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5):971-973
文章主要对南京地区地方志记载的医家著作和医论进行分类整理研究,研究发现南京地区地方志记载的医家著作则以内科、全科、儿科和瘟病学著述为主;医论主要以神圣工巧、"善治者必固其本"和尊重生命为主,体现了古代医家的高尚的学术道德,而对于疾病的具体诊治方药则缺少记载。  相似文献   

2.
在查阅整理大量古代医学著作后,总结古代医家对骨肿瘤病名的沿革,有"骨睢""骨疽""石痈""石疽""骨瘤""石瘤""肉瘤"等。而主要的病因病机则以"寒邪之气积聚肌肉、经络""肾气虚损,毒邪凑骨""气血凝滞于骨""热毒积聚"为主,治法以"温经散寒法""补肾壮骨法""清热解毒法""行气活血法"为主。  相似文献   

3.
古今医家大多将卵巢早衰的发病归之于肾,从古代文献论述来看,其病因病机特点主要为:经水早断,总分虚实;血气双论,以血为主;心脾为主,兼及肝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古代医家对于肥胖的认识.方法调查<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相关医籍,对肥胖的易感人群、类别、生理病理特点、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以及心理特点等进行归纳.结果发现阴阳二十五人中的土型与水型之人为肥胖的易感人群;肥胖的分型仍以<黄帝内经>的"脂人"、"膏人"、"肉人"等3型为主;肥胖人多痰、多湿、多气虚、多阳虚、多血瘀、多脾实;可以用针刺和中药治疗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结论古代医家关于肥胖的认识具有相当程度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22-1225
本文主要总结了南京地方志记载的古代名医传承关系、医著、轶事和医论,认为古代南京名医以世代家传为主,医学著述以流行性疾病为主,行医轶事则体现了古代医家术德双馨的良好道德风范,神圣工巧的医学论述可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境界。并且古代医家世代相传和师徒传授的成才模式,可为现代中医教育提供借鉴,进一步完善中医教育模式,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名老中医临床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6.
古代医家对失眠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金元以前医家认为失眠仅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多与某些特定的疾病或特定的病理阶段相关;金元以降,失眠作为一个疾病独立于内科诸证之中,称之为"不寐",是以失眠为主诉的证候群。  相似文献   

7.
考证记载"脾心痛"的古代文献,从"脾心痛"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方药来看,均以中焦寒湿内滞等记载为主。急性胰腺炎以里、实、热证为主。再从历代医家对"胃心痛"的病因病机分析、病证分类及方药治疗来看,属里实热病证的"胃心痛"更适宜用于急性胰腺炎的中医病名归属。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脂肪肝现代共识病名追溯宋元明清文献中相关方药理论的研究。方法以现代医家共识的脂肪肝中医病名为依据,通过对宋元明清主要医籍中防治脂肪肝相关疾病的方药进行整理,并对其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宋元明清医家在"肝痞"的治疗中以补泄兼顾,标本兼治;从脾论治,助化蠲浊;辛开苦降,甘温并施为主。结论"肝痞"从虚论治、坚守即病防变的思想、以温补为主,不忘理气活血,为历代医家所共识,现代在此基础上又以消散之法为主。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向辉  刘轲 《光明中医》2009,24(10):1870-1872
古代医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本虚表实,以虚为主,与风、痰、瘀有关,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而致眩晕的学说.近年来各医家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宗前人之说,结合本人临床经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探讨孟河医派章次公先生治疗妇人崩漏医案的临诊经验及用药特色。章次公治疗妇人崩漏能够谨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灵活运用古代医家治崩之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临证侧重于补、涩与祛瘀3个方面,体现"祛瘀生新,补涩止血"之要旨,或以通利祛瘀为主,或以收涩止漏为主,或通涩并重,或先攻瘀血后固摄之。继承古代医家治疗崩漏经验的同时不忘创新,临证时还结合现代医学之药理学,充分体现其"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学术思想,总之其治病以切实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临床一些"怪病",即一些病情错综复杂的病证,因病机与痰有关,其症状或可见有形之痰,但以无形之痰居多,存在于人体的脏腑、肌肉、经络、肌肤、关节之间,无处不在,故有"怪病多痰"之说。古代医家所知的怪病,临床表现一为繁杂多变,一为怪异奇特;一者多无形可寻,以功能性疾病为主,一者多有形可查,以实质性疾病为主。目前来看,痰邪引起的疾病远远超出这一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选取古今重要医籍及科研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归纳古今医家对穴位形态敏化的认识和理解。方法通过查阅秦汉时期至近现代时期涉及形状敏化的古医籍,并检索当今相关中文数据库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对古今文字记载有关穴位敏化-形敏现象的文献资料进行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分析。初步研究与分析本领域的临床运用及科研状况。结果共筛选出24本著作52章共计88条与形敏相关的古代文献,52篇现代著作及论文。通过整理形敏化现象,发现:古代文献敏化以色泽改变为主;现代文献以色泽改变、斑疹形态改变为主。古代文献中以全身经络为主要研究内容;现代文献则局限于耳部及其耳穴为主。古代文献以理论阐述为主,尤以《黄帝内经》中最多,占古代文献纳入量的66.95%;现代文献中以临床疾病研究为主,占总文献的82.69%。结论古今医家研究脏腑病变所反映在体表形态变化的方式差异较大,但在临床疾病诊断结果上相似,均以色泽、形态反应病变寒热虚实,并且以耳的颜色、大小及质地反映肾脏状况频次较高。  相似文献   

