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青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10):1004-1008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2009年在中国大陆首次被发现,近年来已在大半个中国流行并传播,在韩国、日本和美国也陆续有类似疫情报道,已致数千人患病甚至死亡;该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SFTSV的基因组由大(L)、中(M)、小(S) 3 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为更详细地了解SFTSV,本文针对其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对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o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方法检测SFTS患者血液、排泄物中的SFTSV RNA。【结果】共43例患者,均为农民,其中男20例,女23例。大多数病例没有蜱叮咬史,但发病前2周均有树木、草丛等野外活动史或田间劳动史。主要临床症状多为发热、全身不适、肌肉酸痛、乏力、纳差、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咳痰、咽痛、腹痛、腹泻等;实验室检查主要是WBC、PLT降低,ALT、AST、CK、LDH升高,蛋白尿、血尿。39例患者血液标本SFTSV RNA检测阳性(90.70%)。所有病例的尿液、粪便、咽拭子标本未检测到SFTSV RNA。【结论】SFTS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患者血液中有SFTSV RNA存在;排泄物中虽未检测出SFTSV RNA,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首例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发病情况及暴露史。方法检测病人血清和媒介病原。结果病人血清抗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IgM和IgG阳性,患者家中蜱体内也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结论该病例为陕西省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诊断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收治SFTS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特征。结果 40例患者中60~69岁最多(35.00%),男性多于女性(23∶17)。患者多于8~9月发病。有明确蜱虫叮咬史15例(37.50%),有明确田间或野外作业史者30例(75.00%)。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主要体征为淋巴结肿大,皮肤瘀点瘀斑,部分出现神经系统异常。主要实验室检查异常为WBC、PLT减低,肝功能ALT、AST升高,心肌酶谱CK、CK-MB、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升高。胰腺受累以血脂肪酶升高为主。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钾血症及低钠血症。铁蛋白增高36例(90.00%),降钙素原均轻度升高。经治疗后恢复正常35例(87.5%),昏迷状态自动出院5例(12.5%)。结论有蜱虫叮咬史及野外作业史人群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易感人群,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多脏器功能受损。早期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综合分析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应急处置情况,为制定该病的应急处置措施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病例、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在病例居住和工作场所及可疑暴露地开展寄生蜱和游离蜱等媒介密度监测,并对采集到的蜱虫开展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检测.对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监测宜兴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调查人和动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血清感染状况,为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将有丘陵山区的5个乡镇设立为监测地区,监测地区的医院及市级综合性医院为哨点医院,采集病人的血清作核酸PCR检测及序列测定分析,采集健康人群与动物血清运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SFTSV总抗体,并进行不同地区SFTSV总抗体阳性率比较。结果两年共监测报告确诊病例5例,调查健康人群866人,SFTSV总抗体阳性2人,阳性率0.23%。采集5种动物血清215份,SFTSV总抗体阳性6份,总阳性率2.79%。结论宜兴市丘陵山区存在SFTSV的流行,应加强对该病的识别、救治及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2016年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南京地区SFTS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疑似SFTS的血清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绘制SFTS病例南京区县分布图。结果:收检疑似SFTS 207例,核酸阳性92例,阳性率为44.44%(92/207)。5~7月份为发病高峰(63.04%),患者以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90.21%),男性与女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京市与安徽省相交界的丘陵地区(溧水、江宁、浦口)为疾病高发区。结论:南京是SFTSV进行流行地区,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需加强对疫区高危人群的宣教,对SFTSV进行持续监测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铜陵地区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收集我院近3年收治的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24例疑似SFTS病例中,确诊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2例;所有疑似病例均有发热,部分病例有畏寒、浅表淋巴结肿大、恶心呕吐、腹泻及肌肉酸痛、黑便、神志淡漠、腹痛、头痛、嗜睡及皮肤瘀点瘀斑、低血压/休克及昏迷等;87.5%的病例有血小板计数减少,75%的病例有白细胞计数减少;24例患者均有肝脏血清生化学指标异常,其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较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升高明显。结论:SFTS病例早期无显著特征性临床表现,易误诊,临床医生需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9.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由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感染所致,该新病毒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2009年在中国首次被发现,近年来已在大半个中国地区流行传播,致数千人患病甚至死亡,平均病死率约10%,陆续地在韩国、日本和美国也有类似疫情报道。该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厌食、肌肉痛、寒战、淋巴结肿大、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SFTSV的基因组由大(L)、 中(M)、 小(S) 3 个单股负链 RNA片段组成。为更详细地了解SFTSV,本文针对其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早期检测方法和临床诊断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对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并进一步明确预后不良独立性风险因素,以期为SFTS预防及诊疗提供关键指导。方法 以2021年3月~2022年11月经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感染科收治的869例SFTS病例作回顾性分析,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案分析SFTS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且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754例)、预后不良组(n=115例),收集两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包括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明确预后不良独立性风险因素。结果 869例SFTS病例中2021年收治412例(47.41%)、2022年收治457例(52.59%);男376例,女493例,男女比例1:1.31;发病年龄中位数61岁,60~69年龄段发病率最高,达35.44%(308/869);发病时间分布于4~11月,以5~8月为发病高峰期,尤以5月发病率最高,达24.28%(211/869);信阳市下辖8县2区中以商城县、光山县发病率居1、2位,占比依次为28.65%(249/869)、22.90%(199/869),固始县最低,占比为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RNA PCR扩增引物进行优化,提高患者血清中SFTSV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自行设计(L1、M1、S1)并参考文献报道(L2、M2、S2)选用引物12对,分成6组,巢式PCR方法分别扩增2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确诊病例和20例正常人血清中SFTSV RNA的L、M和S片段,基因克隆后进行DNA测序,计算不同引物扩增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并进行比较,研究病毒检出率与血清采集时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引物RT-PCR扩增SFTS患者血清中SFTSV RNA的L、M和S片段的灵敏度不同。从生物学意义上看,S片段灵敏度最高,其次是L片段,未扩出M片段。血清中病毒RNA检出率,7 d内为64.3%,7~14 d为37.5%,应用确切概率法分析,P>0.05(=0.37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人血清中未扩增出SFTSV RNA任何片断,所有引物检测的特异度均100%。结论 PCR检测SFTS患者血清中SFTSV RNA时,可优先选择S1引物。  相似文献   

12.
