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日益收到重视,放大内镜在临床中也逐渐受到青睐,并越来越多运用于临床.目前新型的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腺管开口和微细血管等细微结构的变化,发现和诊断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一些早期病变,特别是早期恶性肿瘤及其癌前病变.近年来在放大内镜检查中更配于染色对比及窄带成像等技术,使放大内镜的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就放大内镜对早期消化系肿瘤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刘君 《胃肠病学》2010,15(10):626-628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以显微内镜分子成像技术诊断癌前病变和肿瘤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对结直肠癌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异性分子靶向探针结合显微内镜技术,可有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在其指导下的分子靶向治疗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一种新手段.本文就显微内镜分子成像技术在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胃黏膜癌前病变是包括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在内的一组病变。目前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活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其早期诊断和内镜下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起决定性作用。"光学活检"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内镜技术,以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为代表,可以在内镜检查的同时实时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腺体及血管等显微结构,获取类似病理组织学的显微内镜图像,为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染色放大内镜下胃癌前病变黏膜小凹及微血管的变化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探讨放大内镜用于诊断癌前病变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Olympus GIF-Q240Z放大内镜对256例胃癌前病变黏膜进行观察,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改变并记录.在观察及记录区内取材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胃镜检查是早期胃癌的有效筛查手段,目前主要依赖于价格高昂的进口内镜设备。目的:评估国产高清放大胃镜诊断胃平坦型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仁济医院行常规白光内镜检查并发现局灶性平坦型胃黏膜病变的患者99例,采用国产澳华AQ-200内镜系统进行放大胃镜检查,根据VS分型判断病变性质。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该设备对胃平坦型病变的诊断效能及其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国产高清放大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 9%、98. 8%和98. 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 9%和98. 8%,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κ=0. 917)。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组内镜下边界线、微血管形态不规则或消失、微腺管结构不规则或消失的比例显著高于非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组(P 0. 05)。结论:国产高清放大胃镜可满足临床内镜诊治要求,使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早期胃癌筛查和诊治工作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GIM)是肠型胃癌的癌前病变,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随访能够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近年来,分子影像学的理念逐渐融入到内镜的发展历程,出现了自体荧光内镜、拉曼光谱技术、双光子显微内镜以及共聚焦显微内镜等新式内镜,提高了GIM的检出率.现就内镜分子影像学诊断GIM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存在反复出现上消化道症状持续3年以上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BI内镜组与白光内镜组(各80例),其中白光内镜组患者给予普通白光内镜检查,NBI内镜组患者给予NBI结合内镜检查,根据相关内镜图像评分标准,对比两组患者内镜图像清晰度,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评估比较两组早期胃癌及胃癌病变检出准确率。结果 NBI内镜组发现病灶100处,其中13处癌性病变,87处为非癌性病变;白光内镜组发现病灶98处,其中10处为癌性病变,88处为非癌性病变。NBI内镜组在病变轮廓、微血管形态及胃小凹形态方面的内镜图像清晰度明显优于白光内镜组(P 0.05)。NBI内镜组诊断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病灶符合率(97.00%)、敏感性(97.80%)均明显高于白光内镜组的52.04%、55.17%(P均0.05),而两组诊断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特异性分别为88.89%、4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BI结合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26),白光内镜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差(kappa=0.026)。结论针对消化内科中存在反复上消化道症状持续3年以上患者给予NBI结合内镜检查,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准确辨别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同时,提高活检病理检查准确率,对于尽早诊断并及时治疗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如果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能及早诊断并行内镜下治疗(EMR/ESD),术后可达到根治效果,5年生存率高于95%[1]。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观察了普通内镜、NBI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NBI放大内镜联合靛胭脂染色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意义,以期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内镜已广泛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各种急慢性炎症、良恶性肿瘤、息肉、先天畸形等.内镜检查是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工具.然而内镜检查离不开病理诊断以明确病变性质,尤其是在癌前病变监测随访及肿瘤定标指导手术.如何准确地辨认目标进行复查、手术是目前的难题.目前有用注射针作为体腔黏膜定标,再用常规活检钳作黏膜活检,以解决这一问题,不但难度大,准确性也有质疑,因此需有一种同时定标活检仪器的帮助.本研究介绍一种可同时定标和活检的定标活检仪。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体荧光内镜应用于临床已十余年,但对其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的价值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自体荧光内镜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或高度怀疑消化道恶性肿瘤以及随访癌前病变患者的170例离体手术标本和30例在体受试者进行自体荧光内镜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自体荧光内镜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的总体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4.0%、94.6%、93.5%、92.6%和95.3%。