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α颗粒蛋白(GMP-140)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观察35例(A组)UAP患者PCI术前及术后1、24、72 h血液中vWF和GMP-140的变化。另设单纯行冠脉造影的UAP患者30例(B组)和健康者30例(C组)作对照。vWF和GMP-140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含量,并随访术后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vWF在A、B组的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1),A组介入治疗后1 h进一步升高,持续至24 h(P<0.05),然后逐渐回落;B组术前与术后无显著改变。A、B组GMP-140的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A组介入治疗后在1 h即达峰值(P<0.01),然后迅速回落,72 h至术前水平;随访期内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57%vs14%,P<0.01)。结论UAP患者介入治疗后vWF、GMP-140在72 h内有动态变化,反映了PCI后冠脉内皮功能受损和血小板激活上述指标持续升高,可能是术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冠胶囊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病人GMP-140和vWF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通冠胶囊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病人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将52例PCI术后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西药加通冠胶囊组)与对照组(西药组).于手术当日、术后1月及术后3月检测GMP-140、vWF含量.结果治疗3月后治疗组GMP-140、vWF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通冠胶囊配合西药治疗能显著降低GMP-140、vWF水平,抑制血小板活化从而减少血栓形成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Ⅰa基因 80 7C/T多态性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①体外应用Ⅰ型胶原诱导 ,观察 35例UAP(UAP组 )患者和 33例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 ;②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上述人群中血浆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浓度 ;③应用聚合酶联扩增实验 (PCR SSP)对上述人群进行血小板膜GPⅠa基因 80 7C/T多态性检测。结果 :①UAP患者和正常人TC基因型体外胶原诱导下血小板达 30 %聚集率前的迟缓期较CC基因型均显著缩短(P <0 0 5 ) ,但二者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性差异。UAP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 ,同基因型相比血小板达 30 %聚集前的迟缓期明显缩短 (P <0 0 1) ,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差异。②UAP患者TC基因型血浆GMP 14 0浓度明显高于CC基因型 (P <0 0 5 ) ,与正常对照组同基因型比较亦有显著差异 (P <0 0 1)。③UAP组GPⅠa基因 80 7C/T中TC基因型比例 ( 5 7 14 % )大于正常对照组 ,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血小板膜GPⅠa基因T80 7等位基因相关的胶原诱导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迅速启动 ,可能为UAP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术后血浆可溶性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变化以及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25例接受内支架成形术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术后3 d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术后1个月内口服玻立维(75 mg/d)和阿司匹林(300 mg/d),继之口服玻立维(75 mg/d)和阿司匹林(100 mg/d)至术后6个月,之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术后6~12个月根据血管再狭窄情况将25例患者分为再狭窄组(12例)及无再狭窄组(13例).检测术前、术后即刻、24 h、48 h以及造影复查时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GMP-140水平.结果 本组患者支架后随访6~12个月,12例出现再狭窄(48%),超过50%的再狭窄6例(24%),余6例再狭窄率10%~30%.术前以及术后血浆GMP-140水平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无明显差别(P>0.05);支架术后即刻血浆GMP-140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支架术后24 h时血浆GMP-140水平有所回落,术后48 h降至术前水平.6~12个月复查时再狭窄组的血浆GMP-140水平虽高于未再狭窄组,但两者无明显差别.结论支架植入术后短期内血小板处于激活状态,血浆GMP-140水平与支架术后动脉再狭窄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及临床安全性。方法:77例接受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予以冠脉替罗非班治疗,38例)、B组(予以静脉替罗非班治疗,39例);测定PCI时病变血管TIMI血流、校正TIMI计帧数(cTFC)以及术后30d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观察PCI术前及术后冠状窦血清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变化。结果:术后A、B两组PCI后即刻TIMI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cTFC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PCI术后30d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PCI术后即刻冠状窦血清vWF及GMP-140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ACS患者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静脉注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通过对不同基因型冠心病患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纤溶功能变化情况的观察,旨在了解血小板膜糖蛋白Ⅰa基因多态性与PCI术后纤溶功能变化的关系,为临床冠心病介入手术中抗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血小板功能及纤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以及纤溶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0例CHF患者(CHF组)及2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抗原水平.结果CHF患者血浆vWF、GMP-140、DD抗原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vWF和GMP-140水平与心功能状态有关.GMP-140含量与vWF抗原水平呈正相关(r=0.905,P<0.01).结论CHF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受损、血小板活性增高和纤溶活性增高,均与CHF时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测定30例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于围术期测定血浆D-二聚体(DD)、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水平。结果电生理检查(EPS)后即刻、RFCA后即刻及术后3d患者血浆GMP-140、DD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均〈0.001),应用肝素者RFCA即刻血浆DD显著低于未用者;血浆GMP-140、DD水平与患者性别、放电时间、X线暴光时间、累积放电能量及手术持续时间无相关性(P〉0.05)。认为RFCA术中、术后血浆DD及GMP-140水平显著增高,持续7d以上,多为一过性;肝素对RFCA术后DD浓度增高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及内皮功能的改变。