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调查肝硬化患者电离辐射的剂量水平,初步了解肝硬化患者暴露于高水平辐射剂量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5月在本院住院且诊断为肝硬化的6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成人影像学检查的参考值标准计算每位肝硬化患者的累计有效剂量(CED).以CED≥50 mSv为高水平辐射剂量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诊断真实性及辐射剂量。方法选取我院64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以传统冠状动脉成像作为金标准,在VR、MPR、CPR重建的基础上分析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诊断指数,同时比较两项检查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64例患者共评价冠状动脉836个血管段,优良率为90.6%,可评价比例99.9%;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80.5%、98.1%、97.4%、85.0%、78.6%;CTCA组和CAG组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1.5±8.10)mSv、(4.03±3.35)mSv,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P=0.000)。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明显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应该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筛查和复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电离辐射的医学专业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MN)频率与未暴露组相比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英文数据库截止2021年7月1日收录的相关文献,筛选有关医学工作者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由2名评估人员独立筛选得出,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初步检索1 054篇,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其中暴露组899人,对照组739人。分析结果显示:辐射暴露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频率均值明显高于未暴露组,总效应值为4.32,95%CI=3.0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61, P<0.001)。按照每年0~10 mSv、10~20 mSv、20~60 mSv辐射剂量进行亚组分析,辐射剂量为0~10 mSv的暴露组(n=593)外周血淋巴细胞MN频率均值大于未暴露组(n=445)(MD=4.15, 95%CI=2.01~6.29, Z=3.80, P<0.001),辐射剂量为10~20 mSv的暴露组(n=557)外周血淋巴细胞MN频率均值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技术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11例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而既往未明确诊断冠心病,在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时行CTA检查。冠状动脉CTA均采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分析111例患者的CTA图像质量、狭窄程度、术前处理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111例患者的1 779段冠状动脉可评价血管节段为1 676段(97.4%),患者的CTA有效放射剂量为(2.7±0.9) mSv。71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按期进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36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其中狭窄程度≥70%的17例患者进行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诊断冠状动脉≥70%狭窄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8%。这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手术治疗。其余19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在50%~70%,积极内科保守治疗后行预定手术,术后2例患者出现心肌酶的一过性升高,无其他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有效评估动脉狭窄程度,用于术前危险分层,指导进一步治疗,减少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320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5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的320CT前瞻性心电门控全心容积扫描检查结果。对显示的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进行分级评价,并对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45例发现狭窄性病变28例,其中三支狭窄性病变3例,两支狭窄性病变6例,单支狭窄性病变19例;其中狭窄度≥50%18支(45.0%),〈50%22支(55.0%)。45例冠状动脉成像质量1级39例(86.7%)2,级5例(11.2%),3级1例(2.1%)。使用的平均有效剂量为(2.85±0.35)mSv。结论 320CT冠状动脉成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辐射剂量低,是冠心病筛查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在5种CT引导介入操作中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肿瘤介入治疗中心进行CT引导介入诊断和治疗的390次肝癌患者的检查资料。介入操作包括肝穿刺、化学消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5种方法。记录患者所接受的介入操作方式、扫描时间、照射量、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辐射剂量根据转换公式进行计算。结果 肝穿刺、化学消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平均扫描时间分别为(49.7±23.4)s、(88.9±21.3)s、(89.5±40.6)s、(106.0±43.5)s和(87.7±27.6)s;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19.5±14.9)mSv、(30.0±10.2)mSv、(34.2±17.6)mSv、(38.1±19.9)mSv和(33.1±13.1)mSv。