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6,6(1):56-58
生殖系统感染在年轻男性中较为常见。过去10年中,由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NGU)发病率的迅速增加,性传播性疾病(STD)的治疗方案亦随之改变。沙眼衣原体是年轻男性尿道炎和附睾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本文对男性生殖系统感染特别足尿道炎及其并发症治疗的最近观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某些对心脏有毒性的药物可以招致猝死或不可逆性心肌损害。这类药物中,以抗恶性肿瘤药、抗精神失常药居多。这是鉴于原发病的特点,多数需要大量或长期给药的结果。1 抗恶性肿瘤药物引起的心肌损害已经知道产生心肌损害的抗恶性肿瘤药物有:蒽环类药物、环磷酰胺、5-Fu、丝裂霉素等。发现蒽环类药物对心脏毒性频度最高。蒽环类药物对淋巴瘤、白血病、肺癌、乳癌、骨肉瘤、膀胱癌等有效。临床使用的有阿霉素、柔红霉素、阿克拉霉素三种药物。作为对心脏没有毒性的衍生物匹来霉素、表阿霉素等正在研制。被广泛使用的阿霉素的心脏毒性广为人知。目前,单用本药引起心功能不全病例已有减少,是重要的基础药物。另外,在阿 相似文献
3.
不少药物可引起人体生殖系统损害 ,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有增多趋势 ,虽然大部分病例的损害是可逆的 ,但对于患者生活及心理上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统计了近十年来药物引起的人体生殖系统的损害情况 ,希望对临床选择用药有所帮助。1 资料来源和一般情况资料来源于 1 990年~ 2 0 0 0年在医学和药学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个例报道 ,经使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药学文摘》等工具获得。涉及 89种杂志 ,1 2 5篇个例报道。共 1 96例 (男 1 51例 ,女 45例 ) ,其中年龄最小 4个月 ,最大84岁 ,0~ 1 0岁 6例 ,1 1~ 2 0岁 7例 ,2 1~ 50… 相似文献
4.
丁国华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96,(4):42-44
抗菌药物引起的眼损害丁国华(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泰兴225400)抗菌药物引起的眼部损害,因须特殊眼科检查方能发现,往往被忽视,甚至有些眼部异常虽被眼科医生发现,但由于忽略询问其用药史,亦会将药源性眼损害当作原发性眼病来治疗,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有...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 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料对药物致男性生殖系统毒性和性功能障碍不良反应的报道,以阐述药物对男性生殖系统的损害规律,从而指导男性科学、合理用药,避免药物对生殖系统造成损害.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国内外文献资料报道的有关药物导致男性生殖系统毒性和性功能障碍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计量统计学分析.结果 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类药物及抗精神失常药致男性生殖系统毒性和性功能障碍不良反应的例数所占比率分别为30.8%、17.3%、18.8%,上述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用药后1个月内.结论 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类药物及抗精神失常药是致男性生殖系统毒性和性功能障碍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9.
当前,由于人们对药品知识的缺乏以及医药市场目前相对混乱的现状,人们可以不通过医生的处方直接从药店购买药品来使用,导致药品的滥用现象相当普遍.同时,因不合理的使用药物,造成药源性(医源性)疾病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如何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尽量发挥药物治疗作用,避免其毒副作用,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分析目前临床上和人群中滥用中西药物的情况,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能引起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服药不当也是一种常见的因素,而往往因其不直接危及生命而被人们忽视。 男性生殖器官受下丘脑垂体系统的促性激素控制,某些药物影响了这个系统,就会出现性功能的改变。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引起药源性精神异常的药品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 检索2004—2013 年万方医学网与中国知网药源性精神异常的文献,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情况,精神异常的表现、发生时间及处理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140 例患者中,60~89 岁年龄段发生精神异常的比例最高;引发精神异常的药物以抗感染药居多,占62.14%;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居多,占87.14%。结论 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对药源性精神异常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90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190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用药、临床表现和预后转归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中抗肿瘤药占首位56例(29.4%),中药50例(26.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152例(80.0%),胆汁淤积型24例(12.6%);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其中无任何临床表现者84例(44.2%),有明显黄疸者48例(25.3%);经治疗后治愈30例(15.8%),好转150例(78.9%),死亡0例,10例失访。结论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呈明显增加趋势,以抗肿瘤药及中药为主,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79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临床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可能药物依次为抗肿瘤药15例(19%),抗结核药10例(13%),抗菌药10例(13%),免疫抑制剂9例(11%),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9例(11%),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6例(8%),性激素类4例(5%),中药4例(5%),口服降糖药3例(4%),调脂药3例(4%),抗癫痫药2例(3%),抗精神病药1例(1%),抗病毒药1例(1%),三醋吗啡1例(1%),黄热病疫苗1例(1%)。无任何临床表现29例(37%),纳差或呕吐38例(48%),发热24例(30%),皮疹或皮肤搔痒10例(13%),关节疼痛4例(5%)。黄疸30例(38%),肝或脾肿大12例(15%),腹水2例(2%),白陶土样大便1例(1%)。