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气道功能对气道高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疑似存在气道高反应且通气功能和支气管舒张试验均正常的慢性咳嗽患者194例,分析小气道功能指标与气道反应性和敏感性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本组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72.68%,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25%,50%,75%肺活量位的用力呼气流速(FEF 25%、FEF 50%、FEF 75%)和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75/25)显著下降(P<0.01),而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无统计学差异.小气道功能异常发生率为39.18%,异常组激发试验阳性率为92.11%,正常组为60.17%,两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气道功能正常组和异常组比较,基础呼吸阻力(Rrs)、基础呼吸传导率(Grs)、反应阈值(Dmin)和PD3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导率下降斜率(SGr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气道功能指标与气道反应性和敏感性指标相关(r值最高为0.47).FEF 25%、FEF 50%、FEF 75%、MMEF 75/25与PD35、Dmin多元同归分析的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472 1和0.459 1(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气道功能异常对激发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P=0.000 3,OR值为6.19).结论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小气道功能有统计学差异,小气道功能下降对气道高反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患者小气道功能指标对支气管激发试验(BPT)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160例慢性咳嗽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分别比较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小气道功能,并评价其与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与阴性组比较,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组患者25%、50%、75%肺活量位的用力呼气流速(FEF 25%、FEF 50%、FEF 75%)和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 75/25)明显降低(P<0.05)。慢性咳嗽患者FEF 50%和MMEF 75/25与激发试验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的下降率呈负相关(P<0.05)。FEF 75%、FEF 50%、FEF 25%、MMEF 75/25对支气管激发试验的阳性结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FEF 50、MMEF 75/25可用来预测支气管激发试验后FEV1的下降率;基础小气道功能对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结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谢华健 《海南医学》2011,22(17):30-3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激发试验前后及舒张试验前后小气道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31例已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激发试验阳性患者予以沙丁胺醇气雾剂吸人,15min后再测定患者肺功能。选择同时期条件匹配的28例气道高反应性升高但不能诊断为哮喘的非哮喘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激发试验前后及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小气道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①激发前和激发后,哮喘组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用力呼气25%肺活量的瞬间流量(FEF25%)、用力呼气50%肺活量的瞬间流量(FEF50%)和用力呼气75%肺活量的瞬间流量(FEF75%)均显著低于非哮喘组(P〈0.01)。舒张后FEF25%和FEF50%在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MEF和FEF75%在两组间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②哮喘组激发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MMEF、FEF25%、FEF50%和FEF75%的下降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P〈0.01),舒张前后MMEF、FEF25%、FEF50%和FEF75%的上升率也显著高于非哮喘组(P〈0.001),而FEVt%的上升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哮喘组激发前后及舒张前后MMEF和FEF75%的变异率要显著高于FEV1%(P〈0.01)。非哮喘组激发前后MMEF和FEF75%的变异率也要显著高于FEV1%(P〈0.05),但舒张前后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要低于其他原因所致的气道高反应性患者,小气道阻塞的可逆性要高于其他原因所致的气道高反应性患者。支气管哮喘患者大、小气道均存在可逆性阻塞,小气道阻塞的可逆程度要高于大气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的小气道功能特征。方法对226例慢性咳嗽(〉8周)患者进行磷酸组织胺支气管激发试验,分别比较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小气道功能。结果 (1)基础最大中期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pred)、用力呼气75%、50%、25%肺活量的瞬时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FEF75%pred、FEF50%pred、FEF25%pred)在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组均低于阴性组,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2)小气道功能障碍组激发试验阳性率高于小气道功能正常组(48%vs 2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基础MMEF%pred、FEF75%pred、FEF50%pred、FEF25%pred作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6.1%、65.9%、63.8%、59.5%,均小于70%(均P〈0.05)。结论基础小气道功能障碍与激发试验阳性率密切相关,且对激发试验阳性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预测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气道功能异常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组100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按随访结果分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组与非CVA组,比较2组患者激发前基础状态下及激发结束时的肺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小气道功能的变化率,分析各参数变化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2组激发后与激发前基础状态相比FVC、FVC%、FEV1、FEV1%、FEV1/FVC%、FEF25、FEF25%、FEF50、FEF50%、FEF75、FEF75%、MMEF、MMEF%均有明显下降(P<0.05),激发前及激发后CVA组的各项参数较非CVA组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A组FEF25%、FEF50%、FEF75%、MMEF%较非CVA组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A组小气道异常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CVA组FEF25、FEF50、FEF75、MMEF变化率高于非CVA组(P<0.05).曲线下面积结果提示:FEV1变化率>FEF25变化率>FEF50变化率>FEV1变化量>MMEF变化率>FEF75变化率.结论 在激发前基础状态下及激发后,CVA患者大小气道功能均低于非CVA患者,FEF50变化率对CVA诊断的敏感度最高,重视小气道功能异常能协助临床早期发现CVA.  相似文献   

6.
