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内毒素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BPI)及可溶性sCD14(soluble CD14、sCD14)水平在慢重肝患者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应用基质显色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24例慢重肝患者血中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LBP、BPI和sCD14的水平,并以10例献血员和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慢重肝患者在早期、中期、晚期,其血中LPS、LBP、BPI和sCD14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慢乙肝患者及献血员;慢重肝死亡者其LPS、LBP、BPI和sCD14的水平也显著高于存活者;慢重肝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LBP/BPI比值增大。慢重肝患者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时,高水平的LBP和sCD14及相对不足的BPI,可显著提高机体对LPS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是介导脂多糖(LPS)活化单核/巨噬细胞的关键因子。尽管内毒素在慢性肝病和肝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结合蛋白在肝硬化中的意义尚不清楚。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的内毒素和LBP水平,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以基质显色法鲎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内毒素和LBP水平;伴腹水患者同时测定腹水内毒素和LBP水平,并进行2个月的短期随访,记录存活情况。结果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内毒素和LB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其中伴腹水患者的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无腹水患者(P<0.05)。Child鄄PughC级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的腹水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B级患者(P<0.05),而B级患者的血浆LBP水平显著高于C级患者(P<0.05)。短期随访显示肝硬化伴腹水死亡患者的腹水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内毒素和LBP水平均升高,LBP水平升高可能是对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一种持续的慢性炎症应答。腹水内毒素水平可以作为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短期生存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关系 ,住院的 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基质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 (ET)水平 ,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HA、LN、PC—Ⅲ和Ⅳ—C ,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 15例作对照。并对其中 2 0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结果显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呈正相关 ;活检病例病理分级、分期与血清肝纤化指标及内毒素水平存在相关性。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内毒素水平可作为肝脏病理损害的判断指标之一 ;内毒素血症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内毒素(LPS)水平及活性。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作为脑卒中组,5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健康对照组以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1、3d血浆中LPS及LPS结合蛋白(LBP)、s CD14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患者卒中后1、3d血浆中LPS、LBP和s CD14的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且与脑卒组卒中1d比较,卒中3d后血浆LPS[(0.29±0.07)U/ml比(0.38±0.05)U/ml]、LBP[(22.13±2.75)μg/ml比(27.16±3.75)μg/ml]和s CD14[(1251.11±179.79)ng/ml比(1472.29±158.18)ng/m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内毒素水平及活性显著升高,通过检测血浆中内毒素水平及活性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病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20031284慢性重型肝炎息者血清内毒索润节蛋白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郑瑞丹…刀临床肝胆病杂志一2002,18(4)一212~214 应用基质显色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侧定24例息者血中内毒素脂多糖(LPs)水平。结果:慢重肝中8例早期、6例中期和10例,晚期LPS、LBP(内毒索结合蛋白)、BPI(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和sCDI;(可溶性CDI‘)水平均明显商于16例慢乙肝和10例献血员。并随慢孟肝病情加重而增加,17例死亡者的四项指标水平明显商于7例存活者。提示病重时,BPI相对不足,不能拈抗LPs的毒性效应。表2参7(洪瑞香)20031285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一1…  相似文献   

6.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慢性重型肝炎(以下称慢重肝)死因大部分为多脏器衰竭,而其启动因素可能与内毒素有关。本文通过对51例慢重肝病人血浆内毒素的定量检测,对慢重肝与内毒素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51例慢重肝病人均为住院病人,年龄为31~61(41.3±16.53)岁;男48例,女3例。按1995年5月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分为;早期21例,中期22例,晚期8例。47例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为乙、丙重叠感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CD14变化意义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可溶性CD14(sCD14)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方法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了60例慢乙肝患者血清sCD14和TNF-α水平,应用基质显色法鲎试验定量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慢乙肝(轻度)患者血清sCDl4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慢乙肝(中度和重度)sCD1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慢乙肝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时sCD14s为(4.8±2.3)μg/ml,而不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者的sCD14为(2.9±1.9)μg/ml,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慢乙肝(轻度)sCD14水平为(3.0±1.7)μg/ml,TNF-α为(4.69±2.75)ng/ml,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r=0.26,P>0.05),而慢乙肝(中度和重度)的sCD14水平分别为(5.2±2.1)μg/ml和(6.9±3.4)μg/ml,TNF-α分别为(9.48±6.15)ng/ml和(14.23±8.29)ng/ml,慢乙肝(中度和重度)的sCD14水平分别与其TNF-α有显著相关(r=0.87,P<0.01;r=0.91,P<0.01).