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1例(14%)。有药物过敏史者10例(13%)。病理类型:肝细胞损害型42例,胆汁淤积型8例,混合型29例。结论:药物性肝病的预后因子为年龄、基础疾病、以往发生过药物性肝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药物性肝病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药物性肝损伤使用不同保肝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历,收集病历信息,统计不同保肝药物治疗不同类型药物性肝损伤的疗程、费用及疗效。结果:对于肝细胞损伤型肝损伤的治疗,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疗程最短[(5.47±1.94)d,P<0.05],总有效率最高(95.5%,P<0.05),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费用最低[(664.62±273.05)元,P<0.05];对于胆汁淤积型肝损伤,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疗程最短[(5.38±2.02)d,P<0.05],费用最低[(575.70±215.56)元,P<0.05],总有效率最高(91.1%,P<0.05);对于混合型肝损伤,3种保肝药物治疗疗程及总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费用较低[611.35±206.47)元,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肝损伤,针对性的治疗能缩短治疗疗程,降低平均治疗费用,提高保肝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本院药物性肝病(DILD)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本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各种药物致药物性肝病147例,分析统计每年药物性肝病发病例数的变迁及临床情况。结果DIL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同期急性肝炎的15.36%。引起此病的药物种类多,中药制剂、抗结核药、化疗药、抗菌药物、抗甲亢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其中中药制剂占34.01%,抗结核药占27.89%,抗肿瘤化疗药占10.20%,抗菌药物占8.84%,抗甲亢药占6.80%;用药1-3月出现肝损害占97.28%,无临床症状者占17.01%,有症状者占82.99%,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尿黄、黄疸及肝大等。肝功能损伤表现为ALT、AST、TB、GGT及ALP明显升高。肝细胞损伤型92例,胆汁淤积型22例,混合型33例。经综合治疗后,95.92%治愈或好转,2.72%无变化或加重,1.36%死亡。肝细胞损伤型DILD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较胆汁淤积型DILD患者恢复快。结论DILD发病率上升,涉及药物种类多,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无特异性;药物性肝病的早期诊断与重视程度和认识有关,加强规范合理用药及用药监测可以预防本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药源性间质性肺疾病(ILD)的特点。方法检索1994-2012年CHKD数据库,对53篇药源性IL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药源性ILD,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5∶1.0);用药后出现ILD的时间分布在2天~10年,死亡率高达37.7%左右;引起ILD的14种药物中,列第1~4位的依次是胺碘酮、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来氟米特。 相似文献
17.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0)
目的探讨小儿肝损伤的发病特点和引起损伤的用药,为规范儿科用药、降低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儿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药物性肝损伤病例45例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年龄≤6岁与>6岁患儿在性别、平均病程、损伤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性肝损伤患儿首诊主要表现为纳差和呕吐,主要临床表现为纳差、精神萎靡、乏力、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肝细胞损伤型患儿ALT和AST指标较胆汁淤积型高,ALP、PTA和TB指标较胆汁淤积型低,混合型数据居中,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奇霉素和中药致小儿肝损伤的比例分别为33.3%、15.6%、13.3%、13.3%。结论小儿药物性肝损伤尚无典型特征,诊断时应综合各种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症状体征等,应注意对高危用药的监测和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国内文献产生药源性肺疾病的药物种类及其因素。方法:通过CNKI查询2000-2009年国内期刊文献,对35篇文献中的72例产生药源性肺疾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生药源性肺疾病的病例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有肺结核、哮喘、肺动脉高压等,其中发生肺结核的例数最多为23例。共涉及19类药品,包括皮质激素、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系统用药、解热镇痛药、生物制剂、中药制剂等。结论:警惕药物的肺损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药品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探讨神经系统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187例神经系统ADR按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药品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神经系统ADR占我院ADR总例数的36.03%,共涉及14类药品,包括抗感染用药,生物制剂、中药制剂、心血管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及解热镇痛药等。结论警惕药品对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减少神经系统ADR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探讨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3年CNKI载录的18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临床病历资料文献,对文献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临床分型和预后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共涉及11类药物108种,最常见的药物为中药、抗微生物药。其中肝细胞损伤型78例(43.33%),胆汁淤积型49例(27.22%),混合型37例(20.56%)。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药物种类繁多,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停用损肝药物,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