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针推并用治疗小儿厌食症8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儿厌食是儿科常见病证,临床表现为不思饮食或食欲减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自汗盗汗等症,排除其他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即可诊断。主要由于饮食不节,脾胃损伤所致,小儿厌食直接影响到正常生长发育,但由于小儿厌食又厌药,往往很难配合治疗,因此用外治法最为适宜,本科以针推并用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80例均为门诊患儿,男46例,女34例;年龄1~6岁,其中5岁以下儿童72例,占90%;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连续2个月。2治疗方法2.1推拿常用推拿部位与手法:(1)补脾土:医者以左手持患儿右手,沿拇挠侧缘…  相似文献   

2.
彭文 《陕西中医》2009,30(7):906-907
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厌食多发于1~6岁小儿,于夏季暑湿当令,脾为湿困之时,常使症状加重。厌食的发病原因有: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他病久病、损伤脾胃;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暑湿熏热、脾阳失展;情志失摄、思念伤脾等。其中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引起者最为多见。脾运胃纳功能失健为其主要病机,部份患儿也有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之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胸痹心痛病因研究很多,综合1993年各地冠心病病因的调查,不外与饮食、劳倦、体质肥胖、年龄、外感寒邪等因素有关。胸痹心痛虽病位在心,但其涉及到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下面就上述各种病因分别论述脾胃与之直接或间接的关系。1饮食伤及脾胃与胸痹心痛的关系《卫生宝鉴》指出:“饥则伤气、饱则伤胃。”李东恒也提出:“饮食自倍、则脾胄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允,诸病之所胜也。”若饮食不节、饥饿不宜,过食肥甘厚味、恣饮酒浆、酷嗜辛之品等,皆可直接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水津不能输布,则停而为饮,聚而成疾。痰…  相似文献   

4.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不思饮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病证。现将临床常见的五种证型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1 脾失健运 多有面色少华,不思纳谷,食而无味,食后腹胀,易恶心呕吐,大便或干或稀,舌苔白或腻。此属脾之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化。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法。如李某,男,4.5岁,患儿未断奶前饮食如常,发育正常,1.5岁断奶后不欲饮食,其母多种方法喂养,食入口又吐出,甚则见饭不闻不吃,强制喂几口后即恶心呕吐,曾服小儿消食片、吗丁啉未见好转。近来厌食加重,经各种检查均无异常。现患儿消瘦,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白,脉  相似文献   

5.
甘松,味甘微辛,性温,为脾胃病之要药,在宋人脾胃病证治方中较为常见。如《和剂局方》大小七香丸、大沉香丸、木香饼子、木香分气丸诸方皆用之。上述诸方,用药亦大同小异,大旨不外行滞配香附、台乌药、丁香、砂仁、藿香、莪术等,温中配肉桂、干姜等。甘松温而不燥,甘而不滞,微辛能通,故兼温中理气之长,且以其芳香之气大可醒脾。如李时珍说:“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人脾胃药中,甚醒脾气。”从(局方》诸方所列“主治”来看,诸如“脾胃气冷”、“不思饮食”、“心肠病塞”、“气滞气注”、“脾胀脾疼”。“口淡”等等,皆因脾胃…  相似文献   

6.
调理脾胃论治妇科病3则宁夏西吉县人民医院(756200)赵怀琮1闭经马某,23岁,未婚,1993年2月13日初诊。患者15岁初潮,经量、色质均正常。3个月前因婚事,情志不舒,月经愆期,经量逐月减少,终致经闭不行。心悸,倦怠乏力,不思饮食,便溏已半年,...  相似文献   

7.
魏喜保教授是湖北省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二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魏师擅治脾胃病 ,治法独成体系。现将魏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 审因论治纳呆证纳呆是一种以不思饮食、饮食减少或食不知味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证。魏师在治疗纳呆证时 ,强调审证求因 ,并指出纳呆证可因外感或内伤而致。外感者病在胃 ,内伤者病在脾。外感邪盛者 ,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邪去而正自安 ,脾胃纳运功能自可恢复。内伤脾胃虚弱或病后胃口不开、饮食不进者 ,一是病邪未尽 ,脾胃已伤 ;二是病邪虽去而中气未复。曾治二例纳呆证…  相似文献   

8.
<正> 小儿消化不良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用推拿治疗效果较佳。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病1~10岁小儿多见,而城市多于农村,最常见1~6岁患儿。 病因:小儿消化不良的发病多与喂养、断奶早、偏食、饮食不节有关。饮食不节,受风寒侵袭所引起。“脾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加上饮食不能自调,家长缺乏喂养育婴保健知识,片面地强调给予高营养滋补,超越了脾胃的正常运化能力。或过于溺爱,乱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李杲对于有关脾胃病的论述及其病因、病机、治法,作为理论基础,针对临床常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按其病因归纳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素体不足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损;七情太过气机逆乱肝脾不和等病机,总结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肝脾不合、饮食停滞、痰湿中阻五个类型及见证、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0.
厌食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以不欲饮食、或食欲减退,或严重挑食为特征,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或因家庭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所致。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才能化水谷而生精微,输布营养周身。  相似文献   