结论血清中sCD14水平影响并调节内毒素对肝细胞的毒性,临床测定肝病患者sCD14水平,有助于阐明慢性肝病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继发性肝损害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的变化、二者的相关性及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鲎试验、双抗体夹心ELISA法、RIA分别检测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内毒素、PDGF、HA、LN、PⅢNP和CⅣ的水平,并分析其意义,对照组为40例健康人。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内毒素、PDGF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内毒素与PDGF及二者与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正相关(P〈0.01)。结论内毒素可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DGF的分泌,二者均可能促进其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D14和Toll样受体4(TLR4)在内毒素(LPS)诱导机体炎性因子分泌过程中的作用,阐明乙型肝炎重型化的机制.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技术,检测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的mCD14水平及CD14 mRNA,TLR4 mRNA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动态浊度法测定患者血浆LPS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 β,IL-6的含量.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完成,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Nemenyi法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CD14表达水平: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为74.2%±12.3%,慢性乙型肝炎组为63.6%±11.8%,对照组为60.3%±7.20/;CD14mRNA和TLR4 mRNA的相对表达: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分别为2.92±0.67和1.86±0.45,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为1.34±0.51和0.93±0.18,对照组分别为0.92±0.58和0.73±0.16,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F值分别为11.473、85.037和102.328,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LPS、IL-l,IL-6水平: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分别为(1.87±1.61)Eu/ml,(0.96±0.16)pg/ml和(68.34±48.30)pg/ml,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为(0.11±0.11)Eu/ml、(0.19±0.02)pg/ml,(19.28±4.65)pg/ml,对照组分别为(0.03±0.03)Eu/ml、(0.15±0.01)pg/ml、(12.01±3.88)pg/ml,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χ2值分别为32.065、83.472、36.236,P值均<0.01.外周血TNFα表达水平: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为(19.78±9.25)pg/ml、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为(7.26±6.52)pg/ml、对照组分别为(4.15±4.06)pg/ml、F=35.092,P<0.01.相关分析显示,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LPS水平与mCD14、CD14:mRNA,TLR4 mRNA表达水平呈明显的相关性,n=0.865、r2=0.415、r3=0.524,P值均<0.05.结论 LPS可能通过以CD14和TLR4为主的LPS受体激活及其信号传导,刺激炎性因子分泌的途径,在肝炎重型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肝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肝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发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慢性乙型肝炎内毒素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60例以肝毒清颗粒配合西药治疗作为治疗组,56例以乙肝宁冲剂配合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肝功能、内毒素和TNF-α、IL-6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优于对照组(53.6%,P<0.05),且在清除血浆内毒素,改善肝功能,降低TNF-α、IL-6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发内毒素血症疗效显著,其主要机制与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血清TNF-α,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葛花醒酒养胃颗粒对酒精性肝病(ALD)内毒素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花醒酒养胃颗粒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肝泰乐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实验采用梯度酒精定量灌胃法制备酒精性肝病大鼠模型,造模同时治疗组予葛花醒酒养胃颗粒汤150mg·kg-1·d-1,分2次灌胃,对照组予肝泰乐水38mg·kg-1·d-1,分2次灌胃,正常组予同容积生理盐水,每日灌胃2次,连续灌胃8周后采血,检测大鼠血浆内毒素(LPS)、血清酶(ALT、AST、GGT)、血脂(Tch、TG)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同时用RT-PCR法测定肝组织中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和脂多糖受体CD14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内毒素和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肝组织中LBP和CD14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血清ALT、AST、GGT、TG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血浆内毒素和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LBP和CD14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ALT、AST、GGT、TG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葛花醒酒养胃颗粒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内毒素受体在内毒素、细胞因子等介导的炎性信号转导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内毒素受体的表达变化与慢性炎症反应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Toll样受体(TLR)4/抗人CD14单抗,以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肝硬化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PBMC内毒素受体TLR4和CD14蛋白的表达;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内毒素受体TLR4 mRNA、CD14 mRNA和信号转导分子MyD88 mRNA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偶氮基质显色法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PBMC内毒素受体TLR4和CD14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不同Child-Pugh分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PBMC内毒素受体TLR4 mRNA、CD14 mRNA和信号转导分子MyD88 mRNA的表达水平也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10和TNF-α水平,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且高内毒素水平患者内毒素受体的表达显著高于低内毒素水平患者(P<0.05),细胞因子水平也较低内毒素水平者增高。结论:肝硬化患者PBMC内毒素受体的表达明显上调,与患者的慢性炎症反应状态一致。  相似文献   

13.
