ITP患儿(试验组)治疗前的血清BAFF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血小板计数(BPC);同时检测40例拟择期手术患儿(对照组)血清BAFF水平。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BAFF水平的差异,应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试验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BAFF水平与血小板的相关性。结果ITP患儿治疗前BAFF水平为(0.943 3±0.583 5)μg.L-1,治疗后BAFF水平为(0.454 5±0.216 0)μg.L-1,对照组BAFF水平为(0.538 9±0.234 7)μg.L-1。ITP患儿治疗前血清BAF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TP患儿治疗后(Pa<0.01),治疗后BAFF的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外周BPC与血清BAFF水平呈负相关(r=-0.305,P<0.01)。结论增高的BAFF可能参与IT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in childhood is a benign disease, as only 10% to 20% of (he patients have a chronic course.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57 ITP patients ranging in age from four months to two years revealed that 30% of them proceeded to chronicity. Unlike ITP in the general pediatric population, chronic infantile ITP was characterized by male predominance, a high frequency of preceding viral infections, and lack of responsiveness to any of the known modalities of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并比较婴儿与幼儿ITP的疗效.方法 收集401例婴幼儿ITP,均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判定依据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和出血症状的改善分为完全缓解、有效、无效.401例婴幼儿ITP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岁)和幼儿组(>1~3岁),按病程分为急性(病程≤6个月)和慢性(病程>6个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婴儿组与幼儿组均为男童比例高,但2组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2,P>0.05).2.婴儿组入院时血小板中位计数低于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68,P<0.05).3.婴儿组骨髓巨核细胞增高比例低于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22,P<0.001);婴儿组产板巨核细胞中位数低于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5,P<0.05).4.婴儿组经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达到或超过100×109 L-1的时间短于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42,P<0.001).5.急性患儿入院时血小板中位计数低于慢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0,P<0.05).6.输注血小板患儿的住院时间与未输注血小板患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85,P>0.05).结论 婴幼儿ITP中,男童比例高,大部分无明显诱因,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婴儿入院时血小板中位计数较低,血小板上升至正常的时间较短,对治疗反应较幼儿好,幼儿急性ITP可以变为慢性;输注血小板并不能缩短ITP患儿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抗-D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抗-D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ITP有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可以替代IVIG作为一线治疗药物。2011年,美国血液病协会在以证据为基础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实践指南中建议Rh阳性、脾未切除的患者使用抗-D免疫球蛋白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现就抗-D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制、治疗和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网织血小板测定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 (RP)变化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诊断价值及疗效判定。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ITP(ITP组 )、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 (非ITP组 )及对照组外周血RP百分率 ,并计算其绝对值。结果 ITP组RP百分率明显高于非ITP组及对照组 (P <0 .0 1 ) ,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非ITP组RP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但RP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ITP组治疗有效者RP百分率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结论 RP百分率及绝对值可反映骨髓血小板生成情况 ,对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可作为血小板减少症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是确诊ITP诊断依据和疗效判定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