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的急性创伤患者486例。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10月采取传统转送方式252例,设为对照组。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采取改进转运方式234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途中意外发生率、科室满意率、转运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急性创伤患者院内转运常见危险因素各类管道脱落或堵塞、窒息、血压骤降或休克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院内转运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休克、窒息等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科室不满意度如沟通失效等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进后的转运方式有助于提高急性创伤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的急性创伤患者486例。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10月采取传统转送方式252例,设为对照组。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采取改进转运方式234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途中意外发生率、科室满意率、转运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急性创伤患者院内转运常见危险因素各类管道脱落或堵塞、窒息、血压骤降或休克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院内转运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休克、窒息等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科室不满意度如沟通失效等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进后的转运方式有助于提高急性创伤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接受镇静治疗时的安全护理方法及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应用镇静治疗的ICU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安全护理。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接受镇静治疗的ICU机械通气患者展开综合安全护理干预,可确保治疗操作的顺利进行,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基础上,全面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ICU患者常因诊断和治疗需要进行院内转运,对于ICU患者来说如何做到院内安全转运关系到患者安危的大事,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前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做好人员物品药品的充分准备。转运中病情观察及护理,对可能发生各种意外的应对措施,以确保ICU患者安全转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影响手术室转运过程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观察2010年6月~2010年12月共转运术后病人6120例患者转运过程的意外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预防措施并对2010年1月~2010年6月共转运术后病人6823例患者进行使用,比较两组患者意外发生情况.结果:呼吸系统意外,循环系统意外,低体温等发生率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坠床患者观察组发生3例,对照组未发生.结论:手术室转运过程时间短,但是仍然存在发生意外的危险,但是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院内转运危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转运时采用转运床,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血压等情况进行监测,在以上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面的安全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在死亡、转运意外和护理纠纷三个指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采取全面安全护理措施,可提高院内转运专业护理的质量,降低转运危险性和医疗纠纷发生率,从而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全面安全护理措施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要素和防范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急诊科转运的331例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对照组,对该组患者采用常规转运护理方式;2009年1月~2010年1月急诊科转运的438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该组患者实施安全转运护理。结果通过分析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转运所花时间、护理纠纷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转送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加强安全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医患之间产生的护理纠纷,同时也可以缩短转运时间和增加转运满意度。急诊科对患者转运时完全可以推行安全转运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集束化干预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时间段分组,其中2015年1-3月院内转运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2015年4-6月的院内转运患者设为观察组,应用集束化转运策略.以5%的比例随机抽样,抽样结果为对照组110例,观察组116例.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转运前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等级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中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病情因素、流程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集束化干预可以减少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综合病房单元为基础的安全计划(CUSP)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酒钢医院急诊接诊的危重症患者40例,将2020年7月—2021年12月入院的设为观察组(n=20),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入院的设为对照组(n=20),对照组给予院内常规标准转运交接,观察组给予CUSP模式指导下的院内转运交接。比较2组院内转运时间,应用CUSP模式前后观察组医护人员安全态度调查问卷(C-SAQ)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转运至CT扫描室、ICU病房、介入治疗室及手术室所用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CUSP模式应用后医生、护士、医技等医护人员C-SAQ各维度评分均明显较应用前高(P<0.05)。结论 CUSP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转运效率,加强医护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集束化护理在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ICU收治的80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均为40例。对观察组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分析这两组ICU机械通气患者的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CU机械通气患者护理后的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与照组患者比较均降低,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反流、误吸中的应用及其实施效果,为ICU患者安全护理提供借鉴。方法:选取ICU患者160例,以转入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病种相应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预防ICU患者反流、误吸的集束化护理,主要包括体位管理、气道管理、营养支持、镇静管理、口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意外脱管、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黄海华 《中原医刊》2014,(22):117-118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机械通气意外拔管的影响.方法 选择ICU品质管理圈活动前6个月入住ICU气管插管患者500例为观察组,开展活动后6个月入住ICU气管插管患者500例为对照组,比较开展活动前后发生机械通气意外拔管的情况.结果 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机械通气插管意外拔管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ICU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保证了危重病患者的护理安全,在实行标准化管理下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达到降低意外拔管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活动结合护理干预对其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1月ICU住院接受机械通气患者30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150例)与观察组(153例)。对照组单纯实施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早期活动,比较两组ICU机械通气各时间段谵妄发生情况及住院情况。结果:两组ICU机械通气8 h内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住ICU 8~48 h、48 h及ICU住院期间谵妄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谵妄首次发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谵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住院花费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基础上结合早期活动利于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期间谵妄的发生,有效缩短患者谵妄发生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干预效果较单纯实施护理干预好。  相似文献   

14.
罗艳  魏薇萍 《海南医学》2014,(3):449-451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进入抢救室的15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调查问卷,将患者分为安全转运组和非安全转运组,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安全转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50例患者中83例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出现明显改变或其他危害病情的意外情况,非安全转运率为55.33%.在影响安全转运的各因素中,颈托固定、氧气供给、静脉输液、使用约束带、机械通气及GCS昏迷评分6个因素与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在院内能否安全转运呈显著相关.结论 使用颈托固定、给于恰当的氧气供给、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使用约束带、不需进行机械通气及GCS昏迷评分高的颅脑外伤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更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适化浅镇静策略(eCASH)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ICU机械通气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eCASH理念下镇痛镇静管理策略,对照组采用ICU常规镇痛镇静管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镇痛镇静药物累计剂量、谵妄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罗伊适应模式指导下程序化脱机拔管策略对降低ICU谵妄发生率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ICU 2017年1月—2018年1月101例机械通气患者,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行常规干预,观察组51例应用罗伊适应模式,对比两组患者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罗伊适应模式指导下程序化脱机拔管策略可明显降低ICU谵妄发生率,减少谵妄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 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380例院内转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0例,观察组采用多学科流程管理院内转运,流程管理包括成立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小组,多学科共同制定转运流程图,各项工作按流程图进行转运和管理。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流程转运。比较2组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率的变化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结果 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使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从单项操作到多学科协作,2组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比较,结果显示,意外拔管发生率从4.2%降低到1.9%;转运前评估漏项发生率从4.7%下降到1.6%;输液管脱落或阻塞从5.3%降到1.1%;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评分)率从4.7%降到1.1%,2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家属对转运过程的医患沟通、转运中护理、接诊科室接诊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方式的应用,体现了双向或多科合作的优势,使院内转运流程更为流程化、系统化,确保了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高效率;促进转运质量的改进,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2013年需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29例为观察组,转运途中使用便携式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2010-2011年需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23例为对照组,途中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呼吸支持。比较2组患者的通气效果、转运过程中气管插管移位的发生情况及转运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后心率和指末血氧饱和度均较对照组稳定(P<0.01),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转运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可有效支持呼吸,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郑爱熔 《中外医疗》2013,32(7):152-153
目的对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以及成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在2010年1月—2012年7月间该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21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在实施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将者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得知,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为重患者在院内进行转运的过程中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意外的发生率,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实施的效果。方法:选取危急重症患者100例,按照转运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方式进行转运,观察组患者以院内安全临床转运路径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者的转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接收科室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对接收科室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安全转运路径的实施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接手科室满意率,获得更优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