方法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和术后即刻以及次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假血友病因子的表达水平;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表达水平;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的含量;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选择健康体检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30例作对照,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前后指标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明显增高(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即刻CD62p、CD63和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P<0.01),但术后24h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假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一氧化氮降低(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即刻血浆假血友病因子和内皮素1水平升高(P<0.05或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且介入术后24h假血友病因子水平也较术前升高(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P<0.05),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和内皮功能的损伤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内皮受到一定损伤,血小板有一定程度的激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压变异性和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情况,探讨血压波动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方法:入选对象分为心衰组(158例)和对照组(142例),分别对比2组24h、白天、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以及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差异,并对各组血压变异性与血栓前状态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心衰组白天、夜间和全天24h收缩压变异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②心衰组vWF、D-二聚体和PAI-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血栓前状态指标2组无显著差异。③心衰组24h收缩压变异性与vWF和GMP-140有显著正相关(r=0.475,P0.05和r=0.416,P0.05);24h以及夜间的舒张压变异性与GMP-140均呈显著正相关(r=0.425,P0.05和r=0.423,P0.05)。心衰组其他各时段,以及对照组的血压变异性与各血栓前状态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慢性心衰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显著增高,并伴有内皮损害、血小板和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而且血压变异性越大,则内皮损害和血小板激活越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对围体外循环(CPB)期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择期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后至CPB结束匀速泵入Lipo-PGE1,速度为10 ng/(kg·min),预充液中加入10 ng/ml Lipo-PGE1;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于诱导后即刻(T1),CPB开始30 min(T2),CPB结束即刻(T3),CPB后1 h(T4)、2 h(T5)、24 h(T6)分别采集外周动脉血测定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CPB开始至CPB结束后早期两组MAR均显著下降而GMP-140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MAR及GMP-140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于CPB结束后24 h均恢复至术前水平;CPB开始至CPB结束后24 h两组PLT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Lipo-PGE1在CPB过程中能有效减少血小板激活,保护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探讨预防射频消融术(RFCA)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方法。方法60例行RFC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术后不应用肝素;B组35例术后6h开始予低分子肝素每日两次皮下注射,连用5天。两组患者再按左、右心导管操作各分成两个亚组。分别于术前、电生理检查(EPS)后即刻、RFCA后即刻及术后24h、3天及6天六个时段抽取静脉血,做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检测。结果①A组GMP-140EPS后开始升高,RFCA后即刻达到第一次峰值(20.95±2.02ng/ml),术后24h有所下降,术后3天达第二次峰值(22.24±1.94ng/ml)。B组RFCA后即刻GMP-140达到第一次峰值,术后3天未显示明显第二次峰值。术后3天、6天,B组明显低于A组。②两组DD自EPS后至术后3天逐渐升高,术后6天下降至术前水平。术后24h、3天、6天,B组明显低于A组。③两组亚组间GMP-140比较,各时刻均无差异。A组术后3天右心导管组DD明显高于左心导管组(1555±142ng/mlvs1352±193ng/ml),其余各时刻及B组各时段均无差异。结论RFCA术(无论左、右心导管操作)术后继续肝素化和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H型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中的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选取120例H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住院的60例同型半胱氨酸(Hcy)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30例体检健康者为空白对照组.检测3组入选者血浆vWF、GMP-140、PAI-1、FIB,并予以比较、分析.结果 从观察组到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受试者血浆vWF 、GMP-140、PAI-1、FIB依次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行低分子肝素抗凝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患者无复流现象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126例126条肢体行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三组:阿司匹林组(44例):术前3天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 qd;低分子肝素组(40例):术前3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100 U q12h;对照组(42例):完善相关检查后即行手术。分别于入院时、术前、术后0 h、术后24 h测定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PTM)、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 GMP-140)、D-二聚体(DD)及血浆黏度测定,术前及术后第3天测踝臂指数(ABI),比较两组内不同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变化及两组间的差异。同时记录三组术后发生患肢无复流、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的例数。结果 ①对照组sFMC、GMP-140、DD和血浆黏度在术后0 h显著升高(P<0.05或0.01)并达峰值,术后24 h较术后0 h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0.01)。②与对照组比较,两治疗组术前sFMC、GMP-140、DD和血浆黏度显著降低(P<0.05)。③两治疗组sFMC和血浆黏度在术后0 h、术后24 h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而DD有显著增高(P<0.01),但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升高的幅度明显降低(P<0.01)。低分子肝素组术后0 h、术后24 h GMP-140、DD较阿司匹林组明显增高(P<0.05)。