肝穿刺组患者的有效剂量明显低于消融治疗组。有效剂量与管电流、扫描时间、照射量、容积CT剂量指数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CT引导下单次介入操作有效辐射剂量相对较小,引起辐射损伤及后续合并症的危险小,是相对安全的;但多次介入治疗累积的有效辐射剂量可能会较大,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胸痛三联检查的图像质量及临床价值。方法:连续选取38例急性胸痛患者行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检查。扫描方案为心电门控下全胸部螺旋扫描(160 mm×0.5mm),采用智能自动触发技术。对比剂用量为80~90ml(碘海醇350)。分别由2位专业医生测定肺动脉干层面的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肺动脉干CT值并评价冠脉质量,冠脉质量分为优、良、差三级。同时评价辐射剂量。结果: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肺动脉平均CT值分别为(401±57)HU,(397±49)HU,(331±31)HU。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者占84.7%,良占13.2%,差占2.1%。共检出肺感染伴胸腔积液4例,肺癌1例,肺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1例,心房粘液瘤2例。冠状动脉狭窄≥50%者12例。本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2±2.1)mSv。结论:本扫描方案可得到高质量的主动脉、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图像,对比剂用量和患者辐射剂量较低。适用于急性胸痛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256层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种检查方法的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优化扫描方案.方法 选取60例70次/min<心率<90次/min患者,随机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组(A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B组),比较两组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图像合格率分别为93.7%(253/270)和99.3% (268/270);两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4.020±0.463)mSv和(16.649±1.232)mSv,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辐射剂量显著降低,但高心率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得到的图像质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法略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介入诊疗过程中散射线对操作人员的防护部位和暴露部位的年辐射剂量,探讨此种辐射对介入诊疗操作人员的危害及进一步加强防护措施.方法 跟踪测量2015及2016年度南昌市三甲医院参与介入诊疗的100名医护人员的肘部、前臂、小腿中部、足背部等未防护部位及躯干、肩部、大腿等穿戴有防护用品部位的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并分析.结果 监测南昌市三甲医院参与介入诊疗的100名医务人员情况,铅衣覆盖的躯干部位的年辐射剂量平均为0.009 mSv,略低于本底值(科室环境本底值约为0.012 mSv/年),肩部年辐射值0.01~0.14 mSv,大腿部位为0.015~0.24 mSv;暴露部位中,小腿中部及足背部年辐射剂量为0.18~2.4 mSv,肘部和前臂以下为9~397 mSv.其中各科技术骨干年辐射剂量均超出平均值1倍以上.防护区和暴露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致辐射剂量值差异的主要原因为防护服的防护作用明显及不同介入手术的辐射剂量差异较大,特别是冠脉介入技术骨干医生的前臂及以下部位年辐射剂量接近于年辐射剂量最大限值,应当进一步加强防护措施及合理安排人员轮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血管狭窄部位分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的关系.方法 利用关键词系统检索截至2014年12月以来发表的相关中文及英文文献,目标人群为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例脑血管狭窄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上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利用RevMan5.2软件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经异质性检验后对计数资料分别进行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 CI)的计算,对计量资料进行均数差(MD)及95% CI的计算.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672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1 239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相比,前者高龄患者所占比例更小,合并OR(95%CI)值为0.48(0.28 ~0.80,P=0.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颅外组更小,合并MD(95% CI)值为-4.57(-8.22~-0.91,P=0.01).同时,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吸烟患者比例更高,合并OR (95% CI)值为0.08 (0.68 ~0.93,P=0.005),但单纯颅外狭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更高,合并MD(95%CI)值分别为0.18(0.04 ~0.32,P=0.01)和0.13(0.01 ~0.25,P=0.03),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空腹血糖等危险因素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的比较,仅年龄及吸烟情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动脉粥样硬化常见危险因素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双源CT小肠造影双能量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探讨虚拟平扫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第三代双源CT对42例患者进行小肠造影检查,行常规CT平扫及动、静脉期对比增强双能量扫描(100 kV和sn150 kV)。