11.
栾岚 《中医药信息》1998,15(5):44-44
小儿厌食是儿科常见疾病,临床以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为主症,伴腹痛、腹泻或便秘、精神倦怠、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自汗、盗汗等症。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伤损脾胃所致,此病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笔者根据其病因病理,应用运脾、养...  相似文献   

12.
黑莲芝  李琛  宁亚莉 《陕西中医》2007,28(5):639-639,F0003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是饮食,而饮食的消化吸收又离不开脾胃.因为胃为水固之海,化生精微.主营血;脾为水谷精微运化之舟,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所以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相因,共同完成人体内升清降浊的作用.如果脾胃有疾,水谷不化,营血不生,影响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正常功能,因此维持脾胃的正常功能意义甚大.正如中医所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当饮食失调,进食无定,饥饱不均或进食过冷、过热或刺激性的食物常可诱发和加重脾胃疾病,因此加强饮食护理,有助于药力的发挥,对某些病人食疗的作用大于药疗.现就几种常见脾胃疾病的饮食调理简介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食欲不振是指少儿较长时间对各种食物没有兴趣,不思饮食或进食量较平时减少,但持续时间不超过两周的一种亚健康状态,不包括各种疾病(胃肠道疾病、全身系统疾病等)导致的食欲不振。食欲不振可见于各年龄段儿童,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城市儿童比较多见。少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多种原因均可影响脾胃的正常纳运功能导致食欲不振。常见原因有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多病久病,长期用药;情绪变  相似文献   

14.
(24)党参公鸡汤:公鸡1只,党参30g,草果3g,陈皮、桂枝各5g,干姜l0g,胡椒10粒,调味品适量。先将公鸡去毛杂,清洗干净;余药布包,加清水适量,煮沸后调味,文火炖至鸡熟,去药渣,食肉饮汤。具有温补脾胃的作用。适合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或气虚受寒所致的不思饮食,胃皖及腹部隐痛等病症。  相似文献   

15.
粘多糖病Ⅱ型临床极为少见,笔者遇1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报告患儿,男,11岁,因憋气、不思饮食5天于1997年8月12日入院。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出生时无窒息及宫内窘迫、产伤等,出生后至3岁前发育基本正常,四肢活动及语言功能同同龄儿。4岁后患儿逐渐出现听力障碍,后发展为耳聋。反应迟钝、智力低下,8岁后双上下肢不能活动,不能言语,不会站立。近5天来,患儿因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憋气、不思饮食而入院。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及类似病史。母亲妊娠期间无重要病史记载。查体:T378"C,P88次/min,R28次/min。身…  相似文献   

16.
“半刺法”是将毫针快速刺入,不深入肌层、不提插捻转、迅速出针的一种针刺方法,其手法轻快、刺激量小、无痛苦。小儿本脏腑娇嫩、脾胃薄弱,稍有不慎,外感六邪、或乳食不节(洁)、惊怖恐吓等,易致“困睡、泄泻、不思饮食”之脾虚证。古人有“小儿脾常不足”之言,笔者以“健脾气、助运化、调气血”为治则,采用毫针半刺合谷、足三里穴治疗小儿脾虚30例,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儿童"脾常不足",常易为饮食所伤,故临床多见脾胃疾患,如积滞、疳证、呕吐、腹泻等。常用的按摩手法有: 摩腹: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抚摩,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患儿取仰卧位,术者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顺时针抚摩,每天一次。  相似文献   

18.
徐重明 《河北中医》2009,31(8):1172-1173
慢性脾胃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临床特点,因而常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交织、久病夹瘀等复杂的疑难杂证,笔者就慢性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作出探讨如下。 1行气活血。消痰化瘀 脾胃居于中州,职司运化,功能是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上输于心、肺、头目以营养全身,即脾以升为健。同时,脾在志为思,思出于心,而脾应之,  相似文献   

19.
异功散的临床运用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兴强 《光明中医》2008,23(3):388-389
“异功散”为北宋名医钱乙(字仲阳)所著的最早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之方,由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生姜、红枣七味药组成。功效有:健脾、益气、和胃。主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或呕吐泻下等证。本方的特点是:健脾益气,从而能够恢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病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本方作用专一,如运用得当,加减得法,其疗效亦比较明显,兹以临床病例为主,谈谈对其病机特点及方药作用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中焦郁证,系指由气、湿、食、痰、火等(不含肿瘤与寄生虫)郁结中焦而致的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或胀满、呕吐、暖气、嘈杂吞酸、不思饮食等脾胃证候。因其病机皆与郁有关,病位居中焦,故名。笔者临证自拟解郁汤临症施治每获良效,略述之。一、中焦郁证的形成 1、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胃、功能失调,可致气郁不行,湿郁不化,食郁不消,此为中焦郁证之主要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触胃湿邪等皆可致伤肝、脾、胃而成中焦郁证。肝郁克脾、脾不升则胃不降;土壅木郁,气不行则湿不化;木郁土虚,脾不运则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