④两治疗组术后ABI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升高幅度明显增加(P<0.05)。⑤三组患者PTM术后同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⑥阿司匹林组术后发生患肢无复流及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及对照组(P<0.05),三组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结论 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前行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明显降低血栓前状态,有效降低无复流及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率,同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抗血小板优于抗凝。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大衣高血压(WCH)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方法:选初诊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 WCH 患者、正常血压(NT)者各35例,通过诊室血压测量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测定并比较3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max)、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平均血小板容积(MPV) 、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结果:和NT对照组相比,EH组和WCH组 PAGTmax、血浆血小板GMP-140含量、MPV均明显增加(P<0.05)而三组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同时EH组的PAGTmax、血浆血小板GMP-140含量、MPV均高于WCH组(P<0.05).EH组和WCH组MPV与24 h平均舒张压、GMP-140含量均正相关( P<0.05).结论:WCH存在血小板活化,可能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钙化患者血浆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水平变化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其影响.方法:①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20例入选患者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40例),冠状动脉狭窄组(43例),冠状动脉钙化组(37例),分析3组OPN水平的差异;②对行PCI的50例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2周的血浆OPN的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①冠状动脉钙化组血浆OPN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冠状动脉狭窄组(P<0.05).②PCI后24 h的OPN水平较术前、术后2周显著增高(P<0.05).结论:OPN水平升高可能是冠状动脉钙化标志之一,PCI可能会增加OP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与冠心病患者血浆GMP-140及vWF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高血压病与冠心病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血浆GMP-140及vWF的含量。结果 冠心病、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GMP-140及vWF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冠心病患者血浆GMP-140及vWF含量又高于高血压病组(分别为P<0.05,P<0.0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的血小板高度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服用80 mg阿托伐他汀对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有无影响。方法入选行择期PCI的8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组予冠心病基础药物治疗,并在PCI前8 h内给予单次高负荷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对照组仅予基础药物治疗。PCI术前24 h内均给予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PCI后24 h测血栓弹力图,3 d后复查血栓弹力图。结果术后24 h、3 d时两组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标志物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前给予单次80 mg阿托伐他汀不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 目的 探讨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c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基因多态性与其血小板聚集率和临床预后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来本院就诊的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参加治疗的患者共 362 例。在受试者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测定每位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PAR),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曲线)预测患者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oronary event,MACE)发生的最佳 PAR 值;根据每位患者最佳PAR值的差别,将所有受试者分成两组,HPPR组(PAR≥44.5%)和对照组 (PAR<44.5%)。最后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患者 CYP2C19基因 681(G/A)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记录患者CYP2C19(681G/A)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情况,统计分析患者住院期间与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MACE的发生情况。 结果 ①HPPR组患者CYP2C19(681AA)基因型及携带681A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PPR组患者支架血栓事件及随访期间MACE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携带CYP2C19(681A)基因 、HPPR均是ACS患者,PCI治疗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ACS患者CYP2C19基因68(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CI 治疗后HPPR存在相关性ACS患者CYP2C19基因的突变导致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低反应性,并增加患者PCI治疗后血栓事件和MACE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前体N-末端片段(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NT-pro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冠心病介入治疗组(PCI组)24例和单纯冠脉造影组(CAG组)30例,在术前、术后即刻、1h、24h以及72h分别测定血浆NT-proBNP及Hs-CRP水平。结果术前PCI组与CAG组的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G组术前和术后NT-proBNP水平无显著变化。PCI组术后血浆NT-proBNP水平比术前明显升高,从术前的231.31±233.52pg/mL逐渐升高,至术后24h达到峰值663.75±614.93pg/mL,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1h、24h和72h4个时间点PCI和CAG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Hs-CRP水平在术后72h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PCI导致的短暂心肌缺血可引起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提示NT-proBNP可作为心肌缺血的监测指标并有助于老年人不典型心肌缺血的诊断。PCI及CAG术后72hHs-CRP升高,提示Hs-CRP与血管急性损伤所致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