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0例KD(KD组)患儿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KD组血清PCT水平。并与30例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KD组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KD组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KD患儿血清PCT明显升高,IVIG治疗后PCT明显下降,对其检测有助于KD的诊断和病情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全血血小板CD41和CD6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5例川崎病患儿,分为治疗前(急性期)和治疗后(恢复期),对照组为16例体检正常儿童。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CD41、CD61的表达水平。用超声心电图观察KD患儿心脏冠状动脉的变化并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结果 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的CD41和CD61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KD急性期CD41表达水平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KD急性期CD61表达水平与恢复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组CD41与未合并冠状动脉组CD4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6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CD41和CD61的表达水平对判断KD的早期诊断及血管病变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分子表达水平及其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住院的细菌性感染新生儿病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分子表达水平,并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根据血培养阳性与否,将感染病例分为2组,血培养阳性组(23例)和血培养阴性组(30例);并与非感染对照组(23例)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血培养阳性及血培养阴性的细菌感染组CD6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 < 0.05),而血培养阳性感染组与血培养阴性感染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CD64和CRP间呈正相关(P < 0.000 1)?结论: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分子表达水平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患儿血降钙素原水平检测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其在川崎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5年1月-2007年10月住院的88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冠脉扩张组(32例)及无冠脉扩张组(56例),采用胶体金免疫结合法测定血清PET水平,并与对照组35例健康儿童比较。结果采用积分法发现川崎病患儿PET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P〈0.01),川崎病患儿PCT阳性率73.9%,对照组PCT阳性率14.2%,差异有显著性(x^2=36.25,P〈0.01)。采用积分法发现川崎病患儿有冠脉扩张组PCT水平与无冠脉扩张组无明显差异(t=0.31,P〉0.05),川崎病患儿有冠脉扩张组PCT阳性率68.7%,无冠脉扩张组PET阳性率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8,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血PCT水平明显增高,有无冠状动脉扩张患儿血PET水平变化不大,提示PET在川崎病诊断中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对于冠状动脉扩张预测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患儿血中降钙素原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一些长期发热的患儿 ,临床上常依据患者的血白细胞计数、血沉、血培养、C反应蛋白 (CRP)等检查来判断有否细菌感染 ,但这些诊断指标常缺乏敏感性或阳性率不高 ,从而使一些发热患儿诊断不明。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简称PCT)是目前国外判断有否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种新的诊断指标。为此 ,我们对川崎病这种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血中的PCT值进行测定 ,并与血白细胞计数、血沉、CRP值等进行比较 ,现将测定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2 0 0 0年 5月~ 11月在我们两所医院儿科住院的小儿川崎病患者 11例 (…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川崎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53例川崎病患儿资料,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变化特点,同时分析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情况。结果入组川崎病患儿共53例,其中男28例,女25例;发病年龄3个月到9岁,治疗后患儿PC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ESR和WBC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在川崎病治疗前后变化明显,可作为监测川崎病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中性粒细胞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42例KD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ANCA水平,并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冠脉情况。随机选取20例普通发热患儿和15例外科择期手术患儿分别作为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期KD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ANCA水平均显著高于两对照组(P〈0.01)。与急性期相比,KD组缓解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ANCA水平均下降(P〈0.01),但仍高于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且,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组血清ANCA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on-coronary artery lesion,NCAL)组(P〈0.01),CAL组血清ANCA与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升主动脉(ascending aorta,AAO)内径比值呈正相关。结论:中性粒细胞可能作为重要的病理因素参与了KD血管炎及其冠脉损害的发生。血清ANCA可作为KD,尤其是不完全KD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ANCA水平异常增高对冠状动脉损害有一定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79例新生儿,根据患儿的高危因素、住院期间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分为新生儿败血症组(25例)、一般感染组(26例)及非感染组(28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并探讨其意义。结果败血症组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高于一般感染组及非感染组(P〈0.05,P〈0.01);治疗7 d后,败血症组及一般感染组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但败血症组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仍然高于一般感染组及非感染组(P均〈0.05)。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可以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理想指标,为可疑败血症的高危儿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化脓性脑膜炎血液中性粒细胞CD64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化脓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化脓性脑膜炎患者30例及病毒性脑炎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血液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液中TNF—α的含量。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组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化脓性脑膜炎组TNF-α的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D64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88%;TNF-α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66%,特异度为62%。结论: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明显增高,提示中性粒细胞CD64可以作为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值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近2年在笔者医院住院的155例川崎病患儿血清PCT浓度、白细胞(WBC)总数、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测定值,并与笔者医院正常参考值比较,以高于正常标准为异常。