气道高反应性与小气道阻塞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汀  王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12):720-721
为了研究气道高反应性与小气道阻塞的关系,寻找早期发现哮喘病人的客观指标,本文对1998~2000年于首教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肺功能室行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人均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且基础肺功能指标正常(FEV 1.0实测值/预计值>80%)的病人。结果显示,基础肺功能指标正常的病人,其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指标(FEF25%~75%)已有异常改变,FEF25%~75%实测值/预计值为0.65±0.23。当FEF25%~75%实测值/预计值<0.5时,其与乙酰甲胆碱累积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可见,重度小气道狭窄是气道高反应性的一个主要因素,FEF25%~75%是监测早期肺功能异常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对2007年肺功能室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病人进行回顾分析,多数哮喘患者气道反应增高,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且基础肺功能指标正常(FEV,实测值/预计值〉80%)的患者,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指标(FEF25%~75%)已有改变。由此可见,对于有可疑哮喘病史,气道反应性测定可做为排除或确定诊断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气道指标与非典型哮喘的关系,建立小气道指标预测非典型哮喘的回归方程。方法:对本院呼吸科门诊的612例合并有小气道病变的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测,比较小气道病变与气道高反应性诊断哮喘的阳性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小气道指标预测非典型哮喘的回归方程。结果:612例小气道病变患者中共有543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阳性率为88.73%,其中有531例确诊为哮喘,用气道高反应性诊断哮喘的阳性率为97.79%,用小气道病变预测非典型哮喘的阳性率为86.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气道指标MMEF对哮喘的预测价值最高(P〈0.01)。小气道指标预测非典型哮喘的回归方程为:P=Exp(7.486—0.091×MMEF-0.046×FEF50%-0.018×FEF75%)/[1+Exp(7.486—0.091×MMEF-0.046×FEF50%-0.018×FEF75%)]Exp(B)=0.913。结论:小气道指标检测简便易行,适用于我国不能开展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广泛基层医院,以减少非典型哮喘的漏诊与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患者小气道通气功能指标,为探讨该病的发病提供依据.方法:住院治疗达到稳定期的单纯COPD患者70例(单纯COPD组),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COPD患者39例(扩张试验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体重指数(BMI)及使用沙丁胺醇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1秒率(FEV/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FEF 50%)、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FEF 25%)肺功能指标.结果:扩张试验阳性组年龄<单纯COPD组(P<0.05),吸入沙丁胺醇前扩张实验阳性COPD组MMEF、FEF50%、FEF 25%较单纯COPD组低(P<0.05);吸入沙丁胺醇后这些指标和单纯COP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的COPD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小,小气道功能较单纯COPD低.  相似文献   

10.