利用肝脏VNC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动、静脉期虚拟平扫CT图像。选择基本相同的层面测定常规CT平扫及动、静脉期虚拟平扫正常回肠壁及竖脊肌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采用5级(0~4分)标准评价三者的图像质量并比较病变检出情况;记录辐射剂量。结果常规平扫和动、静脉期虚拟平扫正常回肠壁及竖脊肌的CT值、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虚拟平扫可以显示常规平扫所有病变。常规平扫和动、静脉期增强双能量CT扫描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6.23±1.79)、(5.35±1.39)、(5.33±1.37)mSv,常规CT平扫有效辐射剂量高于动、静脉期增强双能量CT扫描(P<0.05),动静脉增强扫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小肠造影虚拟平扫成像有可能代替传统常规平扫,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术后复发/持续危险因素,以指导确定锥切范围及制定术后随访计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妇科病房行锥切治疗并诊断为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113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后复发的关系.随访时间2~3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结果 113例患者中有9例复发,多因素分析提示标本厚度(锥切宽度)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HR:7.094,95% CI:1.350 ~ 37.279,P=0.021).手术中锥切宽度小于1.77 cm时,其预测术后复发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83.8%,曲线下面积(AUC)为0.81(95% CI:0.650 ~0.971);锥切深度小于2.24 cm时,预测复发灵敏度为44.4%,特异度为87.9%,曲线下面积(AUC)为0.689(95% CI:0.492~0.886).此外,高危HPV感染(HR:8.674,95% CI:1.047 ~71.862)、阴道分娩≥2次(HR:10.708,95% CI:1.543~74.322)亦为复发危险因素(P<0.05).结论 锥切范围不够是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复发高危因素,建议尽可能行深宽锥切,对合并高危HPV感染、多次阴道分娩、锥切宽度小于1.77 cm、锥切深度小于2.24 cm者,术后需联合宫颈细胞学、HPV基因分型和阴道镜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远丽芳  陈俊林  王津京  马飞 《北京医学》2017,(11):1138-1141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191例接受新辅助、辅助及姑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FN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FN的危险因素.结果 191患者共有52例发生FN,发生率为27.22%.TA方案发生率最高,为46.80% (22/47),其次为AC方案,为21.78%(22/1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化疗方案(OR=0.768,95%CI:0.608~0.974,P=0.029)及Hb(OR=0.962,95%CI:0.933~0.993,P=0.014)与FN的发生有关.结论 化疗方案是及化疗前Hb水平是FN的影响因素,TA及AC方案是高度危险引起FN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继发性甲旁亢患者在甲状旁腺切除术后早期发生低钙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8月116例接受甲状旁腺切除术的尿毒症继发性甲旁亢患者资料,根据术后24h内血钙浓度分为2组:正常血钙组(术后钙浓度>2 mmoL/L) 33例,低钙组(术后钙浓度≤2 mmol/L) 83例.应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透析时间、术前血钙、术前血红蛋白、术前ALP和术前PTH等指标.结果 患者术前低血钙(95% CI0.11 ~0.37,P=0.001)、高浓度碱性磷酸酶(95% CI 0.71 ~0.93,P<0.001)和甲状旁腺激素(95% CI 0.58 ~0.85,P=0.003)为术后早期发生低钙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低血钙、高浓度碱性磷酸酶和甲状旁腺激素是术后早期低钙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口腔卫生状况对舌癌发病的影响.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病例组为2010年12月—2015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舌癌新发病例243例,对照组为社区来源的、经年龄及性别频数匹配的1046例健康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值及其95%CI,评估口腔卫生状况对舌癌发病的影响. 结果 牙齿缺失(目前牙齿数为20~27颗和<20颗)、口腔不良修复体、复发性口腔溃疡可显著增加舌癌的发病风险,其调整的OR分别为1.78(95%CI:1.24~2.55),3.02(95%CI:1.93~4.73),1.95(95%CI:1.41~2.70),4.17(95%CI:2.49~6.99);刷牙频率(1次/天和≥2次/天)、口腔保健周期(2~4年/次和≤1年/次)可降低舌癌的发病风险,其调整的OR分别为0.26(95%CI:0.14~0.49),0.14(95%CI:0.07~0.26),0.45(95%CI:0.25~0.82),0.37(95%CI:0.17~0.79). 结论 口腔卫生状况对舌癌的发病有一定影响,增加刷牙频率和口腔保健次数,改善不良的口腔卫生状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舌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切口愈合情况,探讨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14年246例初次接受TK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情况如基础疾病、术前总蛋白、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等)及术后指标(术后总蛋白、术后白蛋白、术后血红蛋白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发生愈合延迟等切口愈合不良情况的患者17例(6.9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总蛋白及白蛋白、止血带压力、术后第1天总蛋白及白蛋白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KA患者术前白蛋白(OR =0.703,95% CI=0.552 ~0.895,P=0.004)、术后第1天白蛋白(OR=0.762,95%CI=0.623 ~0.933,P=0.008)为其保护因素,止血带压力(OR =2.695,95%CI=1.971 ~7.482,P=0.047)为其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TKA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的因素较多,应密切关注止血带压力和营养学指标(术前及术后白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各项代谢指标的影响效应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累积符合入组标准的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共56例,予以利培酮治疗16周,于治疗前后测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与36名健康者做对照,并分析患者组发生代谢综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MS)及各项代谢指标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组MS发生率为1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P=0.026);患者组16周末腰围、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餐后2h血糖的变化值[分别为:男(4.15±3.14)cm;女(4.41±2.86)cm,(0.26±0.51) mmol/L,(-0.09±0.19)mmol/L,( 0.49±0.84) mmol/L]均大于对照组[分别为男(0.76±1.09)cm;女(0.64±0.81)cm,(0.04±0.15) mmol/L,(-0.01±0.12)mmol/L,(0.04±0.35) m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MS及腰围、甘油三酯、餐后2h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分别为糖尿病家史( OR20.34,95% CI1.97~ 210)及年龄(OR1.19,95% CI1.03~ 1.38)、基线腰围(OR1.26,95% CI1.04~1.52)及肥胖家史(OR4.27,95% CI1.21~15.1)、基线甘油三酯(OR73.88,95% CI3.41~16.01)及基线收缩压(OR1.16,95% CI1.00~1.33)、基线腰围(OR1.41,95% CI1.08~1.84)及年龄(OR1.53,95% CI1.02 ~1.31).结论 利培酮可引发腹型肥胖、糖脂代谢紊乱乃至MS;对年龄大、有糖尿病家史以及体态较胖的患者应慎用利培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小气道功能与气道高反应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272例疑似哮喘患者行基础肺功能及支气管激发试验,分析其小气道功能与气道高反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组患者最大中期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 pred)、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pred)、用力呼气75%、50%、25%肺活量的瞬时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FEF75% pred、FEF50% pred、FEF25% pred)明显低于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小气道功能异常组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86.0% vs 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47, P<0.01);MMEF75/25% pred、FEF75% pred、 FEF50%pred、FEF25%pred、PEF%pred 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2(95% CI: 0.640~0.764)、 0. 654(95% CI: 0. 588 ~ 0. 720)、0. 704(95% CI: 0. 642 ~ 0.765)、0.723(95% CI:0. 662 ~0. 784)及 0. 682(95% CI: 0.616 ~0.749),各指标与参考线下面积0. 5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PD20FEV1 与 MMEF75/25% pred、 FEF75% pred、FEF50% pred、FEF25 % pred、PEF% pred 均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24、0.439、0. 540、0. 418、0. 276.结论 与气道反应性正常的患者相比,存在气道高反应性的患者小气道功能明显偏低;小气道功能异常的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可能更易出现阳性结果;小气道功能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气道高反应性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不同疗程(10 d或14 d)铋剂四联疗法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5年1月至2016年11月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关于10 d或14 d铋剂四联疗法在中国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受试者的基本资料、观察指标(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质量等相关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分析相关指标,计算RR及95% CI,使用漏斗图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 纳入43篇文献,共7 686例患者.合并结果显示:据意向性分析,10 d或14 d铋剂四联疗法和三联疗法根除率分别是88.96%(95% CI:87.73% ~90.19%)和74.11%(95% CI:72.53% ~7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0,95% CI:1.16% ~ 1.25%);10 d或14 d铋剂四联疗法和7d铋剂四联疗法相比,根除率分别是87.34% (95% CI:84.87%~89.80%)、81.65%(95% CI:78.76%~ 84.54%)(意向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07,95% CI:1.02% ~1.12%);10 d或14 d铋剂四联联疗法与序贯疗法(RR=1.02,95% CI:0.97%~1.07%)及与伴随疗法(RR =1.01,95% CI:0.95% ~ 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0 d或14 d铋剂四联疗法与序贯疗法及伴随疗法疗效相当,三联疗法及7d铋剂四联疗法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