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回顾分析等离子髓核成形术两点消融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等离子髓核成形术两点消融法对87例192个颈椎间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获平均6个月的随访,术后1周及6个月的平均症状缓解率分别为76.9%和73.1%.主观满意度分别为92.0%和89.7%.结论 经皮等离子髓核成形术两点消融法能有效地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少等优点,对轻中度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个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颈性眩晕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8—2021-08诊治的66例颈性眩晕的临床资料,手术组43例采用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手术治疗,非手术组2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颈部疼痛VAS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NDI指数,以及治疗后12个月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手术组2例因疗效不满意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4例因无法耐受颈性眩晕症状而接受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1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手术组4例手术部位出现瘀斑,2例主诉声音沙哑,术后第2周完全康复。其余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组治疗后1、3、6、12个月颈部疼痛VAS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NDI指数均低于非手术组,手术组治疗后12个月左侧与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大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后12个月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增加总和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减少程度呈正相关(r=0.679,P<0.001)。结论 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02-2014-03共收治18例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70~88岁,平均77.1岁;所有患者3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术后随访采用VAS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全部患者随访4~41个月,平均21个月。VAS评分术前(7.89±0.52)分,术后1周(2.89±0.46)分,末次随访(4.28±1.39)分,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4例术后6个月症状复发,但较术前减轻,患者满意度72.2%。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手段,特别在无法行开放手术的患者不失为一种选择,可以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保持长期疗效的关键是掌握患者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髓核成形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求一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简单、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方法对80例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穿刺,应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Nucleoplasty)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汽化消融成形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观察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经3个月~2年的短期随访,80例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有效率为97.5%。无一例出现脊髓、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或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经皮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疗效好、微创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自2002年3月~2005年8月,笔者采用经皮穿刺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21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375-1378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医用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组,A组30例,为医用臭氧注射治疗组,B组30例,为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医用臭氧治疗组,采用VAS评分、JOA评分及Williams疗效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及1年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SA评分、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3、6个月,1年VSA评分、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优良率为90%,A组治疗后优良率为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医用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医用臭氧注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等离子刀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8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实施经皮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术前、术后利用VAS评分评价患者颈肩痛的程度,结合患者满意度及Williams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患者满意度高,临床疗效好。结论适当选择病例,经皮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经皮穿刺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在腰腿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刺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几种引起腰腿痛常见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经X线平片、MRI以及椎间盘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明确诊断的腰腿痛患者行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其中椎间盘源性疼痛25例,椎间盘突出症12例,退行性椎管狭窄症5例(年龄均在65岁以上)。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症状和体征,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1周及随访时记录患者VA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的穿刺及消融过程均顺利完成。术后1周所有患者的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未见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5.6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2分降至术后1周的2.6分,随访时为1.7分;直腿抬高试验及行走距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10d症状复发。结论:经皮穿刺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安全性好、操作简单,中期疗效满意,为腰腿痛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双极射频椎间盘髓核成形加臭氧融盘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2例颈性眩晕患者在C型臂x线引导下经皮穿刺到椎间隙靶点,用双极射频仪对靶点加热消融,治疗180s,再结合臭氧注射消融,应用改良Macnab评价标准对眩晕及伴随症状进行临床疗效综合评估。结果192例患者共368个椎问盘均穿刺成功。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192例患者术后1周及1、3、6、12、24个月,患者的改良Macnab评价标准优良率分别为91.67%、56.25%.、81.25%、81.25%、79.17%、87.50%。术后1周及3个月的优良率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而术后3、6、12、24月的优良率基本相近。结论射频消融、臭氧溶核联合应用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创伤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皮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41例复发性下腰痛患者,经X光片、CT和/或MRI检查,结合椎间盘穿刺造影术确诊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部位:L3/44例,L4/524例,L5/S110例,L4/5+L5/S13例.采用经皮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进行治疗,于术毕即刻、术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其中1个间隙融合5例,2个间隙融合12例,3个间隙融合4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及X片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4.5±24.7)min,术中出血量(92.6±65.7)ml。