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一共100例作为本文研究内容中的选取对象,收取时间(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老年上肢手术患者)、对照组一组(50例老年上肢手术患者),分别实施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以及传统方式。结果观察组老年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镇痛持续时间(360.15±18.12)min、麻醉起效时间(3.01±0.61)min、麻醉完成时间(2.01±0.11)min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研究对象,患者的治疗时间在2015年12月到2017年06月,以对照实验要求为依据,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设置50例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等末梢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麻醉效果,同时可显著缩短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35-137+14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择期行锁骨手术患者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18~70岁,ASAⅠ~Ⅱ级,分为传统肌间沟臂丛+颈浅丛两点神经阻滞法(C组)与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颈浅丛阻滞法(U组),每组40例,以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分别行肌间沟臂丛神经(10 mL)及颈浅丛阻滞(10 mL)。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U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C组(P0.05);U组术中VAS评分低于C组,且U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C组(7.5%vs 22.5%,P0.05)。结论 与传统的两点法神经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操作时间短、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肌间沟入路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86例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取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支配术区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麻醉效果、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前者的神经阻滞更完全,且并发症发生少,值得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8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参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成三组,每组60例,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为Ⅰ组、单纯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为Ⅱ组、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组为Ⅲ组,监测三组患者入室时(T0)、手术切皮时(T1)、术中30 min(T2)和术毕(T3)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观察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Ⅲ组患者术中MAP、HR均值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阻滞成功率为93.33%,明显高于Ⅰ组(83.33%)和Ⅱ组(80.00%)(P〈0.05)。结论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是对单纯肌间沟或单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弥补,其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患者在超声可视条件下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于臂丛麻醉下行上肢的手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2、3、4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视条件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能够降低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刘鸽  金茹 《当代医学》2022,28(12):119-12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对前臂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行前臂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臂丛神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拟进行上肢外科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罗哌卡因浓度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为中等浓度罗哌卡因(0.5%)、观察组60例为低浓度罗哌卡因(0.4%),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23.5±1.6)min、镇痛维持时间(8.5±0.4)h与对照组接近,但术后不良反应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达到96.67%,对照组麻醉优良率达到95.0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效果与中等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效果相当,但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手术后不良反应率低。  相似文献   

9.
亢忠杰 《新疆医学》2013,43(3):70-7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老年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Ⅰ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Ⅱ组短(P〈0.01),注药后Ⅰ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较Ⅱ组快(P〈0.01),神经阻滞完善率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起效快,麻醉效果好,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单一臂丛神经阻滞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探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单纯肌间沟法或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法。术中监测心电图、心率、氧饱和度、血压和呼吸。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和达峰值时间,观察不良反应,判断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间麻醉起效时间、达峰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阻滞效果评定显著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阻滞利用了两种阻滞技术和优点,弥补了单一臂丛神经阻滞各自缺点,是一种用于病情较为复杂上肢手术有效、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入路与腋窝入路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寻找一种更理想的阻滞入路。方法: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小儿患者50例,ASA I~II,男女不限,年龄5~14岁,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A组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超声引导下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阻滞优良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还是腋窝入路,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N)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显影率、识别率、靶神经阻滞完成率,以及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UN组和N组.2组均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30 mL.评价2组在操作中对臂丛三干神经的显影、识别及阻滞完成率,测试各支神经的感觉阻滞,术中疼痛评分.结果 UN组对肌间沟三干神经的显影率、识别率、阻滞完成率均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和术中疼痛评分也优于N组.N组并发症率高于U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在超声监控下准确的识别神经,对显影不清的神经有辅助识别作用.阻滞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肌间沟臂丛加腕部神经阻滞后手部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60例手外科需麻醉的单侧手指毁损伤手术患者,分J和JW组共两组,J组80例全部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JW组80例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腕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手部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结果:JW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快于J组,麻醉效果优于J组(P〈0.05)。结论:腕部神经阻滞配合肌间沟臂丛的麻醉效果在手外科手术中有确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科手术的应用。方法:60例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年龄20~40岁,ASAI~II级,手术部位包括前臂、肘部、手掌、手指,随机均分为A、B 2组,每组30例,均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A组采用超声定位法,B组采用针刺异感定位法,阻滞完成后观察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评级,感觉阻滞评分,阻滞所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麻醉效果评级明显优于B组;A组患者感觉阻滞评分明显低于B组;A组完成神经阻滞所用时间较B组少;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B组,其中以手部感觉、运动异常及血管损伤为主;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骨科手术中能有效提高阻滞效果,减少阻滞所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谢红春  杨丽佳  黄超  杨剑 《四川医学》2012,33(5):834-835
目的观察24例醉酒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48例醉酒后肩部受伤的急诊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A组)和神经刺激仪组(B组),记录麻醉效果。结果 B组达(优+良)的患者数95.8%(23/24),明显高于A组62.5%(15/24)(P<0.05)。A组有7例麻醉效果差。结论醉酒后肩部手术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是安全、方便、可靠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麻醉安全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 518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2组,Ⅰ组为单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肌间沟阻滞法,肘以下手术采用腋路阻滞法,1次完全注入局麻药40 mL; Ⅱ组为两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采用肌间沟加颈丛神经阻滞(C4),以肌间沟臂丛阻滞为主,肌间沟注射局麻药25mL,颈丛神经阻滞15 mL,肘以下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阻滞,以腋路臂丛阻滞为主,腋路注射局麻药混合液25 mL,肌间沟注射15mL,观察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成功率86.48%,明显低于Ⅱ组(96.91%),有3例改全麻插管完成手术;Ⅰ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Ⅱ组;Ⅱ组术中血压、心率变化较Ⅰ组平稳(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或肌间沟加颈丛两点阻滞法,能保证麻醉效果,成功率高,并且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汪东学  金侃 《安徽医学》2015,36(5):589-591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用于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桡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S组(50例)和P组(5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仪和传统异感法定位下予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S组操作,臂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满意度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应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中更安全有效的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手段。方法:将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组(S组),传统方法对照组(C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结果:3组的阻滞成功率分别为U组96%,S组94%,C组80%。完全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3组相比,超声引导组和神经刺激仪组优于传统臂丛阻滞组。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穿刺针的穿刺及观测局麻药的扩散可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黄平 《医学文选》2003,22(5):633-634
目的 探讨病人的心理因素对臂从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746例臂丛神经阻滞进行回顾性对比,分别对肌间沟进路、锁骨上进路、腋进路进行力月西干预前后的疼痛对比。结果 三种进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在力月西干预前后的疼痛相关性非常明显,或干预前后的疼痛无明显差别。结论 病人的心理精神因素在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对阻滞效果的影响非常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