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颈动脉粥样硬化、年龄分布。方法选择全国七省市1 31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观察老年高血压病症候特点、分级分布、证型分布规律,比较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分布、颈动脉硬化分布、年龄分布。结果中医辨证共4个主要证型,共736例(56.15%),分别为痰湿壅盛(210例,16.02%)、阴虚阳亢(177例,13.50%)、肝肾阴虚(79例,6.03%)和气阴两虚型(252例,19.22%),另有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两个亚型。211例患者完成24 h动态血压检测, 152例(72.38%)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型多见;660例主要证型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测,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82例(27.58%)和322例(48.79%);60~79岁的患者以阴虚阳亢型为主,而80岁以上患者以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型为主。结论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不同中医证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年龄分布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病证型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特点及其与年龄、病程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 10 64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按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证型归类 ,并统计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 :老年高血压证型构成为阴虚阳亢 2 9.51%、阴阳两虚 2 1.0 5%、肝火亢盛 19.17%、痰湿壅盛 17.67% ,不能纳入以上分型者 12 .59%。不能纳入以上分型患者症状特点 ,为舌有紫斑或淤点 ,脉弦涩或细涩或结代 ,面色或唇色稍暗等血淤症状。随着年龄及病程增长肝火亢盛证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而阴阳两虚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P<0 .0 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宜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淤血内阻 5型 ,辨证分型与高血压病患者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EH)~-国医学属“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实验指标相结合的研究为中医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不仅有利于揭示证候本质,指导临床治疗,而且可以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EH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特点及其与年龄、高血压病分级、病程等因素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住院的11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制定调查表,统计分析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其次为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从病程与证型的关系来看,随着病程的延长,肝火亢盛、痰湿壅盛型呈下降趋势,瘀血阻络、阴阳两虚型呈上升趋势.结论:高血压病部分中医证候因素的分布受年龄、高血压病分级、病程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特点及其与年龄、病程的关系。方法:对50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证型归类,并统计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老年高血压证型构成为肝肾阴虚证16.93%,气血两虚证10.56%,阴阳两虚证12.95%,肝火上炎证25.10%,痰浊上蒙证23.31%,瘀血阻窍证11.16%。随着年龄及病程增长肝火上炎证、痰浊上蒙证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证型可分为肝肾阴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瘀血阻窍证5型,辨证分型与高血压病患者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将301例高血压患者辨证分为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浊壅盛、阴阳两虚4型,比较4型患者的血压、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以及家族史、食盐过量、性格急躁等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摹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痰浊中阻型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肝火亢盛型以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升高。阴虚阳亢型女性多于男性,肝火亢盛型男性多于女性(P〈0.005)。发病年龄均以中老年人为主,阴阳两虚主要见于老年人(P〈0.01);超重、肥胖发病率、体质量指数均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家族史阳性、食盐过量、性格急躁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压、性别、年龄有相关性,与体质量指数及家族史阳性、食盐过量、性格急躁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引起心、脑、肾、眼底、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及周围血管疾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更年期高血压病是特殊人群的高血压病,是因妇女在绝经年龄雌性激素逐渐衰退,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血压升高且变异性大是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的主要特点,常伴有潮热、汗多、烦躁、易怒、头晕、耳鸣等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正常工作、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21。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压变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变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寻找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压昼夜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高血压病人24小时动态血压的变化规律。结果:24小时血压变化呈双峰双谷线。夜间血压均值较白天均值下降〉10%者为杓型组,中医辨证多为肝火亢盛,阳虚阳亢型;夜间血压均值下降〈=白天的10%为非杓型组。中医辨证多为痰浊壅盛型;血压变化曲线为“长柄勺”形态,甚至呈昼低夜高的规律性,中医辨证多为阴阳两虚型。结论:离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变化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赵鸣一;陈晓喆;符德玉 《辽宁中医杂志》2024,(2):24-28