术后随访12~47个月,平均26个月,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优6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4%;JOA评分由术前的(10.3±1.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9±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植骨均融合,椎间融合器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椎间融合器无沉降,颈椎前凸曲度保持良好。结论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治疗1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内固定、植骨融合以及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24~60(36±9.6)个月。置换间隙平均活动度术前为13.8°±6.5°,末次随访时为12.5°±5.3°,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为9.5分±1.5分,术后4个月时为14.2分±2.2分,平均改善率62.7%±11.2%,其中优9例,良5例,可2例,差2例。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及断裂,人工椎间盘位置良好。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固定融合节段,同时又减少邻近节段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小关节阻滞术和颈椎经皮激光间盘臧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对颈间盘膨出型同时伴有交感神经及周围神经刺激症状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三科对3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至少3个月,最长2.9年,平均随访1.4年。术前常规给予X线片及颈椎MRI检查。分别行颈椎小关节阻滞术和颈椎PLDD术,术后均给予药物治疗,术后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在临床随访中以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评估。本次回访为颈椎病所致临床症状,包括交感神经及周围神经刺激症状。交感神经症状包括眩晕、头痛。周围神经刺激症状包括颈痛、不适及上肢疼痛、麻木等。根据l临床满意率进行评价。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颈椎小关节阻滞术与PI,DD术比较效果要差,其OR值为4.027,95%置信区间为2.349~6.910,也就是说PLDD术的疗效要比颈椎小关节阻滞术好。PLDD术优于颈椎小关节阻滞术治疗(P〈0.01)。结论经随访,颈椎PLDD术优于颈椎小关节阻滞术。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11月至2010年5月对16例颈椎病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置换节段活动度,观察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假体松动、移位、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53个月,平均24.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4±1.9)分增至术后平均(14.4±1.9)分以及末次随访平均(16.1±0.7)分,术前与术后(t=-12.215,P=0.000)、术后与末次随访(t=-4.273,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12例患者随访时行颈椎屈伸位x线片检查,随访时间13—53月,平均24.2月,测量屈伸位X线片计算置换节段颈椎屈伸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术前平均7.1°±2.6°、术后平均6.9°±1.9°、末次随访平均6.5°±1.8°,术前与术后(t=0.700,P=0.395)、术后与末次随访(t=2.132,P=0.054)均无统计学差异。无一例发生异位骨化;1例随访时出现假体周围骨吸收。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满意,但仍需长时间随访以评估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交感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18例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有颈椎不稳和不同程度的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表现,JOA评分12.4±1.9分,北医三院40分法评分28.7±5.3分.采用前路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术,同时应用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随访患者JOA评分及北医三院评分改善情况,统计交感神经症状缓解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采用前路椎间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出院时均已消失.随访18~5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和北医三院评分分别为15.2±1.4分和34.3±4.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6±1.0分和35.1±4.4分.两种评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交感症状缓解优7例,良10例,差1例.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满意,没有颈椎不稳定.结论:颈前路手术充分减压、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稳定性治疗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颈椎病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ADR)与前路减压椎体融合术(ACDF)对比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共完成随访单节段CSM患者40人,其中19人采用ACDF治疗,21人采用CADR治疗,两组患者分别观察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术后3年的JOA评分与NDI评分,以及JOA评分改善率;检查MRI与X线影像变化,观察术后减压效果及内置物位置是否满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组内比较,术后各个时间段JOA评分、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ACDF组与CADR组术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NDI评分CADR组术后各时间段均优于ACDF组(P0.05);ACDF组JOA评分优良率为84%,CADR组为90%,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表现,末次随访ACDF组融合成功率为94.7%,CADR组2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但人工椎间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通过与经典前路融合术式的疗效对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仅能获得同样优良的减压效果,还能利用仿生假体维持原有的椎间活动能力,有效避免因融合导致的周围骨关节代偿功能增加而发生的退变,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伴有明显头晕、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156例,其中脊髓型59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97例。病变涉及单节段108例,2个节段39例,3个节段6例,4个节段3例。对全部病变节段行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术中均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情况,采用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和JOA 17分法评定交感神经症状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在颈椎正侧位及伸屈动力位X线片上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32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感,经对症处理于术后3~5d症状均消失;无脑脊液漏、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随访8~42个月,平均25个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6.4±1.7分,术后1周1.6±1.7分,末次随访时2.4±1.4分,主观满意率79%;JOA评分术前9.8±2.4分,术后1周11.9±2.5分,末次随访12.9±2.2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均已融合,颈椎稳定性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2例于术后3年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行二次后路减压手术。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结合术中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胶原酶化学溶解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5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72例;采用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86例。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和VAS评分法,对治疗后优良率、总有效率和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胶原酶优良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射频组(P〈0.05);VAS评分后,术后1周,射频组优于胶原酶组(P〈0.01)。但6个月后胶原酶组优于射频组(P〈0.05)。结论射频热凝术和胶原酶溶解术均为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20.
微创射频消融技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微创射频消融技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 15例被诊断为交感型颈椎病的患者,接受微创射频消融治疗。根据头晕、心慌胸闷、视力模糊、颈肩痛、肢体麻木等单个症状进行评分,计算单个症状改善率和整体症状改善率。结果单个症状改善率依次为86.7%、91.6%、83.3%、60%和50%,整体症状改善率为77.5%。结论射频消融技术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