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赤峰市医院的急性单腿混合型下肢DVT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均给予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统计复发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为(1.5±1.3)cm、(1.6±0.7)cm,优于治疗前的(6.2±1.4)cm、(4.7±1.2)cm(P0.01)。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为(4±2)分,优于治疗前的(15±4)分(P0.01)。治疗后大腿消肿率为(90.13±5.98)%,小腿消肿率为(85.21±6.83)%。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3±1.3)个月,随访期内复发1例,复发率2.4%,无重要脏器出血、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DVT的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器械简单、操作难度低、并发症发生少、术后护理方便、易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DSA引导下行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8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7例混合型及中央型DVT患者行DSA引导下经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以术前、术后肢体的周径差以及溶栓后造影深静脉通畅情况评估疗效。结果:87例患者80例穿刺成功(91.9%),其中胫后静脉穿刺成功68例,胫前静脉穿刺成功12例,未穿刺成功7例行胫后静脉切开置管。置管成功后均行碎栓术,并行留置导管溶栓。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患者小腿周径差明显减小[(4.28±1.02)cmvs.(1.06±0.42cm)],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降低[(10.25±1.84)vs.1.92±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SA引导下经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下肢DVT是一种简便、有效、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置溶栓导管灌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急性DVT患者(其中2例合并肺动脉栓塞)在超声引导下经患肢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溶栓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1.72±1.23)cm〕明显小于溶栓前〔(5.47±1.2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4,P<0.01),患肢大腿消肿率为91.58%;溶栓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1.55±0.77)cm〕也明显小于溶栓前〔(5.04±1.3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1,P<0.01),患肢小腿消肿率为84.92%。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4.34±3.55)分〕明显低于溶栓前〔(15.23±4.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P<0.01),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7.43%。2例合并肺动脉栓塞患者中,1例栓子完全溶解,1例大部分溶解。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2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1~12个月(平均7.16个月),无一例出现血栓再发。结论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持续灌注溶栓药物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32例急性DVT患者(其中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男15例,女17例,年龄18 ~71岁,平均(51±17)岁.在超声引导下经患肢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溶栓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为(1.7±1.3)cm,明显小于溶栓前(5.4±1.4)c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2,P<0.01).患肢大腿消肿率为91.74%;溶栓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为(1.5±0.7)cm,明显小于溶栓前(4.1±1.5)cm(t =7.65,P<0.01).患肢小腿消肿率为86.02%.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5±4)分,明显高于溶栓后(4±3)分(t=7.12,P<0.01),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8.21%.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患者1例栓子完全溶解,2例大部分溶解.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2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3 ~ 12个月,平均(7.8±2.4)个月.无一例出现血栓再发.结论 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腔静脉滤器(IVCF)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9月~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60例下腔静脉和(或)下肢DVT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确诊,均行IVCF置入并置管溶栓,其中2例为永久性滤器,25例为临时性滤器,33例为可回收滤器。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50例,经腘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5例,经胫后静脉穿刺4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术后经溶栓导管泵入肝素和尿激酶,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术后2~4(平均3)天,患肢肿胀开始减轻,患肢大腿(髌上15cm或14cm)较对侧粗(3±2.1)cm,小腿(髌下15cm或14cm)较对侧粗(2±1.2)cm。溶栓时间为5~9天,尿激酶总量150万~1000万U,平均772万U。1例合并红斑狼疮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3例可回收滤器未取出,滤器取出率为91%。髂静脉PTA后通畅率50%。