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胃镜治疗胃石症5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例患者因上腹胀痛就诊,1例患者因进食哽噎感就诊,行胃镜检查,镜下见胃腔内灰褐色或黑色巨大胃石,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大小为3cm×(4cm-5cm)×6cm.随活检钳推动而移动,黏膜见多处片状糜烂,3例已有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2.
早期食管癌糜烂型与反流性食管炎第三度(Allison 内镜病理分度)在内镜下不易鉴别,我院误诊一例。分析如下:病理报告:患者男,52岁。因剑突下及胸骨后不适半年、咽下困难并顽固呃逆一个月于90年2月13日接受纤维胃镜检查。内镜见食管下段粘膜充血、水肿,有斑片状糜烂及点状出血,白苔较多,近贲门处见一个2×2cm 之浅溃疡,被覆白苔,周边粘膜水肿。因疑为食管癌,取活组织4块送病理检查(溃疡边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9岁.患者因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乏力伴四肢末端皮肤发黑,呈进行性加重、指甲增厚、干燥,甲床分离,体质量下降约20 kg,于2009年5月入院.查体:消瘦,全身皮肤呈浅黑色,尤以四肢末端为著,指甲增厚、干燥,甲床分离,部分脱落.肝、肾区轻叩痛,无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Hb) 91 g· L-1;尿、便常规均正常;血钙1.99 mmol·L-1;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66.50 μg·L-1;抗dsDNA阳性,其余自身抗体阴性.胶囊内镜示:运行2 h30 min,可见小肠黏膜粗糙不平,呈颗粒状隆起充血;运行至3 h47 min,可见小肠黏膜多发息肉样黏膜隆起,表面充血,尚光滑.诊断为胃及小肠多发息肉.胃镜示:食管黏膜欠光滑,齿状线上见3处岛状充血糜烂,胃底、胃体、窦黏膜皱襞粗大,展开不良,黏膜明显充血水肿,胃窦后壁可见浅溃疡黄苔附着,幽门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散在疣状突起,充血,降部见片状充血水肿.病理诊断为胃窦、食管慢性炎症,黏膜充血,水肿,局部灶性息肉样改变.结肠镜示:结肠黏膜不光滑,散在小片状糜烂,附着白苔,弥漫性分布息肉样突起,色红,部分呈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取材不脆.病理诊断为横结肠多发性炎性息肉(山田Ⅰ-Ⅳ型),局灶性腺体增生.结合球蛋白HP(一),诊断为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给予对症处理、营养支持和激素治疗,患者症状稍好转.  相似文献   

4.
糜烂性胃窦炎是指胃黏膜糜烂局限于胃窦部,病变发生于黏膜层、黏膜下层,形成浅表性的溃烂面,表现为点状和片状,糜烂周围黏膜皱襞有隆起,又称之为“痘疮样糜烂”或“疣状胃炎”,常伴胃体等部位的慢性炎症。病史较长,多数病例两年以上,常有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在内窥镜上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依次为腹痛(95.8%)、消化道出血(87.5%)、恶心呕吐(37.5%)和腹泻(8.3%)。14例患者紫癜样皮疹晚于消化道症状1~30 d,平均(13.7±9.8)d出现。24例患者中19例行内镜检查,73.7%(14/19)患者见十二指肠受累,其余依次为胃31.6%(6/19)、回肠31.6%(6/19)、空肠26.3%(5/19)、食管10.5%(2/19)、结直肠10.5%(2/19)。内镜下病变主要表现为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出血点;黏膜下出血及血肿;点片状糜烂;多发形状不规则溃疡,沿皱襞环行分布;结节样改变。内镜活检病理主要表现为: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层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黏膜固有层见红细胞渗出,并可见溃疡形成。仅1例出现毛细血管炎症性改变,血管壁可见灶性坏死。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紫癜样皮疹晚于消化道症状出现较为多见,为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典型的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对早期诊断治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39岁。因“上腹疼痛20天”于1989年3月9日收住院。既往无慢性疾患。查体:T36℃,腹软,上腹中部压痛(+),无肌卫,肝脾未扪及。化验:血、尿、便常规正常,肝功正常。胃镜检查:胃角部见一1×1 cm的Ⅰ°溃疡,表面覆有白苔样坏死物,十二指肠球部见一0.5×0.5cm的Ⅰ°溃疡,部分胃粘膜充血糜烂;胃部溃疡组织病检报告:慢性溃疡,在炎性坏死组织内见多量白色念珠菌。胃液分析结果为:基础胃酸分泌值和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16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活检诊断的淀粉样变性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63.8±15.9)岁。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总结其各自的内镜特点。结果消化道淀粉样变性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便血、黑便、呕血)、纳差、腹痛、腹胀和腹泻。胃镜检查主要表现为溃疡、黏膜细颗粒状、结节不平、红斑及糜烂。结肠镜检查主要表现为片状糜烂、黏膜下血肿、血泡、瘀斑及结节样隆起或不规则溃疡。结论消化道出血是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主要临床表现;胃镜检查表现不一,黏膜下血肿、血泡可能是结肠淀粉样变性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胃炎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和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而糜烂性胃炎在急性、慢性胃炎中都很常见。急性糜烂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多发性糜烂,可伴有浅表溃疡形成;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息肉状胃炎和痘疹状胃炎等,其胃镜下表现可见脐样的典型表现,胃黏膜可充血、水肿、轻度糜烂。糜烂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临床上发病率很高,近年来本人在辨证的基础上用自拟胃痛方加减治疗糜烂性胃炎150例,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炎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和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而糜烂性胃炎在急性、慢性胃炎中都很常见。急性糜烂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多发性糜烂,可伴有浅表溃疡形成;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息肉状胃炎和痘状胃炎等,其胃镜下表现可见脐样的典型表现,胃黏膜可充血、水肿、轻度糜烂。糜烂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临床上发病率很高,近年来本人在辩证的基础上用自拟胃痛汤加减治疗糜烂性胃炎120例,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而发病率逐年升高的顽固性疾病,其临床典型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结肠镜下见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散在点片状出血点等黏膜炎性病变为主,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我们运用自制肠炎散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食管结核1例     
