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宗  余美炎 《海峡药学》2003,15(5):71-72
目的 为福建胡颓子叶的鉴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药材进行传统的性状和粉未显微鉴别。结果 描述了福建胡颓子叶的性状和粉末组织显微特征。结论 福建胡颓子叶的性状和粉末组织特征是其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建立胡颓子叶中银锻苷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80%甲醇提取样品;HPLC法测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Agilent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15 nm,进样量:20 μl。结果: 银锻苷在0.01~0.20 m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14%,RSD为1.33%(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胡颓子叶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李聪  葛月宾  胡婧  应程  王璐瑶  万定荣 《中国药房》2012,(19):1772-1774
目的:建立测定胡颓子叶中山柰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YMC-Pack ODS-A(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3%磷酸(38:62),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366nm,进样量为5μL。结果:山柰素的进样量在0.046~0.55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8%,RSD=1.75%(n=6)。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胡颓子叶中山柰素含量范围为1.87~4.28mg·g-1。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胡颓子叶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正>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别名:卢都子、半含春、甜棒子。中医将其用作平喘药[1],胡颓子叶收载于1977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是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的干燥叶[2],具有止咳平喘、止血、解毒之功效,用于主治肺虚咳嗽、气喘、咳血、吐血、痈疽、痔疮肿痛等症[3-6]。对胡颓子叶不同提取物进行镇咳、平喘、祛痰活性比较,为进一步对胡颓子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1材料1.1试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羧甲基纤维素纳、磷酸组胺、氯化乙酰胆碱、酚红等均为分析纯。1.2仪器HH-S型水浴锅(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岛津UV-22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DFZ-01型电热真  相似文献   

5.
胡颓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义成  王晓静 《齐鲁药事》2007,26(4):232-233
胡颓子属植物中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萜类、生物碱、黄酮等;药理活性主要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脂质氧化、抗炎镇痛、免疫等。本文对该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做一综述,为今后对该属植物做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南药学》2015,(11):1216-1219
目的建立蔓胡颓子根的质量标准。方法鉴别蔓胡颓子根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检查水分、总灰分;采用TLC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结果对蔓胡颓子根的性状、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根据6批次的测定结果,确定水分不得超过14.0%,总灰分不得超过2.0%;TLC斑点清晰,分离度好;含量测定中齐墩果酸的进样量在0.3005~1.8030μg(r=0.9994)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0%,RSD为1.4%(n=6);熊果酸的进样量在0.2625~1.5750μg(r=0.9994)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6%,RSD为1.8%(n=6)。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可行,专属性强,可用于蔓胡颓子根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林颖  李康 《北方药学》2016,13(3):2-3
目的:建立蔓胡颓子根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采用HPLC法测定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结果:含量测定中齐墩果酸的进样量在0.3005~1.8030μg(r=0.9994)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0%,RSD为1.4%(n=6),含量不得少于0.10%;熊果酸齐墩果酸的进样量在0.2875~1.7250μg(r=0.9994)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3%,RSD为1.78%(n=6),含量不得少于0.080%.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可用于蔓胡颓子根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长叶胡颓子乙醇提取物、三萜酸部位、熊果酸对4株肿瘤细胞增殖的体外抑制作用以及熊果酸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长叶胡颓子乙醇提取物、三萜酸部位和熊果酸在25、50、100、200μg/mL时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肠癌细胞LOVO、HCT-8实体瘤细胞增殖的体外抑制作用;并在上述药物剂量下,观察熊果酸作用72 h后对SGC-7901细胞形态的影响,以及作用24 h后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长叶胡颓子乙醇提取物、三萜酸部位、熊果酸对4株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对于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为熊果酸>三萜酸部位>乙醇提取物;对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为三萜酸部位>熊果酸>乙醇提取物,同时熊果酸能显著改变SGC-7901细胞的形态,并且SGC-7901细胞的凋亡率与熊果酸的剂量呈相关性。结论三萜酸是长叶胡颓子发挥体外抗肠癌细胞增殖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熊果酸是其发挥体外抗胃癌细胞增殖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熊果酸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机制为诱导细胞凋亡,为开发新的抗癌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长叶胡颓子降血糖、血脂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长叶胡颓子果实降血糖、血脂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并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胆固醇高脂饲料诱发高脂模型大鼠,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应用长叶胡颓子果实水煎液进行实验观察.检测空腹血糖(FBG)、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岛素(INS)、C肽(C-P)及血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长叶胡颓子果实具有抑制高脂血症大鼠TC、TG、LDL-C的升高,降低ROS、MDA,增强SOD、CAT、GSH-PX活力的作用(P<0.05),可使糖疗病小鼠FBG降低(P<0.05),对血浆INS和C-P无影响,但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P<0.05).