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总干法在腮腺切除术中显露面神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共完成面神经总干法腮腺切除术55例,采用改良手术切口(面部除皱切口)42例,术中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性质选用相应的腮腺切除术式,行全腮腺切除术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5例,其余均采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仅解剖颈面干或颞面干),18例患者采用胸锁乳突肌瓣充填腮腺切除术后的凹陷区.全部患者均随访3月以上,观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面神经总干解剖恒定,十分容易暴露和解剖,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术中损伤面神经总干或其分支,术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面神经损伤症状,但均在术后随访期内均得到恢复.结论 面神经总干法安全可靠、快速简便,特别适用于改良切口的腮腺切除术,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沿下颌缘支逆向分离面神经方法切除腮腺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统计2003年1月~2008年1月腮腺肿瘤手术5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手术时采用沿下颌缘支逆向分离面神经的方法。结果:全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例并发涎瘘,3例面神经损伤。结论:沿下颌缘支逆向分离面神经的腮腺手术方法从浅到深分离,操作方便、术野清晰、创伤极小、出血较少、优点明显、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游离面神经术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折152例行腮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游离面神经术124例(81.6%),其中,面神经下颌缘支游离100例(65.8%),面神经总干游离24例(15.8%);22例(14.5%)恶性肿瘤及6例(3.95%)小腺瘤患者未行面神经游离.152例患者按腮腺术式分类:112例(73.7%)采取腮腺浅叶切除,22例(14.5%)采取腮腺全切除,18例(11.8%)采取腮腺部分切除.结果 术后随访9 ~33个月发现,无一例肿瘤复发;34例(27.4%)术后第3d出现口眼歪斜;22例(14.5%)行腮腺全切除患者,有4例(18.2%)发生面瘫,其中有2例(9.1%)为永久性面瘫;无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游离面神经术有利于腮腺肿瘤的完整切除,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面神经医源性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诊腮腺浅叶单发良性肿瘤病例51例,肿瘤直径均≤3.0 cm,采用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重建腮腺咬肌筋膜的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距肿瘤边缘0.5~1.0 cm处的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肿瘤,随访2个月~2年,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耳垂无明显麻木,无涎瘘及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永久性面瘫,其中5例出现暂时性面瘫。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在体积较小(≤3.0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切除术和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对比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90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予以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研究组45例予以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当日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心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当日引流量、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心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6%)显著低于对照组(48.89%),P 0.05。研究组面神经总损伤率(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35.55%),P 0.05。结论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相较于传统腮腺切除术而言,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及面神经损伤发生率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面神经解剖技术应用于腮腺手术治疗中,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对应用顺行法与逆行法在实施腮腺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按照随即抽取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患者应用顺行法(即通过找出面神经总干再分离各分支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应用逆行法(即通过找出下颌缘支再经由其他分支找到主干的方法)进行治疗,每组患者各40例。结果A组与B组两种面神经解剖方法在腮腺手术中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解剖效果,对面部神经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其中A组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为7.5%,B组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为5%,两组术式治疗数据不存在明显差异,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切断恶性肿瘤侵犯面神经以外,没有一例病患出现面神经离断而导致的永久性面神经损伤,出现轻度的下领缘支受损的症状的患者有3例,出现颧支及颞支受损的症状的患者各有l例,随访3~6个月后,患者病症基本恢复。结论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面神经解剖,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A组手术恢复时长明显短于B组,如果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则会起到保护面神经的作用,从而降低面神经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改良腮腺切除术与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腮腺肿瘤的有效术式。方法:选择某院口腔科2015年6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68例腮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行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腮腺切除术,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间的关系,以获得对在该区手术时更好地选择面神经的解剖途径。方法 对43例腮腺区手术患者的面神经颊皮与腮腺导管间的关系的观察。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67.4%的患者为单颊支,32.6%的患者为双颊支.41.9%的患者面神经颊支与导管有交叉,58.1%的患者两者没有交叉。结论 面神经颊支在腮腺导管出腺体约25mm的范围内与导管关系十分密切。腮腺手术时,循颊支的面神经解剖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良性腮腺瘤手术中保留耳大神经的可行性.