患者,男,38岁,进食后梗噎感伴胸骨后烧灼样疼痛20天,尤以进较硬或刺激性食物为重。查体:上腹部轻微压痛;食管钡餐透视拍片示食管中下段有长约5cm的充盈缺损,壁不规则,黏膜破坏,该区管壁欠柔软,并有龛影。初步诊断:食管癌。胃镜检查:食管中下段各壁散在大小不等条片状及斑片状糜烂,充血斑,延续至贲门。距门齿32cm处3点位见一条形隆起,大小约4cm×1.5cm,表面糜烂,凹凸不平,周边隆起,充血,糜烂。临床诊断:糜烂性食管炎,食管肿物性质待查癌可能性大。病理检查:镜下黏膜上皮部分破损,被炎性坏死…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报告例1,男,40岁。胃炎病史8年,上腹不适2周,于1990年2月16日胃镜检查,见胃角处粘膜红白相间,花斑样,有糜烂。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在糜烂处钳取组织3块送病检,其中一块报告腺癌,行远端胃次全切除术。术后胃标本连续切片均未见癌细胞,原活检处粘膜为不典型增生,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09例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特征。结果 共纳入109例患者,男43例,女66例,平均年龄(62.2±12.3)岁;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便血为主。结肠镜下病变常呈节段性分布,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部分可见溃疡处覆有脓苔、黏膜下血管网消失;病理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症或黏膜慢性活动性炎症伴糜烂。左半结肠为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共88例;其次为全结肠(14例)、右半结肠(9例)、直肠(9例),合并肠息肉27例。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43例)、C反应蛋白(61例)、D-二聚体(64例)升高。结论 缺血性肠炎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常以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最易累及左半结肠,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且实验室指标常有改变。  相似文献   

14.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胃蛋白酶消化造成的溃疡。溃疡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 故不同于糜烂(erosion)[1, 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霉菌性胃溃疡的内镜、临床病理特征及防治方法。方法:对32例霉菌性胃溃疡进行内镜表现分析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内镜下清创后喷洒联合药物治疗并结合去除致病诱因。结果:霉菌性溃疡内镜主要表现为巨大溃疡,特点是大、深、不规整。少部分表现为片状糜烂、坏死及颗粒状。病理组织学表现主要为溃疡或糜烂灶的浅表炎性渗出坏死物及周围黏膜中见有数量不等的霉菌孢子或/和菌丝。治愈29例,治愈率90.6%。结论:霉菌性胃溃疡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巨大不规整溃疡,不易确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内镜下清创后喷洒联合药物治疗并结合去除致病诱因是治愈霉菌性胃溃疡、避免不必要手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老年人结肠血管病变的临床、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2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并对其临床特点、伴发基础疾病、结肠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腹痛和便血;结肠镜下显示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黏膜糜烂和不规则溃疡;组织学上表现为黏膜糜烂、黏膜下出血、腺管破坏等。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无痛性便血;结肠镜下显示与周围黏膜界限清楚的红色、斑片状、蜘蛛状或向周围放射扩张的毛细血管丛,并见糜烂和新鲜出血。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和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在临床表现和结肠镜表现上各有特点,在发病2d内行结肠镜检查,对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贺建团  张海选 《吉林医学》2010,31(23):3898-3899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和内镜表现,以加强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确诊的27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年龄较大者,女性患者多见。临床表现均有剧烈腹痛、大部分有便血症状(89.8%)。26例(96.3%)患者合并动脉硬化相关性疾病,高血压92.6%。内镜下病变呈节段性改变,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界限清楚,病变肠管黏膜表现为不同程度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能分辨,散在糜烂和大小形态不同的溃疡,左半结肠多见。病理学检查见上皮脱落、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坏死、毛细血管扩张,血栓形成。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常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女性多见;绝大多数合并动脉硬化相关性疾病,以高血压为首;内镜下病变肠管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肠管界限清楚,左半结肠多见;病理检查为非特异性改变。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27岁,腹痛、腹泻半年.大便稀,略带脓血,5~7次/d,多达10次/d.下腹部疼痛,便后痛减,有眼炎、强直性脊柱炎史.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及全结肠黏膜粗糙,充血、水肿明显,有点片状糜烂及较深大溃疡,并可见黏膜增生样改变,以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为主,占管腔1周,表面有黏液附着(图1);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回肠末端、回盲部)黏膜组织慢性炎伴坏死、炎性渗出和肉芽组织增生.结合病史及多灶病变,诊为克罗恩病活动期.经口服泼尼松(25mg/d)、柳氮磺吡啶(4.0 g/d)、甲氨蝶呤(MTX)和环磷酰胺(CTX)治疗半年后,病情仍无缓解,克罗恩病活动性指数(CDAI)为237.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行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SCT)治疗.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PU)通常是指发生在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之为消化性溃疡。溃疡不同于糜烂,其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临床上以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季节性发作为主要特点。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多发病,全世界大约有10%的人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了1例下疳样脓皮病.患者,男,35岁,因龟头与包皮内侧发生红斑和浅糜烂面4个月,溃疡形成2个月就诊.无性乱史.查体见明显包茎伴尿道外口下裂,龟头腹侧与冠状沟处有3个硬下疳样溃疡.实验室检查见多种免疫学检查异常.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