沈立新  赵福良  夏振炜 《西部医学》2017,29(9):1225-1228
【摘要】目的 监测哮喘缓解期患儿小气道功能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哮喘缓解期患儿为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一时期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肺功能检查。观察组患儿检查后接受6个月的观察并根据发作情况进行分级,比较不同患儿的大气道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FEV1/FVC)和小气道功能指标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75/25)、不同呼吸量的瞬间流速(FEF)25、50及75。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FVC、PEF、FEV1及FEV1/FVC无明显变化(P>0.05),MMEF75/25、FEF25、FEF50及FEF75显著降低(P<0.05);两组儿童的FVC、PEF、FEV1及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MMEF75/25、FEF25、FEF50及FEF7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哮喘缓解期患儿仍存在小气道功能受损,小气道功能监测对患儿发作风险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气道阻塞与非吸烟女性早期肺腺癌的关系以及环境暴露与小气道阻塞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非吸烟女性肺腺癌患者85人和对照组85人;用肺功能指标评价小气道情况. 结果 肺癌组FEF50%、FEF75%、MMEF75/25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被动吸烟的肺癌患者小气道阻塞调整危险度上升到3.55(95%CI为1.33~9.02),厨房油烟暴露使小气道阻塞的调整危险度由1.90(95%CI为0.84~4.03)上升到3.61(95%CI为1.78~9.13). 结论 小气道阻塞与非吸烟女性早期肺腺癌相关;被动吸烟和厨房油烟暴露可能是小气道阻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夜间发作性喘息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中期流速(FEF50)的反应状况。方法84例夜间发作性喘息患者进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观察FEV1、FEF50的变化。结果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33%,阳性组患者激发前FEV1(2.88±0.62),激发后FEV1(2.18±0.47),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9例患者呼气中期流速(FEF50)在激发后下降〉20%。激发试验后FEF50下降与FEV1下降呈明显正相关性。结论夜间发作性喘息患者的病因常为支气管哮喘,而患者肺功能在白天可以恢复正常.观察患者激发前后FEV1 变化,有利于对哮喘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典型哮喘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小气道功能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典型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的小气道功能指标及临床特征差异,为延缓咳嗽变异性哮喘向典型哮喘进展提供依据.方法 43例初诊哮喘患者分为典型哮喘激发试验阳性组(TA BPT(+),n=15)、典型哮喘舒张试验阳性组(TABDT(+),n=12)和咳嗽变异性哮喘组(CVA,n=16);以同时段2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受试者进行资料采集、哮喘控制测试、哮喘测试控制量表、呼出气一氧化氮、脉冲震荡气道阻力检查、肺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结果 TA BDT(+)起病至明确诊断间隔时间最长、TA BPT(+)次之、CVA最短(P=0.022).TA BDT(+)肺通气功能指标明显低于TA BPT(+)、CVA、对照组(均P<0.05);TA BDT(+)、TA BPT(+)、CVA患者最大呼气中期流速、75%、50%、2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速均较对照组低(P<0.01).TA BDT(+)患者响应频率、呼吸总阻抗、总气道阻力、中心气道阻力、外周气道阻力、外周弹性阻力较对照组高(P<0.05),而TA BPT(+)、CVA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TA BPT(+)、CVA、对照组激发试验前后气道阻力指标升高,气道阻力指标改变量TA BPT(+)最大,CVA次之.CVA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呼吸总阻抗、总气道阻力、中心气道阻力呈强正相关性(r=0.523,0.542,0.524,P=0.038,0.030,0.037),气道反应性与中心气道阻力呈强正相关性(p=-0.512,P=0.043).结论 CVA是TA的早期阶段,推测CVA、TA BPT(+)、TA BDT(+)是哮喘的不同阶段.当CVA未控制可发展为TA BPT(+);继续进展可出现气道功能改变及肺功能损害,可能发展为TA BDT(+).  相似文献   

14.
王海燕  涂林修  刘瑜 《浙江医学》2015,37(12):1070-1072
目的 通过对比支气管哮喘患儿规范化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为本地区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肺功能测定系统对33 例哮喘儿童在急性发作期、缓解期3、6 个月及1 年分别进行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比较各期实测值,以及异常比例的差异。结果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用力肺活量(FVC)、1 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及75%、50%、25%肺活量时用力呼气流速(FEF25~75)等实测值与预计值比较均下降,规范化治疗后3个月开始相关指标逐渐恢复,6个月后反映大气道功能相关指标(FVC、FEV1等)基本恢复。1年时反映小气道功能相关指标FEF25~75 恢复。结论 通过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肺功能的监测,可以动态观察患儿气道功能恢复情况,为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