结论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栓位置高、病情危重,如果患者没有抗凝和溶栓禁忌证,行IVCF置入并CDT治疗效果好,Cockett综合征PTA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行深静脉置管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经踝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将溶栓导管置入深静脉行CDT治疗。回顾性分析该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溶栓疗效。结果 42例患者均成功经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行CDT治疗。溶栓时间为5~7 d、(4.22±1.43)d;术后所有患者的肢体肿胀均明显好转;大腿周径差由术前的(7.76±1.72)cm缩减为术后的(2.21±0.91)cm(t=14.18,P〈0.01),小腿周径差由术前的(4.45±1.33)cm缩减为术后的(1.43±0.69)cm(t=11.92,P〈0.01),静脉通畅度评分由术前的12分降为术后的3分(Z=-3.03,P〈0.01)。术后发生穿刺处渗血2例,血尿2例,少量咯血1例。38例获访3~26个月,中位数为15个月。随访期间,1例发生支架远端重度狭窄,1例对侧下肢发生DVT。结论经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行CDT治疗混合型下肢DVT,其操作简便,溶栓效率高,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溶栓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陈琪  黄霄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7):1246-1247
下肢深静脉血栓(以下简称:DVT)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能正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肌肉静脉窦)、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下肢DVT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危及生命。治疗常采用抗凝、溶栓、抗血小板凝集等方式,主要见于长期卧床,手术及肢体制动的患者[2],若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于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将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溶栓。测量健、患肢周径差,以治疗前、后周径差的减小判断肢体肿胀减轻程度;再通过静脉造影,以静脉通畅度评分和静脉通畅改善度指标评价疗效。结果:16例病人溶栓前健、患肢大腿平均周径差为(6.94±3.54)cm,小腿为(5.69±2.46)cm,溶栓后健、患肢大腿平均周径差为(1.5±1.95)cm,小腿为(0.90±1.10)cm。溶栓前、后,大小腿健、患肢周径差值皆有显著差异(P<0.01)。静脉造影复查显示,深静脉连续通畅2例,节段性通畅13例,溶栓前、后无改变者1例。全组病人溶栓前静脉通畅度评分平均为9.07±2.12,溶栓后评分平均为6.00±2.29,治疗前、后静脉通畅度有显著差异(P<0.01);平均静脉通畅改善度为(31.86±21.6)%。结论: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9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46,采用患肢腘静脉入路置入溶栓导管)和对照组(n=46,健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置入溶栓导管),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消肿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9.05±6.69)%、(70.96±12.13)%,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2.70±6.35)%、(55.33±18.48)%(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腘静脉入路置管CDT治疗下肢DVT疗效优于健侧股静脉入路置管,其静脉瓣膜损伤少,溶栓效率高,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膝下静脉入路治疗全肢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经膝下静脉入路行接触性导管溶栓(CDT)的74例下肢DVT患者资料,统计溶栓效果、并发症、术后通畅率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结果 74例患者中,34例在起病3 d内接受CDT治疗,溶栓效果理想;起病4~10 d后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71.0%(22/31)成功达到血栓完全溶解;超过10 d者没有一例达到血栓完全溶解。14例患者出现出血并发症,没有大出血发生;11例穿刺部位麻木不适;2例经小隐静脉入路患者出现局部闭塞;胫后静脉入路患者中有1例出现静脉闭塞。平均随访时间为3.5年(1个月至5年),总体通畅率为85.9%(55/64)。结论对于全肢型DVT的溶栓治疗,膝下静脉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自制多侧孔溶栓导管经腘静脉入路留置溶栓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96例采用腘静脉顺行法穿刺留置导管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治疗前后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率及静脉通畅评分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96例患者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经过5~14天留置导管溶栓后血栓大部分溶解,下肢肿胀消退;在手术及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溶栓治疗结束后双下肢周径差≤1.5cm,术后静脉通畅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9.71±2.42)分vs(3.41±1.92)分,Z=1.72,P0.05)],静脉通畅率为(71.42±14.13)%。82例患者通过3~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5.11±3.33)个月,通过超声及临床症状体征的评估,介入治疗的有效率为95.12%(78/82)。结论采用经腘静脉入路留置自制溶栓导管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其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小腿深静脉入路与经腘静脉入路行导管抽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5例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39,经腘静脉入路行导管抽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和B组(n=26,经小腿深静脉入路行导管抽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相关情况、临床疗效、静脉通畅情况、尿激酶使用量、患肢消肿情况、围手术期2周内血栓相关事件发生率及下肢静脉疾病严重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均未出现致命性肺栓塞的症状,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C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均为100%。