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全部患儿分为冠状动脉(CA)损害组和无CA损害组,分析两组间血清PCT值、WBC总数、CRP和ESR差异性。结果川崎病急性期血液中WBC总数、CRP、ESR等炎性指标明显异常,PCT在半数川崎病患儿中增高,半数正常。本组CA损害者约占23.8%(37/155),其中3例患儿呈瘤样扩张。CA损害组与无CA损害组间异常PCT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CA损害组异常PCT浓度值明显高于无CA损害组。结论 PCT作为一个次级炎性指标,其敏感度低于WBC总数、CRP、ESR等传统的炎性指标,故PCT不是诊断川崎病的主要有效指标。PCT异常也不能预测CA损害发生,但临床医生应重视川崎病患儿血浆异常增高的PCT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 C 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PCT)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川崎病患儿采用对症治疗5 d,比较治疗前后血清 CRP、PCT 水平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RP、PCT 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CRP、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 CRP、降钙素原水平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 CRP 水平、PCT 水平与川崎病病情存在相关性,动态检测 PCT 及 CRP 水平,有利于了解患儿病情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全血血小板CD41和CD6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5例川崎病患儿,分为治疗前(急性期)和治疗后(恢复期),对照组为16例体检正常儿童.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CD41、CD61的表达水平.用超声心电图观察KD患儿心脏冠状动脉的变化并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结果 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的CD41和CD61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KD急性期CD41表达水平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KD急性期CD61表达水平与恢复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组CD41与未合并冠状动脉组CD4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6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CD41和CD61的表达水平对判断KD的早期诊断及血管病变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诊断?病情疗程?预后分析的价值?方法: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60例在就诊初期和对症用药1?4周,采空腹静脉血和前列腺液,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前列腺液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同期进行外周血CRP测定?结果: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治疗4周组CD64表达量显著低于就诊初期和治疗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当CD64最佳临界值为3 096.48分子数/细胞时,中性粒细胞CD64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诊断的敏感性91%,特异性73.7%,均优于CRP?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可作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早期诊断的定量标准,是判断病情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3 5名川崎病患儿及同期健康儿童 2 6名进行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和血小板压积 (PCT)测定。结果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PDW较对照组有差异 (P <0 0 5 ) ,PCT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1) ,PLT、MPV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0 0 5 ) ,恢复期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急性期较恢复PLT ,PCT有显著差异 (P <0 0 1) ,MPV有差异 (P <0 0 5 ) ,PDW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和监测病情变化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降钙素原(PCT)对呼吸道局部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1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作为细菌感染组,呼吸道非细菌感染患者29例作为非细菌感染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样品中CD64指数、PCT、C反应蛋白(C...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血清内皮素的测定采用放免法,同时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观察患儿冠状动脉的病变。结果: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为(73.19±21.06)ng/L,显著高于对照组(46.83±10.75)ng/L;其中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清ET水平(83.20±11.97)ng/L显著高于不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65.21±13.59)ng/L。结论:内皮素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机制,血清内皮素可反映川崎病血管受累的严重程度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对产妇发生产褥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分析宁波大学附属鄞州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2月产后发热的167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按其是否发生产褥感染分为病例组34例和对照组133例,对所有产妇发热后0、12、24、48、72 h行血中性粒细胞CD64检测,计算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评估产妇发生产褥感染的风险,并构建ROC曲线,评价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诊断价值。 结果 病例组34例,平均年龄(29.03±1.07)岁,平均孕周(39.01±1.11)周;对照组133例,平均年龄(28.88±1.71)岁,平均孕周(39.49±1.31)周。2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产妇产后发热后0、12 h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病例组产妇产后发热后24、48、72 h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产妇产后发热后24、48、72 h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应AUC分别为0.803、0.879和0.947,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6.7%、81.3%和83.3%,诊断特异度分别为84.8%、88.3%和89.1%。 结论 产妇产后发热后24~72 h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异常升高对产妇产褥感染有较好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43-34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抑素(ES)的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关系。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35例KD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14例)与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21例),并分别选取40例同期住院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及门诊体检健康儿童作为病例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患儿VEGF及ES水平。结果:CAL和NCAL组治疗前、后血浆VEGF、ES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病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AL组VEGF、ES水平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AL组和NCAL组VEGF、ES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VEGF/ES的比值高于NCAL组、健康对照组和病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CAL组与健康对照组和病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AL和NCAL两组间VEGF/ES比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表达的VEGF、ES及VEGF/ES比例的失衡可能参与KD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