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2008年我院腹部手术后胃瘫1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生胃瘫15例,均发生于术后4-11d。病人经严格保守治疗,术后2-5周内全部治愈。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采用胃肠减压、营养支持、促动力药物的综合治疗是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发生的原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发生胃瘫13例。1例怀疑吻合口梗阻再次手术 ,术后恢复时间更长 ,余12例采取保守治疗而治愈。结论 :胃瘫的发生是多因素的 ,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 ,胃瘫确诊后应采取保守治疗 ,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3.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飞良  彭琼 《江西医药》2010,45(7):656-657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挣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7例胃瘫综合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7例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消化道造影;采取保守治疗的效果满意,极少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胃瘫多出现在胃大部切除术后的3—12d,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2~8周内恢复正常。结论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靳喜斌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3):89-89,92
目的:探讨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时1995-2006年我院胃部手术后胃瘫2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生胃瘫20例,均发生于术后3~10d.病人经严格保守治疗,70%于术后3周内治愈,31d内全部治愈.结论: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胃部手术后继发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特点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易与机械性梗阻混淆,往往延长术后恢复时间并会增加治疗费用.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采用保守治疗一般均可治愈,不需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的28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5~12天。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0~41天恢复并痊愈出院,其中3周内治愈14例(50%),4周内治愈25例(89.3%)。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是由综合因素引起,体质差、手术创伤大和高龄可能为主要因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瘫,不应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例胃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资料回顾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5例胃瘫患者发生于手术后3~12d,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4~63 d恢复胃动力,均痊愈出院。结论胃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复杂,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排空障碍及鉴别机械性梗阻的重要手段。胃部手术后胃瘫非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2006年12月腹部手术后并发胃瘫的2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无明显腹痛,大多数患者排气正常,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示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21例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以及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西医结合等非手术治疗均痊愈。结论: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也有重要价值;排除机械性梗阻后,采取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胃肠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 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主要诊断方法 ;胃瘫综合征多发生于胃肠术后37 d;33例患者中,给予保守的综合治疗后,胃肠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没有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恢复半流食1周后所有患者均未复发,全部出院。胃动力恢复时间107 d;33例患者中,给予保守的综合治疗后,胃肠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没有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恢复半流食1周后所有患者均未复发,全部出院。胃动力恢复时间1026 d,平均(18.96±2.46)d。结论给予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保守的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再次进行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施行腹部手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腹部手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多发生于术后3~9 d,若主要发现为上腹胀满、呕吐及胃管引流量多,所有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结论 腹部手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排队机械性梗阻的重要方法.采用非手术方法可治愈胃障碍,应避免再手术.治疗的关键是使胃充分休息及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资料.结果:胃瘫多发生于腹部术后4~10 d.经综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6周内恢复.本组22例经非手术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胃手术后PGS治疗以综合性和保守治疗为主,尽量避免手术,以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2.
游宁毅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305-1306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t gasstroparesis syndrome,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6例PG-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均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给予胃动力药、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后痊愈.治愈时间3周14例(53.85%),4周8例(30.77%),5~7周4例(15.38%).结论 腹部手术后PGS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保守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腹部术后胃瘫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坦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008-1009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可能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胃瘫患者采用非手术疗法均治愈,疗程7-46天。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7周内恢复正常。结论:胃瘫由多种因素诱发,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器质性病变。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采用促动力药物在内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镜介入在腹部术后胃瘫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1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胃镜下置鼻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胃瘫患者均采用非手术疗法治愈。胃镜检查对术后胃瘫诊断及治疗有确定性意义,经鼻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对病人的恢复极其重要。结论:胃镜介入不但对术后胃瘫诊断有确定性意义,而且对胃瘫有一定的直接治疗作用,另外内镜下置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对病人的治疗极其重要,胃镜介入在腹部术后胃瘫诊断及治疗中具有很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12月发生的腹部手术后胃瘫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瘫多发生于腹部术后4~10d。本组29例经非手术冶疗均治愈出院,1例因恶性高血压致脑溢血而死亡。结论非手术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投,应尽量避免早期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46例病因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的病因与治疗。方法对近10年1469例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无力症46例病人进行病因和治疗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残胃无力症的病因是综合因素引起,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和精神紧张可能是最主要的诱因。胃癌行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持续性呕吐,呕吐量>800ml/d。经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诊断为残胃无力症,行保守治疗,包括胃肠减压、胃肠内和外营养支持、各种促进胃肠蠕动药物和对症处理,平均治疗14.6天全部治愈。结论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无力症是多因素引起,其中精神因素可能为最主要因素。经过检查一旦诊断为功能性残胃无力症,治疗原则为消除患者紧张性情绪,保守治疗,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2~2011年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表现和诊治过程。结果 18例患者进行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治疗,并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等非手术治疗后,均于1~4周内治愈。结论胃瘫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和胃肠道造影有利于本病的诊断,保守治疗一般均可治愈,可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导致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以及诊治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之间我院收治的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病例4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对抽取患者的一些临床表现、高危因素以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在这420例患者中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有18例,并发率为4.29%左右.导致胃瘫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存在焦虑或者是抑郁、在术前存在胃流出梗阻现象.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原因有很多;对其进行诊断的主要方法为X线消化道造影以及胃镜检查,在治疗时宜采用营养支持以及服用胃动力药物等一些非手术的方法,尽量对再次手术予以避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5年5月~2005年5月收治的30例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于腹部手术后3~14天。本组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7~30天恢复胃动力,均痊愈出院。结论: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排空障碍,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正>胃大部切除术为近年常见的消化道手术,功能性残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FDGE)或称胃瘫(PGS)是指在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一种胃流出道的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特征为胃排空速度迟缓,文献[1]报道胃癌根治术后胃瘫发病率为0.4%~5%。一般情况下,FDGE经保守治疗后能够治愈,但是如果误行再次手术治疗则可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1临床表现患者在术中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术,术后3~5d均排气排便后拔除留置胃管,进食后出现了上腹部明显的饱胀感,钝痛,恶心呕吐,呕吐后腹胀减轻,但数小时后又再次发作,上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振水音,肠鸣音减弱等症状,给予胃肠造影及胃镜检查后提示胃蠕动减弱或消失,残胃扩张无收缩及蠕动,伴吻合口水肿但无吻合口狭窄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