方法 对5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保留耳大神经组(A组)32例和不保留耳大神经组(B组)20例,观察两组耳廓感觉障碍程度.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A组自主感觉恢复28例、针刺感觉恢复27例;B组自主感觉恢复7例、针刺感觉恢复6例;术后1年随访:A组全部病例恢复局部感觉;B组仍有5例未恢复自主感觉、针刺感觉恢复13例.结论 腮腺手术中耳大神经保留是可行的,对减少神经切断后的永久性后遗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SMAS分离除皱术防止面神经额支损伤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面颞区SMAS分离除皱术防止面神经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4例新鲜标本和26例防腐固定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面神经额支的走行、分布、毗邻,建立相关的坐标体系,并得出面神经额支的体表定位的坐标参数,分析额支的分布特点及预防其损伤的手术操作方法。结果 额支由颞支发出后,在颞浅筋膜深面由后下方向前上方走行,一些进入额肌,一些进入眼轮匝肌。面神经额支在向前上方走行的过程中,不断分支、吻合,分布区域呈扇形展开。其右侧最前支的坐标值(mm)为:(0.0,-4.5±3.4)、(4.0,1.6±4.6)、(8.0,4.3±4.5)、(12.0,8.1±5.1)、(16.0,10.4±5.4)、(20.0,12.3±5.7)、(24.0,14,4±4.6)、(28,0,17.3±5.4);右侧最后支的坐标值为:(-20.0,1.1±5.4)、(-16.0,11.2±4.2)、(-12.0,17.3±5.5)、(-8.0,22.7±5.7)、(-4.0,26.4±5.5)、(0.0,28.1±5.1);其左侧最前支的坐标值为:(4.0,-3.1±3.4)、(0.0,-2.5±3.7)、(-4.0,1.9±3.4)、(-8.0,4.7±5.2)、(-12.0,7.9.1±4.6)、(-16.0,11.3±5.1)、(-20.0,13.3±4.8)、(-24.0,15.4±4.4)、(-28.0,17.8±5.4);左侧最后支的坐标值为:(24.0,-1.0±3.4)、(20.0,1.8±4.3)、(16.0,10.6±5.1)、(12.0,16.7±5.7)、(8.0,23.3±4.9)、(4.0,25.8±5.7)、(0.0,27.9±5.8)。结论 临床医生熟悉面神经额支的位置、走行,有利于减少SMAS分离除皱术对其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由化脓性中耳炎、外伤、颞骨肿瘤引起的面神经瘫痪的疗效.方法 对29例面神经瘫痪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其中化脓性中耳炎所致面瘫18例,外伤性面瘫9例,颞骨肿瘤所致面瘫2例.面神经水平段或垂直段减压术8例,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至茎乳孔减压术19例,全程面神经减压2例,其中面神经端一端吻合1例,神经移植2例.结果 随访6~18个月,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分级标准)由术前的Ⅱ级6.9%、Ⅲ级17.2%、Ⅳ级34.5%、Ⅴ级31.0%、Ⅵ级10.3%恢复到Ⅰ级6.9%、Ⅱ级27.6%、Ⅲ级27.6%、Ⅳ级24.1%、Ⅴ级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面神经减压术和神经移植仍是治疗面瘫的有效手段.化脓性中耳炎所致面瘫和外伤性面瘫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脑干梗死导致面瘫的原因。方法根据脑干梗死灶的部位将患者分成脑桥上段腹侧组和背侧组、脑桥下段腹侧组和背侧组以及延髓腹侧组和背侧组,统计每组患者出现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及其他常见脑干症状或体征的频次,比较各组中枢性面瘫的出现率。结果 74例脑干梗死患者中,有48例患者出现病灶对侧中枢性面瘫,其梗死病灶广泛分布在脑桥和延髓。脑桥上段梗死患者出现中枢性面瘫29例,出现率为74%;脑桥下段和延髓段共出现中枢性面瘫23例,出现率为68%。中枢性面瘫的出现率在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桥下段及延髓梗死出现中枢性面瘫的原因为脑桥下段和延髓内存在支配面神经核的皮质核束。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面神经的保留。方法对59例听神经瘤病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经迷路入路,开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6.2cm×6.0cm,术中注意肿瘤与蛛网膜边界,并沿该边界分离并分块切除肿瘤,锐性分离面神经与肿瘤的界面;磨开内听道,神经内镜辅助下切除内听道内肿瘤。注意保护面神经的滋养血管,如面神经与肿瘤包膜粘连紧密,则不强求全切除肿瘤;同时注意保护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岩静脉、后组颅神经及脑干。结果肿瘤全切除57例,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3.3%,手术死亡1例。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1]:Ⅳ级31例,Ⅲ级19例,Ⅱ级9例,Ⅰ级1例。术后一年随访,肿瘤均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技术能有效地全切除肿瘤,大大提高了面神经的保全率,做到微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面神经损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面神经损伤的患者手术治疗,手术切口采用腮腺手术进路,术中按循分支找总于的原则,找到损伤面神经残端,将神经两断端置于医用硅橡胶管内并固定之。结果 术后2个月,面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术后6个月面瘫基本消失,术后1年面瘫完全消失。肌电图检查结果同临床症状恢复一致。结论 套管法是一种简单、实用且疗效佳的神经修复法。术前肌电图仪检查有助于确定神经损伤的性质及部位,可辅以神经探测器寻找神经残端,神经必须至少固定在管内5mm以上,修复时机越早越好,不宜超过3个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后对家兔面神经影响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临床应用125I粒子治疗腮腺恶性肿瘤安全性的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将1枚、2枚放射性125I粒子及粒子空壳植入36只新西兰大耳白右侧面神经周围。在7d、14d、30d、60d时取相应面神经行HE、AgNO3染色及丽春红G-亮绿SF双重染色。结果空壳粒子组面神经组织病理学结构与正常面神经结构相似;1颗粒子组及2颗粒子组,髓鞘及轴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随着粒子数量及天数的增加,面神经损伤亦呈加重的趋势。结论面神经受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后会出现一定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面神经管进行影像学解剖及测量,为术中如何有效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参考.方法 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35例,术前行128层螺旋CT薄层扫描,后通过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参考后鼓室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面神经相关解剖,重点显示面神经管垂直段与面隐窝、鼓室等结构的相对关系.对颞骨内面神经管各段进行测量,并与35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中测量结果对照.结果 35例患者行128层螺旋CT扫描,MPR及CPR技术三维重建后,能够清晰的显示面神经管各段,其垂直段与外耳道后壁、面隐窝距离分别为(3.31 +0.88)mm、(1.89±0.29)mm,患者术中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与外耳道后壁、面隐窝距离分别为(3.22±0.69)mm、(1.85±0.2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5例患者无1例面瘫发生.结论 128层螺旋CT薄扫,结合MPR及CPR技术,可了解面神经管与周围解剖标志的精细关系,可测量面神经管长度,可为人工耳蜗植入、颞骨及其他侧颅底手术如何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