重肝合剂保留灌肠阻抑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肝合剂保留灌肠(滴灌法)对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阻抑效果.方法:将100例重型肝炎(亚急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按分层均衡、随机分组设计:治疗组50例(早期、中期重型肝炎各25例),对照组50例(早期、中期重型肝炎各25例).治疗组采用重肝合剂保留灌肠+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乳果糖溶液保留灌肠+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血浆内毒素(E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3周组间比较P<0.05,治疗4周组间比较P<0.05);治疗3周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3周组间比较P<0.05,治疗4周组间比较P<0.05).结论:采用重肝合剂保留灌肠+常规治疗,是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较优治疗方法.重肝合剂保留灌肠对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有较好的阻抑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吴达军  刘俊 《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5):309-310,312
目的探讨血浆内毒素、IL-6、IL-8水平与慢性肝病炎症活动、肝细胞损害的关系,揭示内毒素、IL-6、IL-8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鲎试剂与合成基质(鲎三肽)的偶氮显色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浆内毒素、IL-6、IL-8。结果慢性肝病组血浆内毒素、IL-6、IL-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相关性分析三者间呈正相关;慢性肝病组按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低分组后,血浆内毒素、IL-6、IL-8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200u/L、100~200u/L、<100u/L组。结论血浆内毒素、IL-6、IL-8可导致肝细胞的损害,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且三者密切相关。内毒素、IL-6、IL-8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细胞的损害程度,为临床估计病情,判断预后,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内毒素及h-EGF检测与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重症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 ,本文检测了 49例重肝患者血清内毒素和人表皮生长因子 (h EGF)含量变化。方法 :分别采用偶氮显色鲎试验方法及ABC ELISA方法测定血清内毒素和h EGF值。结果 :(1 )死亡组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治疗前高于存活组 ,且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而h EGF却相反。 (2 )随着病情进展 ,死亡组内毒素水平升高 ,而h EGF水平有所降低 ,存活组则与之相反。 (3)血清内毒素水平越高 ,病死率越高 ;而h EGF水平越高 ,病死率越低。结论 :内毒素及h EGF分别能反映肝细胞坏死及再生情况 ,其动态检测能较好预测重肝发展趋势 ,可用作评判重肝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内毒素(lipopolysacharide,LPS)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重要致病物质,组织细胞对LPS的反应受其结合蛋白(LBP)、受体(CD14)的调节.LPS进入血液后,首先与血浆中LBP结合为LPS-LBP复合物,该复合物与CD14结合后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LBP-CD14称为LPS增敏物质.本文研究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血清内毒素增敏物质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肝组织中Fas的表达与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Fas的表达和血清sFas的水平。结果:重度慢乙肝患者血清中sFas水平最高,中度次之,而轻度最低,3组均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随着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加重,肝组织Fas抗原的表达明显增强,血清中sFas水平也明显升高。结论:Fas可分泌或脱落至细胞外,成为sFas,抑制肝细胞Fas表达将有助于减轻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0、白介素-12及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0、白介素-12及内毒素水平。结果与正常人比,肝衰竭患者血清TNF-α、IL-12及LPS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血浆置换后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2和内毒素水平分别为415.2±54.1 pg/ml、158.2±27.3 pg/ml和42.5±8.2 pg/ml,较治疗前527.3±78.2 pg/ml、211.9±35.7 pg/ml和58.7±10.9 pg/ml明显下降(P<0.05);血清白介素-10水平为19.8±4.2 pg/ml,较治疗前11.2±3.4 pg/ml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浆置换可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2及内毒素水平,提高白介素-10水平,可能通过调整细胞因子平衡状态,降低内毒素水平而起到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近年开展的检测细菌感染所致系统性炎症的可靠指标,主要由内毒素(ET)诱导产生。现已明确,体内存在能介导和促进ET毒性的ET增敏系统,主要为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和CD14。为探讨血浆PCT及LBP/CD14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态的影响及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我们对98例肝硬化患者血浆PCT、ET、LBP及可溶性CD14(sCD14)水平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鼠酒精性肝病时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和脂多糖受体CD14的表达及其在酒精性肝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Wistar大鼠分为乙醇喂养组和葡萄糖喂养对照组,分剐在饮水中加入乙醇(剂量5-12 g@kg-1@d-1)和相同量的葡萄糖.两组大鼠分别于4周和8周测定其血浆中内毒揪素(LPS)浓度及血清中ALT变化,同时用RT-PCR测定肝组织中LBP和CD14 mRNA的表达,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脏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乙醇喂养组4周和8周时大鼠血浆LPS浓度分别为(129±21)pg/ml和(187±35)Pg/m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9)pg/ml和(53±11)pg/ml(f值分别为11.2和11.6,P<0.05);乙醇组大鼠血清ALT浓度为(112±15)U/L和(147±22)U/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12)U/L和(33±9)U/L(t值分别为5.9和20.6,P<0.05).乙醇组大鼠肝组织中LBP和CD1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肝组织发生显著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坏死.对照组肝组织中LBP和CD14mRNA无明显表达,其病理变化也不明显.结论乙醇能诱导大鼠血中LPS浓度升高和肝缝织中LBP与CD14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增高的LBP和CD14 mRNA能增加肝脏对LPS的敏感性,可能造成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