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患肢深静脉通畅度评分、患肢深静脉通畅改善度、治疗前后患肢大腿和小腿周径差、患肢大腿和小腿消肿率、尿激酶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胫后静脉置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0月-2015年1月收治的46例(男性30例,女性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患肢胫后静脉途径置入溶栓导管,持续溶栓、抗凝治疗.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溶栓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 =0.05.结果 本组46例患者中,39例患者经置管溶栓患肢肿胀缓解,7例患者肿胀缓解欠佳,4例患者经对髂静脉球囊扩张后肿胀缓解,3例患者经对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肿胀缓解.治疗期间6例患者出现穿刺处渗血给予加压包扎,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置管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低,通常率高,溶栓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后下肢消肿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胫后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提高早期静脉通畅率,缩短肿胀缓解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穿刺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CDFI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36例患者。对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患侧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经导管持续灌注尿激酶溶栓;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滴注尿激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6例)患者自治疗后第2天患肢肿胀开始减退,第4~6天时肿胀明显减退,治愈3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总体有效率为100%(16/16);对照组(20例)自第2~4天起患肢肿胀开始减退,第7~9天明显减退,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体有效率为70.00%(14/20);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0,P=0.002)。溶栓治疗前后观察组肢体肿胀缓解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患肢大腿及小腿周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于高频超声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置管直接溶栓治疗DVT安全、微创、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和无引导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溶栓(A组)和无引导置管溶栓(B组)两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瘘发生率,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并统计患者远期深静脉通畅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 A组均为1次穿刺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4±3.2)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3.33%,穿刺部位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平均(49.47±2.484)mm,静脉通畅改善率(77.00±2.603)%;术后12个月深静脉通畅率80.00%,PTS发生率10.00%。B组平均穿刺成功次数5.9次,平均手术时间(30.8±6.6)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26.67%,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发生率均为6.67%;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平均(28.40±2.856)mm,静脉通畅改善率(57.23±1.8283)%;术后12个月深静脉通畅率46.67%,PTS发生率36.67%。两组在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深静脉通畅率、PT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的疗效优于无引导置管溶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支架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本院67例行支架治疗的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2例,施行导管溶栓后存在髂静脉受压的患者植入支架;合并慢性下肢静脉高压15例,直接植入支架。手术前后测支架两端压差,以及患肢大小腿与健肢周径差。术后1、6个月及1、2、3、5年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结果 67例患者共植入支架79枚,直径10~14mm,长度40~100(平均89.7)mm;52例急性病例采用导管溶栓,使用尿激酶量125万~590万(平均297万)U,使用时间2~6(平均2.9)天。支架两端压力差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3±3.46)cmH2O vs(1.53±1.73)cmH2O,P0.001]。手术前后大、小腿患肢与健肢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13±2.63)cm vs(1.25±1.49)cm;(4.16±2.11)cm vs(1.43±1.13)cm,P0.001]。术后1、6个月及1、2、3、5年通畅率分别为97.0%、92.5%、86.6%、85.1%、83.6%及82.1%。5例(7.5%)患者术后穿刺点渗血,加压包扎后痊愈。无全身大出血、支架断裂及移位等并发症。随访2~61(平均45.0)个月,4例患者下肢轻度肿胀,4例有沉重感,PTS发生率为11.9%(8/67)。结论导管溶栓治疗IVCS合并急性DVT安全有效,支架治疗IVCS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胫前静脉途径多介入模式联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急性DV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介入治疗过程。