目的 探索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各中医证素分布情况及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归分析、卡方检验,对上海地区4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信息采集并分析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各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证素频率方面:气虚证(50.83%)>阳亢证(43.75%)>痰浊证(40.42%)>血瘀证(38.13%)>血虚证(36.25%)>阴虚证(22.71%)>气滞证(10.00%)>阳虚证(6.04%);证型分布方面:虚实夹杂证(62.29%)>实证(19.17%)>虚证(18.54%);应证组合方面:双证素(35.42%)>三证素(26.67%)>单证素(20.63%)>四证素(10.42%)。(2)回归分析提示:对于不同中医证素而言,痰证患者容易合并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身体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升高及糖尿病病史;血瘀证患者多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史,且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升高密切相关;阳亢证与TC、TG升高;室间隔增厚密切相关;气滞证患者与吸烟饮酒史、BMI升高相关;阳虚证患者多高血压病程较长且合并TG升高及房颤病史;血虚证患者常伴随高龄、久病等;气虚患者与高龄、久病、射血分数降低、房颤密切相关;阴虚患者与糖尿病、高龄、吸烟史、饮酒史、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密切相关;(3)对虚证组、实证组及虚实夹杂证组患者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久病、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及有糖尿病病史患者易表现为虚证,TG水平、TC水平、室间隔厚度升高患者易表现为实证;而BMI升高、房颤家族史、TG水平、饮酒/吸烟史的患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结论 随着高龄、久病及血压的升高,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素大致呈现由实转虚的变化;阳亢、痰浊、血瘀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常见实证证素,气虚、阴虚为常见虚证证素,证型以虚实夹杂多见;证型分布与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实证与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吸烟/饮酒史相关,虚证证素多与年龄、病程、合并糖尿病、房颤、冠心病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宁夏回族地区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地区,民族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及证型分布特征。方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七家中医医院作为调研单位,采取多中心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2010年~2011年期间在各单位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病例共计1014例,填写《高血压病临床资料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患者症状,采用系统聚类法分析,将症状条目作为变量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确定证型名称,并对证型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症状主要有46个,包括眩晕、头痛、耳鸣、失眠、少寐多梦等。病例资料按地区统计,其中银川地区259例,银南地区364例,银北地区391例;按民族统计,其中汉族570例,回族444例;按性别统计,其中男性390例,女性624例;高血压病证型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肝阳上亢证、痰浊络阻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证,除瘀血阻窍证外的其他证型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川地区证型以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为主,银南地区证型以肝阳上亢证、痰浊络阻证为主,银北地区证型以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夏回族地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银川地区以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为主,银南地区以肝阳上亢证、痰浊络阻证为主,银北地区以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采取分组研究法对我院住院、急诊、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血压病患者200例进行分析,设计调查表,准确填写临床资料,由2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有关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标准进行辨证,并由1名副主任医师审核确定证型,得出辨证结论。对不同证型组之间进行影响因素的比较。结果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病程等,其中年龄、病程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密切。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病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影响因素与中医辨证的关系。方法:对社区1064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证型归类,并统计分析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辨证的关系。结果:肥胖、吸烟、饮酒、饮食偏成者痰湿壅盛证构成比显著增多,饮食偏成者阴阳两虚证显著增多。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影响因素(性别、肥胖、饮食习惯、饮酒、吸烟、职业)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平滑指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2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期间病史资料汇总,填写临床观察登记表,并对中医证候分级量化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并根据测得数据计算动态血压平滑指数(SI),用SPSS15.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阴阳两虚型患者动态血压平滑指数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动态血压平滑指数可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危险因素及2型糖尿病的关系,揭示高血压病中西医病因病机,为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前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依据。方法:选取高血压病患者400例,运用OGTT进行评定,按其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2组。同时重点询问病史(家族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和脑卒中史);测定身高(H)、体质量(W);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血脂四项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尿酸(UA),并进行血压测定。计算体重指数(BMI)=W(kg)/[H(m)]2。结果:1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多见,其次为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A组)各指标相比较,A组患者家族史、冠心病史及收缩压明显高于高血压病不合并2型糖尿病组(B组)(P〈0.05);B组患者BMI、TC、TG、FPG、2hPBG、HDL、LDL、UA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A组患者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为主,以阴虚阳亢证多见;2甘油三酯、BMI增高以及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史、收缩压高是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医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4月在广西梧州市中医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130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调查表的方式开展研究.