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成药》2006,28(12):1872-187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19日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药安全性历来比较重视。今后将在以往炮制减毒、复方配伍减毒、已知“有毒”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等研究已取得阶段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尤其是对注射液等新剂型进行疗效、质量、安全相关技术研究,以确保群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从深化物质基础研究、提高质量标准、加强作用机理研究和临床用药指导以及对中药注射剂的监管等方面,阐述了提升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相关思考,为增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质量可控性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并探讨中药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方法:选取64例接受中药ll占床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用药,观察组在实行中药临床用药安全管理模式下进行临床用药,针对两组患者用药安全性等情况进行对比及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安全性等情况对比中,对照组和观察组用药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9%,16%,观察组不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实行中药临床用药安全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临床用药的不良率,将临床用药安全化,值得临床上的积极推广和盘硪,  相似文献   

4.
邹声文 《中医药导报》2006,12(10):31-31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邹声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19日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药安全性历来比较重视。今后将在以往炮制减毒、复方配伍减毒、已知“有毒”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等研究已取得阶段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尤其是对注射液等新剂型进行疗效、质量  相似文献   

5.
药物对于医院的治疗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医院长期发展的必要前提.而药物的使用安全是医院长期管理的关键工作,是中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的保证.我国中药产品现代化技术还没有得到完全运用,这些直接导致药品出现安全问题,对于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基于此,本文对中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方法: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我科中药应用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为120例,对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120例患者,40例患者未进行辨证论治,30例患者为药物用法、用量错误,24例患者为疗程不确切,18例患者为中西药联合应用不当,8例患者为其他原因导致。结论:临床应注重中药的合理用药,应加强对中药的炮制、辨证、煎煮、配伍以及对症治疗等的利用度,从而保证用药的安全与高效。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在诊病、治病、用药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理论和方法,对用药禁忌十分重视。中药用药的禁忌主要分3种,即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为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必须对中药用药的禁忌引起重视。1配伍禁忌即当复方用药对,两药相配伍会使药...  相似文献   

8.
中药是天然药物,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或中成药,认为有病治病,无病保安康,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现在临床上中药与中成药配伍、中药与西药配伍的现象越来越多,应用合理可以协调药物的偏性,兼顾患者用药的整个病程,适应复杂多变的个体特异性.配伍适当,可以增强药物疗效或减制毒性.反之,如果配伍不当,就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本文从两方面入手,浅析中药与中成药、中药与西药配伍的注意及禁忌,从而讨论中药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药配伍禁忌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宏 《中医研究》1990,3(3):46-48,F003
本文对近十几年来有关中药的不宜配伍、配伍禁忌(除“十八反”、“十九畏”外)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从药理作用和理化作用谈起,分产生和增强毒性、降低药效两部分,指出汤剂、注射剂等不同剂型配伍禁忌的范围不同,对传统的配伍禁忌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0.
对中药不合理用药的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进入 2 1世纪 ,中医药发展更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中药品种、剂型的增多 ,产品应用的日益广泛 ,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 ,中药诱发不良反应的报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直接关系到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 ,中药是否安全对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广大中药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我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中指出 ,药物不良反应的含义是 :“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有害而非期望的且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据此 ,把所有因吃药而引起的损害都算作药物不…  相似文献   

11.
中药分有毒、无毒、峻烈和缓和等不同的性质,所以其用量也有所不同。凡使用有毒或作用峻烈的中药,用量宜小,以免中毒。《神农本草经》记述:“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栗,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说明凡使用毒药(包括烈性药)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再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变化。如病势已退,退即停服。不愈可酌情增加药量,以达到病愈为度。  相似文献   

12.
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历史沿革与用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今临床医家把十八反的药物视作配伍禁忌,认为合用后会致毒增毒,然而成功运用反药的例证也代有所传。本文通过对中药十八反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方剂中的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藜芦组方剂应用在宋元时期达到最高,而甘草和乌头组方剂则是在明清时期最多,3组方剂在民国时期和现代应用均较快下降;并且外用方的比例偏高,方剂药味数有增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在8~9味。本文认为十八反配伍与毒性药材密切相关,是有条件的中药配伍禁忌,如不同的生理病理条件,配比剂量的变化,不同的给药途径,与其它药物配伍使用;其配伍致毒/增毒机理的阐明将为保障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助于推动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也将为其他禁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药产生毒性的因素是很多的,也是很复杂的.我们应深入研究单味药的多种成份,多味药配伍的相互影响,以及在炮制,提取、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此外,严格规范用药剂量,剂型,结合三因制宜,即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地理环境,服药季节及时辰等,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纳药物,从而为有关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安全应用制定相应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药以其独特的医疗效果 ,越来越受到众多中外患者的青睐。与此同时 ,因中药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中毒及不良反应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 ,加强对中药毒性及毒药的研究 ,对于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 ,进一步提高中药的信誉 ,促进我国传统医药技术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划时代的意义。1 关于中药的毒性1.1 中药毒的含义 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周代 ,当时毒与药是分不开的 ,混称毒药 ,指有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如《周礼·天官·冢宰》云 :“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师。”到秦汉 ,随着医药实…  相似文献   

15.
随着疾病谱系的改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化学药物诸多弊端的涌现,全世界对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医学开始进行重新评价和重新认识,中药的应用范围也随之越来越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药的安全隐患问题也逐年增多,安全性已经成为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临床上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寻找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指出安全用药的途径,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情况,严格按照药品使用指南合理正确用药.  相似文献   

17.
茅竞伟 《家庭中医药》2003,10(12):13-13
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事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欧洲的马兜铃酸事件,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黄连事件等,以及国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种种报道,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近日,又出现了中药名列药品不良反应“三大祸首”的不实报道。这些都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了阴影。难怪有人说:今天,世人并不怀疑中药的药效,但怀疑中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评《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有效,是一切药物的基本属性,中药也不例外。在早期的《周礼》、《内经》、《本草经》中,古人已将药效及其毒性一并作为中药药性予以考虑。近年来,由于人们用药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外对马兜铃肾毒性等的报道,中药安全性问题受到极大关注。不仅在互联网上有关中药安全性的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对中药处方的合理性与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涉及对象为1000例行中药治疗的患者,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12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0例,给予参照组常规药房管理,给予研究组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对比2组患者处方不合理情况、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不合理处方、饮片数量不合理均优于参照组,P 0. 05。研究组毒性饮片使用率高于参照组,P 0. 05。研究组毒性饮片剂量偏高使用率优于参照组,P 0. 05。研究组不良反应低于参照组,P 0. 05。结论中药处方实施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有效提高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性,对患者具有重要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