结果 10例DVT患者均在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同期行机械血栓清除,7例血栓清除率达Ⅲ级,3例达Ⅱ级。7例行狭窄髂静脉成形治疗,5例同期行滤器取出,其余4例行二期行滤器取出,1例放弃滤器取出。术后患肢肿胀明显缓解,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4~7天,平均(6.00±0.94)天。患者随访时间1~6个月,平均(3.60±1.84)个月,随访期内无病变血管管腔血栓复发。结论经胫前静脉途径治疗急性DVT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联合机械血栓清除装置可快速减轻血栓负荷,同期予以狭窄血管球囊或支架成形术可巩固治疗效果,缩短总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后、一期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或同时支架置入)在Cockett综合征继发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41例Cockett综合征继发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滤器保护下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溶栓后造影检查存在髂静脉梗阻者,同时行球囊扩张或联合支架置入。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健患肢髌骨上、下缘15 cm的大小腿周径,并分析静脉通畅率。结果本组患者溶栓导管的放置时间为(7±3)d,尿激酶用量为(358.32±69.38)×104 U。本组共置入35枚巴德支架(35例),4例行球囊扩张,2例放弃治疗。治疗前后健患肢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患者的静脉通畅率为58%~75%、(61±10)%,术后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治疗后3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6个月,瓣膜保存率达82.86%(29/35),髂静脉一期通畅率为100%(39/39)。随访期间1例髂静脉闭塞未处理者血栓复发,1例患者因髂静脉支架进入下腔静脉过长,导致右侧急性血栓形成;无肺栓塞病例。结论在导管溶栓基础上,一期解除髂静脉梗阻治疗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够及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栓复发率,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共437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男184例,女253例;年龄(43±12)岁(19~76岁);左侧355例,右侧54例,双侧28例;混合型211例,中央型147例,外周型79例。对其中358例中央型及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行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经导管接触溶栓组)293例,置管前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2例;单纯静脉溶栓治疗(单纯静脉溶栓组)65例,植入下腔静脉滤器4例。以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溶栓并发症、远期通畅率及瓣膜功能情况为指标评价疗效。结果经导管接触溶栓组治疗前、后大腿和小腿的周径差分别为(7.02±2.17)cm和(4.59±2.85)cm,单纯静脉溶栓组分别为(6.34±2.09)cm和(3.87±2.82)cm,经导管接触溶栓组大腿和小腿的周径差均明显大于单纯静脉溶栓组(P<0.05)。随访(26±6)个月(6~48个月)。经导管接触溶栓组出现穿刺处血肿3例,滤器移位1例,牙龈出血或肉眼血尿4例;单纯静脉溶栓组牙龈出血或肉眼血尿5例。经导管接触溶栓组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78.2±12.6)%,明显低于单纯静脉溶栓组的(91.1±10.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导管接触溶栓组的远期静脉通畅率为(65.2±15.4)%,单纯静脉溶栓组为(63.8±16.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接触溶栓及外周静脉溶栓均能有效减轻症状,经导管接触溶栓可以缩短病程时间,但增加深静脉瓣膜损伤。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主流入路是腘静脉,但对于混合型DVT及一些体位要求无法行腘静脉入路的患者,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可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探讨急性混合型DVT患者采用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行CDT治疗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72例急性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通过小腿深静脉穿刺行CDT治疗(穿刺组);54例通过暴露胫后静脉,直视下穿刺胫后静脉行CDT治疗(切开组);29例行足背浅静脉溶栓(浅静脉组)。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穿刺组86例(96.6%)穿刺成功,其中胫后静脉37例,腓静脉21例,胫前静脉28例;切开组患者均成功从胫后静脉置入血管鞘(100%)。穿刺组2例消化道出血,2例脑出血;切开组3例消化道出血;浅静脉组1例消化道出血,三组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溶栓通畅率,穿刺组为86.5%(77/89),切开组为59.3%(3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穿刺组大腿周径减少值、尿激酶用量均明显大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小腿周径减少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2,P=0.320)。三组术后6、12、18、24个月轻中度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1,P=0.860;χ2=0.875,P=0.646;χ2=3.010,P=0.222;χ2=4.446,P=0.108),三组均无重度PTS发生。三组术后6个月Villalt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7,P=0.302),但术后12、18、24个月穿刺组Villalta评分均优于另两组,除术后12个月的穿刺组与切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108),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18、24个月穿刺组CIVID-2评分均优于另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小腿深静脉穿刺行CDT治疗较暴露深静脉置管溶栓及浅静脉溶栓具有更高血栓溶解率,同时没有增加重大出血事件,是急性混合型DVT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