结果:本研究130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各证型间差异明显(P<0.05),男性患者以脾虚气滞证与脾胃湿热证较为常见,女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与脾虚气滞证较常见.130例患者平均年龄与证型关系,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抑郁量表(HAMD)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焦虑量表(HAMA)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年龄、HAMD评分、HAMA评分不同中医证型间均差异明显(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HP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胃湿热证感染率最高.结论: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患者性别、年龄、焦虑与抑郁、HP感染具有相关性,本研究可为中医防治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压参数及血栓前状态对靶器官损害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压参数及血栓前状态对靶器官损害影响。方法:选阴虚阳亢与阴阳两虚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各30例,检测偶测和动态血压参数、血栓前状态指标,靶器官损害指标(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尿微量白蛋白)。结果:①阴阳两虚型中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小板α-颗粒膜孔蛋白-140、血管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尿微量白蛋白高于阴虚阳亢型(P〈0.01-0.05),而在平均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平均舒张压夜间下降率方面却低于阴虚阳亢型。②平均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夜间平均收缩压、脉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入选以某些血栓前状态指标为应变量的回归方程。③平均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夜间平均收缩压、血小板α-颗粒膜孔蛋白-140入选以靶器官损害指标为应变量的同归方程。结论:血压参数与血栓前状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可作为两型辨证的基础。一些不同血压参数可能是引起某些血栓前状态指标变化的影响因素。靶器官损害程度与不同中医证型的血压参数和某些血栓前状态指标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BMI指数、HCY、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且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200例,采集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中医证型、HCY等。采用频数、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性别、年龄、BMI指数、HCY水平、中医证型中患者的分布情况及特征。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在不同的年龄段、BMI指数分级中分布有统计学差异,且HCY水平在各中医证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气滞心胸证、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3个证型患者分布较多,其HCY水平高于其他证型。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在不同年龄段、BMI分级中分布不同,HCY水平在各中医证型中分布不同,患者以60岁以上年龄段,BMI指数显示超重,中医辨证为气滞心胸证、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者居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156例高血压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中医辨证论证的方法。结果:辨证分型从高向低依次为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4型证型的体重、病程、性别、年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身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对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地域高血压病患者危险因素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方法:不同地域,多中心参与,以统一调查表形式,调查600例高血压病患者,包括广东珠海300例、江苏常州100例,江苏南京100例,辽宁沈阳100例,分析不同地域高血压患者基本情况、体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危险因素的差异,以及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结果:腰围增大、体重增加、打鼾、情绪不稳、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与"实证"如痰火上扰、痰浊壅盛、肝火亢盛等密切相关,与其他证型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而病程长、年龄大、合并糖尿病与"虚证"如心血亏虚、肝阳上亢等明显相关,与其他证型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质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OP)患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在本院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132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患者的生活相关资料如饮食、运动、和日照情况,有无不良嗜好等,分析OP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统计其中医证型分布。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老年人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IGFBP-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骨钙素(OC)、生长激素(GH)和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水平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女性106例(80.3%),男性26例(19.7%);男性平均年龄(70.3±5.18)岁,女性平均年龄(66.2±7.6)岁。中医辨证分型:脾肾两虚25例(18.9%),肝肾不足型8例(6.1%),脾肾两虚兼血瘀型99(75.0%)。饮食均衡、偏素食、偏肉食等饮食习惯不同的患者间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饮用或偶尔、经常、每天饮奶患者间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是否食用鱼虾和豆制品的患者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常日照与很少日照患者间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常、偶尔、很少运动的患者间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P患者血清PTH含量高于健康老年人,GH和IGF-1低于健康老年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OP患者血清OC、IGF-BP-3含量低于健康老年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中医证型间血清OC、PTH、GH、IGF-1及IGF-BP-3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年龄、不食用鱼虾和豆制品、不经常饮奶、不经常运动为老年原发性OP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两虚兼血瘀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