新型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临床特征。方法2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应用RT-PCR法和序列分析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特异性核酸片段,并且对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检测均阳性,8例患者特异性血清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均有发热症状,外周血细胞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均有丙氨酸转氨酶、谷氨酸转氨酶或乳酸脱氢酶的升高,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早期诊断并经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可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25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疗经过及转归等资料.结果 253例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多在5~10月发病,部分有蜱叮咬史,高度可疑可有人传人形式传播;主要症状是发热、纳差、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感染中毒症状,主要体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实验室检查主要是WBC、PLT降低,蛋白尿、血尿,ALT、AST、CK、LDH升高.抗生素的选择以多西环素为基础,加强对症、支持治疗.215例治愈,死亡36例,2例未能取得联系;年龄偏大、既往有基础疾病、发病后未及时诊治和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病情多较重,病死率较高.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新发现的感染病,易被误诊,二者在临床上难以鉴别,提高该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隔离和防护措施,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确诊的17例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资料,归纳其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及可能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 17例SFTS患者的发病主要集中在5~9月份,高峰在6~8月份;危重型9例,普通型8例。死亡6例(均为危重型),病死率为35.29%。SFT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及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死亡患者主要为高龄合并有基础病、高热、血小板下降明显者,病程早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 SFT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对于高龄、血小板迅速下降、存在基础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重型患者提示病情危重,预后差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his article aims to present a rare case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complicated by with bacteraemia caused by Campylobacter jejuni, and to discuss the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methods,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points of Campylobacter jejuni and the patient's outcome, with a view to raising clinical awareness of blood culture and providing experi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a case with SFTS complicated by bacteremia caused by Campylobacter jejuni admitted to Weihai Municipal Hospital were collected and the diagnostic process of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as well as the treatment pla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Results The patient was a female who had been bitten by a tick bite half a month ago and presented to the hospital on 30th August with a fever, vague pain in the peribulbar abdomen and diarrhea for 5 days. Laboratory tests showed leukopenia and thrombocytopenia, and nucleic acid detection for SFTS was positive, resulting in a diagnosis of SFTS. After a week of antiviral treatment with ribavirin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the patient suddenly experienced high fever at night, with a temperature reaching 39.5 °C. Blood cultures were immediately taken from both sides of the double bottle. Bilateral anaerobic bottles were tested for positive after 53.06 hours, and Gram-negative Campylobacter was cultured anaerobically in a transfer blood plate and further identified as Campylobacter jejuni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 Vancomycin was stopped clinically on the basis of bacterial pathogenesis and meropenem was used for anti-infection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During the treatment, blood culture and nucleic acid detection for SFTS turned negative, and the patient's symptoms improved. After normal results were achieved in the follow-up testing,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Conclusions This case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Campylobacter jejuni not only causes intestinal infections, but can also lead to extra-intestinal infections in immunocompromised individuals.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personnel should increase their recognition of Campylobacter jejuni, prioritize blood culture methods, and utilize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2023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六安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报告的现住址为六安市的发热伴血小板综合病例的三间分布、聚集性疫情、死亡病例、暴露史和就诊情况特征.结果 5年间累计报告病例186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4.8%,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发病主要集中在50~70岁年龄组,5-9月为高发季节.< 50岁人群报告发病率(0.80/10万)低于≥50岁人群(10.18/10万),两组人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金寨县和霍山县是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3.3/10万和2.2/10万.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敏感性低,病例多次就诊现象普遍.死亡病例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中位数为67岁(范围48~77岁).57例个案中,明确有蜱虫叮咬的占12.3%(7/57),首次在村卫生室就诊的占40.4%(23/57).结论 六安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逐年增加,可能自然疫源地已形成,50岁以上农民为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威海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方法 对威海市2011~2015年SFTS发病情况和气象因素进行统计描述,将有SFTS病例的月定义为病例月,无SFTS病例的月定义为非病例月;对比分析病例月和非病例月的气象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建立决策树对气象因素变量进行二元分离后纳入负二项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诊断,拟合最优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SFTS的影响。 结果 威海市SFTS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趋势,每年5~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月与非病例月的气象因素除月平均日照时数外,气温、风速等其他气象因素均有差异;月平均气温高于14 ℃时,SFTS的发病率升高(RR=3.41, 95%CI: 1.12~10.89);月平均风速高于5.8 m/s时,SFTS的发病率降低(RR=0.62, 95%CI: 0.39~0.96)。 结论 月平均气温高于14 ℃可能是SFTS的危险因素,月平均风速高于5.8 m/s可能是疾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