13.
历代医家在“男子以气为主”、“男子以精为主”观点上各有己见,但是对于“女子以血为本”观点却是一致的。然女子以血为本,本之涵义竞为何?古代医家在女子疾病之辨证论治中理、法、方、药的特点均为“本”的涵义作了很确切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香薷古今应用的差异。方法:通过梳理魏晋至明清时期大型官修本草及影响力较大的本草著作中有关香薷的记载,总结香薷的古代应用情况;并以中国知网为主,超星、万方与维普数据库为辅,检索有关香薷现代应用的文献,总结近20年来香薷的应用情况。然后对香薷的古今应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香薷古今均为药食两用之品;古代医家治疗暑温相关病证皆以香薷饮为首选方剂;现代医家多以新加香薷饮为宗,随证加减。古籍记载香薷还可治疗鼻衄、脚气、口臭、小儿发迟白秃等其他病证,此类应用在现代临床文献中未见。结论:现代医家对香薷的应用在古代基础上既传承又发展,真正做到了辨证用药,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5.
以荆楚古代医家的文献资料及其古籍原本为文化资源平台建设基础,对荆楚地区古代医家发表医籍数量、时代-地域以及医籍的时代-地域进行分析,共收集到清代以前(包括清代)荆楚地区医家261人,其中明代医家49人,占18.77%,清代医家184人,占70.50%;医家籍贯涉及45个县市,黄冈最多,其次是武昌、襄阳、仙桃、汉川;明代医著129种,清代医著276种,明清时期医著共占总医籍的93.53%;医著以罗田最多,共43种,其次是汉川、武昌、蕲春;黄冈地区的医著最多。荆楚古代中医药文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可以采用中心-分中心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内涵挖掘为动力,积极推动平台的服务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兵家以深谋远虑、出谋划策、排兵布阵行军打仗为主,不知兵者,不足以为将帅。医家以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选方遣药为主,然医家、兵家的学术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医家选方遣药无不运用兵家的思想,犹如故人将用药喻成"用药如用兵"之道。浅议瞒天过海在临床中的应用,以窥一二。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于睡眠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脏腑辩证等医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医家,于不寐证的治疗特点也各不相同.<黄帝内经>治在交通阴阳;汉唐以治疗脏腑为主,重在心胆;宋金元时期五脏皆重,并受到杂病治疗的影响;明代以痰、火、虚治疗的创见;清代化瘀、通腑等治法的丰富.全面了解古代医家的治疗经验,有助于拓展现代临床的辨证治疗思路,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古代医家很早就注意到在男子不育症发病中肾精所起的主导作用,总体上认为男子不育症的病位主要在肾,但与肝心关系也较为密切.其病机主要以肾虚为主.现代医家对男子不育症病机的认识较古代医家有较大的进步,尤其是周安方教授提出的男子不育症病机肝实肾虚说,此说不仅大致涵盖了古今诸多医家对男子不育病机的认识,而且又高于其对男子不育病机的认识,犹如中医八纲辨证之阴阳一样,既属一纲,又统代他纲.  相似文献   

19.
李秀亮教授根据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结合古代医家及自己多年的经验,以犀角地黄汤合泻黄散为主,随证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基于古代医案数据库进行文献挖掘,研究古代医案中调补宗气的用药规律。方法: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古代医案进行筛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6例医案,共计96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高达274次。通过对核心药物的使用规律进行分析可知,古代医案中用于调补宗气的前4位高频药物依次为茯苓、熟地黄、当归、甘草。结论:古代医家在调补宗气时,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辛和苦三种药味为主,归经稍侧重于肾经,功效以补虚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