自体荧光内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κ=0.880)。离体试验中,癌前病变和早期癌与进展期癌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88.2%对95.8%,P=0.238),分化型癌与未分化型癌的检出率差异显著(97.9%对86.8%,P=0.009);在体试验中,分化型癌与未分化型癌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94.1%对80.0%,P=0.373)。结论:自体荧光内镜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望成为诊断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色素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分析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癌前病变之一,若能及早通过内镜下识别和治疗使其病变逆转.不失为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径。探讨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对识别胃黏膜癌前病变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献报道,放大内镜对诊断IM准确性达89.69%,但基层医院的内镜医师由于受放大内镜设备的限制。如何利用普通内镜提高对IM诊断率,是值得探讨的。我们采用普通染色内镜进行观察,以探讨其对IM病变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荧光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荧光内镜是内镜诊断上一新的领域,既往对荧光内镜诊断结肠病变的研究报道较多。近年研究表明,荧光内镜对食管、胃及胆管良恶性疾病(特别是对癌前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荧光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技术I-SCAN在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人民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门诊接受胃镜检查的1200例就诊者,随机分为白光内镜组和I-SCAN内镜组,每组各600例.两组分别应用白光内镜和I-SCAN内镜检查,比较两...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肿瘤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因此,早期诊断和高危人群的密切监测无疑是降低肿瘤的病死率和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普通电子内镜检查是目前消化道肿瘤的首要检查方法,其诊断主要基于黏膜和黏膜下的总体形态特征而作出,主要靠肉眼在白光照射下观察,可发现明显改变的病灶(如隆起的肿块、凹陷的溃疡等),而对于微小的、扁平的病变则不易诊断,也无法精确显示早期肿瘤或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而需进行大量的随机组织活检.利用组织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的差异性,来判别组织性质是近年研究十分活跃并极有前途的一种光学诊断技术.自体荧光内镜成像技术是消化道肿瘤内镜诊断领域的最新进展,该技术用于监测消化道早期肿瘤和癌前病变具有快速、简便、可实时发现病灶和帮助引导活检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内镜研究的热点课题[1-2].我们现就荧光内镜原理、光谱学、内镜荧光成像和临床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57例食管可疑病变患者分别接受FICE染色内镜、FICE染色放大内镜、2% Lugol液染色内镜、2% Lugol液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并将内镜检查结果与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CIE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2.6%(25/27),Lugol液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88.9% (24/2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6.3%(26/27),Lugol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2.6% (25/27),两者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556).FICE染色放大内镜可清晰观察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IPCL分型主要为Ⅳ和Ⅴ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食管炎主要为Ⅱ和Ⅲ型,正常食管主要为Ⅰ型;而2% Lugol液染色放大内镜尚不能清晰观察IPCL分型.FICE染色内镜模式下无不良反应发生;2% Lugol液染色内镜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 (33/257).结论 FICE染色放大内镜能准确判断早期食管癌病理分型,提高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是Lugol液染色内镜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6.
荧光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荧光内镜是内镜诊断上一新的领域,既往对荧光内镜诊断结肠病变的研究报道较多。近年研究表明,荧光内镜对食管、胃及胆管良恶性疾病(特别是对癌前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本综述荧光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居世界第1位,且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因此,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关键。近年来,内镜下微创治疗已成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主流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发展较为突出的就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本文就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放大内镜在消化道疾病尤其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并能指导活检,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创伤,有着普通内镜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本文对近年来放大内镜在胃部疾患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同时结合临床操作体会,总结放大内镜的操作要领.  相似文献   

19.
窄带成像(NBI)内镜利用窄带滤光成像技术,突出显示消化道黏膜表面细微腺体结构及微血管形态,提高黏膜表面对比度,有利于黏膜细节的可视化,凸显白光内镜下无法显示的病灶及组织特征,极大地提高了消化道病变内镜下诊断的准确率,在诊断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判断肿瘤浸润范围和预测临床分期,判断息肉和溃疡性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imaging WLI)、光学内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与染色内镜(Lugol’s碘液染色)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门诊疑似食管黏膜病变患者81例,顺次在普通白光内镜、NBI和Lugol’s碘染观察后,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范围、黏膜形态等,并进行NBI及Lugol’s碘染分级,对所有阳性病灶进行病理组织学取材。将所有数据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光学内镜和染色内镜均能更加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及大小,提高活检准确性及病变检出率,且对于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相似,均能优于单纯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结论]本文探讨光学内镜与染色内镜对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