结论长叶胡颓子果实具有降血糖、血脂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有预防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滨海前胡与白花前胡的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对滨海前胡果实挥发油成分进行研究,以SE-54石英毛细管柱共分离出42个峰,鉴定出24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68%,并用薄层层析,紫外光谱,脉冲极谱等方法对滨海前胡根、茎叶的化学成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它们的主要成分和正品白花前胡根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Three new water-soluble compounds, pungens A–C, along with four known compounds including two phenol glycosides, one secoiso-flavanol and one phenol ether,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bark of Elaeagnus pungens. Among them, pungen C (7) (200 μg/ml) was tested in SGC-7901 and BEL-7404 tumor cell lines, and showed moderate cytotoxic activity. The structures of the new compound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data and chemical evidence.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忍冬叶的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似梨木双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ochnaflavone,1)、似梨木双黄酮(ochna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2)、次大风子素(hydnocarpin,3)、忍冬苷(lonicerin,4)。结论化合物2为一新化合物,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RRLC-Q-TOF/MS分析金银花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快速液相-高分辨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金银花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别.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乙腈(含0.1%甲酸)和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4mL·min-1,进样量为5μL,检测器为高分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ESI离子源,质量数扫描范围m/z100~1500.结果 根据正、负离子模式下获得的各色谱峰的质谱数据,共检测到33个化学成分,其中6个咖啡酰奎尼酸类、7个黄酮类和7个环烯醚苷类成分通过与文献对照或根据质谱裂解规律得到进一步确认.结论此方法灵敏准确,有利于化合物结构鉴别,可作为中药金银花的咖啡酰奎尼酸类、黄酮类和环烯醚苷类成分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牛奶子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sp.代谢产物。方法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硅胶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制备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谱学数据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发酵液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3-吲哚乙酸乙酯(1)、乙酸-3-吲哚乙酯(2)、吲哚-3-乙酰胺(3)、nectriapyrone(4)、2-(2-羟基丙酰胺)苯甲酰(5)、3-甲色酮(6)和苯乙酸(7)。结论化合物4,5和6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忍冬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药效学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等对忍冬叶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忍冬叶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分别为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7,4′-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1)、木犀草素(luteolin,2)、苜蓿素(tricin,3)、山萘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7-O-β-D-glucopyranoside,4)、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5)、洋芹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6)、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diosmetin-7-O-β-D-glucopyranoside,7)。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忍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7为首次从植物忍冬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海金沙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是:木栓酮(friedelin,1)、22-羟基何柏烷(hydroxyhopane,2)、2a-羟基乌苏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3)、胡萝卜苷(daucosterol,4)、丁二酸(succinicacid,5)、山奈酚-3-O-α-L-吡喃鼠李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e-7-O-α-L-rhamnopyranoside,6)。结论化合物1、2、3、5、6均为首次从海金沙属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猫爪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猫爪草中的化学成分,用理化常数和波谱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猫爪草块根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结构分别确定为棕榈酸(1),β-谷甾醇(2),γ-酮-δ-戊内酯(3),尿苷(4),5-羟甲基-糠醛(5),3,4-二羟基苯醛(6),呋喃果糖(7),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4),(5),(6)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海金沙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根的化学成分。方法海金沙的干燥根及根茎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回流提取,经过萃取后正丁醇层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并结合理化性质,波谱学分析及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正丁醇层分离并鉴定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benzoic acid,1)、芹菜素(apigenin,2)、3,4-dihydroxybenzoic acid4-O-(4′-O-methyl)-β-D-glucopyranoside(3)、罗汉松甾酮C(makisterone C,4)、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5]。结论化合物1、2、5均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A new flavonoid glycoside, diosmetin 7-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named raddeanalin (1), was isolated from the ethanolic extract of the leaves of Salix raddeana Laksh. together with three known compounds, kaempferol 3-O-glucoside (2), quercetin 3-O-glucoside (3) and quercetin 3-O-rutinoside (4). The structure of new compound was established by the spectral data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