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对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34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67例患者术后实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67例行全静脉营养(TPN);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研究组患者营养状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早期肠内营养肠内不增加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是安全的,与肠外营养具有相同的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的作用,胃肠道不适等并发症增高,但胸部并发症减少,并未增加严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统计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EN26例与PN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间血常规部分指标、生化部分指标、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并发症率、病死率等指标是否有差异。结果术前各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0天血常规部分指标、生化部分指标、TF、RBP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感染率,吻合口瘘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白细胞计数、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费用、血糖及电解质紊乱次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EN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PN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但在胃肠功能恢复、住院费用、血糖及电解质控制方面优于PN组患者。  相似文献   

3.
肠外营养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其并发症渐引起重视,近年注重肠内营养的研究,尽管食管癌术后早期完全肠内营养已报道,但临床实践中仍有一定困难及并发症。本课题以早期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病人,与完全肠外营养作对照,发现能达到同样满意的营养支持,又能避免肠内和肠外营养的缺点,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1997年6月~1999年6月食管癌切除术40例,男:女=36:4,年龄40~68岁,术后随机分成两组:肠外营养组(PN组)20例;肠内结合肠外营养组(EN+PN组)2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  相似文献   

4.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30例,于术后24 h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 d;肠外营养组30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1、8天检测营养指标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清蛋白(PA),并观察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和前清蛋白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经过一段时期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的营养恢复作用与肠外营养相比无明显差异。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两组病人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5.
陈溉  姚健  官禹 《西部医学》2009,21(6):918-919,922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恢复的影响。方法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天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天开始经鼻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量、血红蛋白(HGB)、血清前白蛋白(PA)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天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96例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EN组和PN组,分别检测两组术前1天、术后第8天体重、血常规、血清白蛋白和转氨酶,并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 EN组患者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下降幅度均小于PN组(P<0.05),转氨酶上升幅度低于PN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EN组明显低于PN组(P<0.01),作为免疫指标的淋巴细胞计数EN组较PN组恢复升高更快(P<0.01).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EN较PN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免疫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8.
魏飞 《当代医学》2014,(36):83-84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实施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食管癌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2组(n=20)。比较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术后营养情况、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后第1、8天患者体质量较术前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术后第3天较术前明显下降,但术后第8天不同程度回升,尤其EN组更加明显,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恢复肛门排气和排便的时间明显短于PN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组患者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静脉炎、腹泻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腹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对124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64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0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生化指标。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1),血浆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部术后早期肠外营养、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四君子汤支持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5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中药组(肠内营养+四君子汤),每组15例,3组患者术后采用相同的预防感染措施,术后1d开始给予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术后给予标准肠外营养液支持,肠内营养组及中药组术后1d开始经肠内营养管注入能全力,中药组同时给予四君子汤,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同时给予等量0.9%的生理盐水。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d和术后8d的营养指标、血常规、胃肠道恢复情况和住院费用。结果术后1d,3组患者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术后8d,3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恢复正常,与同组术前1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术后早期行肠外和肠内营养及中药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尚不能认为中药结合肠内营养在改善患者血常规和营养状况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0例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指标[血清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免疫功能指标[淋巴细胞计数(LY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CD4~+/CD8~+]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RF、ALB、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LYM、IgA、IgG、IgM、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肠屏障功能和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 12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N)组、胃肠外营养(PN)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4天及术后第8天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D-乳酸水平及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术前及术后第1~7天每日行外周血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及培养.结果 术后第8天EN组内毒素、D-乳酸及DAO水平显著低于PN组(P<0.01).12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PCR检测外周血细菌阳性率45.83% (55/120),术后第4天起两组PCR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50% (66/120)患者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21.67% (26/120).PCR检测外周血细菌阳性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7.27% (26/55),阴性组均未发生感染(0/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EN能有效地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及内毒素易位,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 将96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EN组给予肠内营养,PN组给予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EN组术后8天PA水平高于PN组;TBIL、GGT均低于PN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N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提前于PN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N组,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少于PN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42%,明显低于PN组的29.17%(P<0.05).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55例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130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125例),分别监测手术前后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观察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肺部感染、术野感染、心律失常、心衰发生情况并作对照分析。结果:EN组在营养支持治疗后与PN组比较,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0.01),并发肺部感染、术野感染、心律失常、心衰等明显减少(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感染,积极预防心肺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2001年7月-2003年7月,共52例食管癌患者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行术后早期营养液滴注,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时补充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物质,预防术后并发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对食管癌术后早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EN组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组。EN组从术后1d开始经营养管予EN治疗,疗程7d;PN组从术后1d开始给予全外周静脉营养,疗程同EN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营养支持治疗并发症;术后1d及术后8d检测两组患者清蛋白(albumin,ALB)、转铁蛋白(transferrin,TEN)、前清蛋白(prealbumin,PreALB)和免疫球蛋白G(immunoglubin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ubin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ubinM,IgM)以及淋巴细胞(1ymphocyte,LC)计数。结果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少于PN组(P〈0.01);EN组术后消化道症状不明显。与术后1d比较,术后8d两组PreALB和TEN水平显著升高(P〈0.01);术后8d,EN组PreALB和TEN水平显著高于PN组(P〈0.05)。术后8d,EN组IgA、IgG和IgM水平显著高于PN组(P〈0.05,或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治疗能够促进肠道功能早日恢复,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和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合理方法,提高病人的治愈率.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 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90例.分别于术后24h开始进行EN与PN,比较两组术后腹胀、肺部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营养支持费用.结果术后EN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营养支持费用较PN组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EN支持,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更优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手术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分为肠外营养组25例,肠内营养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7天的相关指标。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体重、BMI、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术后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重和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体重、BMI、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的差值肠内营养组小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肠内营养组,而肠内营养组腹胀、腹泻的发生率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排便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患者的生理过程,可以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可以作为食管癌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9.
陈泽英  陈芳 《海南医学》2012,23(20):50-52
目的 分析肠内营养对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并探讨对放化疗的不良影响.方法 对75例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其中肠内营养组患者43例,施行早期肠内营养+常规饮食;常规饮食组患者32例,早期予单纯的常规饮食,在放疗后期,由于不良反应影响进食时增加静脉营养.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放疗前后,肠内营养组平均体重略有增加(0.64 kg),血红蛋白升高6.38 g/L,血清白蛋白升高1.63 g/L,白细胞计数增加0.26× 109/L;常规饮食组体重下降6.72 kg,血红蛋白减少24.85 g/L,血清白蛋白减少6.13 g/L,白细胞计数减少1.86× 109/L.两组比较,各营养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保证治疗顺利完成.其不良反应可能与个体差异和化疗方案有关,在对此类患者护理时应加强个性化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采取早期肠内营养(EEN);对照组50例,采取胃肠外营养(TPN),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胃肠功能和术后并发症、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48h的液体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重损失(-0.24±0.87)kg,对照组患者体重损失(0.79±1.23)kg,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ALB和PA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CD3+、CD4+和CD4+/CD8+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早期的肠内营养可以促进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