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谢伟乾 《广西医学》2012,34(1):94-96
目的 统计分析含他汀类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的门诊处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抽查含他汀类药物的处方5 592张,对合并用药中含有影响他汀类代谢性相互作用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 592张处方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5 471张、阿托伐他汀102张、普伐他汀19张.联合应用的CYP3A4底物共有11种,CYP3A4抑制药共有6种,他汀类药物与有代谢性相互作用药物联合应用的处方共2 310张.结论 他汀类药物应注意避免与抑制他汀类药物代谢的药物联合应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杭州地区调脂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发现潜在的用药风险。方法 对中国药学会《医院处方分析》项目杭州地区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Microsoft Visual FoxPro 9.0 SP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应用调脂药的男性患者数是女性患者数的1.40倍。40岁以下接受调脂药治疗的患者达3.81%,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70.18%。在相互作用方面,氟伐他汀与5种CYP2C9抑制剂和9种CYP2C9底物合用的处方总量占氟伐他汀处方总量的11.7%。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洛伐他汀与CYP3A4抑制剂(n=10)和CYP3A4底物(n=23)合用的处方总量占这3种他汀处方总量的51.7%,有潜在的相互作用的风险。调脂药物在心内科应用最广。他汀类药物在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也有较多应用。在各类调脂药物中,他汀类药物占80.0%,苯氧酸类13.4%,烟酸类4.8%,抗氧化剂0.35%,多烯脂肪酸类0.30%。他汀类中阿托伐他汀钙、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的处方量份额分别为50.6%、27.3%、10.9%和11.1%。结论 临床已开始重视强化降脂治疗,他汀类的非降脂作用使得该类药物临床应用越来越广。老年患者往往患多种疾病,接受多重药物治疗,因此要充分重视调脂药与其他药理和治疗类别药物的相互作用。注意潜在相互作用带来的安全性改变,有必要做好用药教育和疗程中的药物治疗监测。  相似文献   

3.
合用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合用他汀类药物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国内公开报道的合用他汀类药物引起的39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39例不良反应中,辛伐他汀29例,阿托伐他汀4例,氟伐他汀3例,洛伐他汀1例,死亡2例均服用辛伐他汀。结论:临床用药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规范用药剂量以及合理搭配用药,确保用药安全,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乐岚  刘建平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9):1166-1168
目的 分析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0岁患者47例(52.8%),≥60岁患者42例(472%).81例患者于服用他汀类药物3个月内发生不良反应,占91.0%.其中单一用药的有32例,占36.0%,合并用药的57例,占64.0%.以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55.1% (49/89),其次分别为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及普伐他汀4.5%(4/89);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包括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附件等.结论 临床应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用药指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确保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药物出现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8例患者均有肌肉酸痛,其中5例肌酸激酶( CK)升高。2例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3例为肌炎,3例为较轻肌痛。引起肌病的药物主要为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1例为阿托伐他汀联用非诺贝特引起横纹肌溶解症,1例为氟伐他汀引起肌痛。2例横纹肌溶解病人合并多种疾病及多种合并用药。结论糖尿病患者尤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及合并用药多的患者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要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药物出现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8例患者均有肌肉酸痛,其中5例肌酸激酶(CK)升高.2例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3例为肌炎,3例为较轻肌痛.引起肌病的药物主要为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1例为阿托伐他汀联用非诺贝特引起横纹肌溶解症,1例为氟伐他汀引起肌痛.2例横纹肌溶解病人合并多种疾病及多种合并用药. 结论 糖尿病患者尤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及合并用药多的患者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要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短期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分别予辛伐他汀40mg/d、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5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变化率(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辛伐他汀组FMD由治疗前的(5.65%±3.81%)上升至(8.36%±4.51%),p〈0.05,阿托伐他汀组FMD由治疗前的(5.81%±3.64%)上升至(8.77%±4.60%),p〈0.05,均显著改善。结论短期的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干预能直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不依赖于血脂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CYP3A4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托伐他汀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病人,头颅MRI或CT明确诊断脑梗死,且长期使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患者150例。作为研究总体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CR-RFLP检测法鉴定CYP3A4基因型,同时使用20 mg的阿托伐他汀调脂药物以口服方式对患者实施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后CYP3A4基因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调脂疗效的影响。结果对比TT基因型,TC、CC两个基因型的LDL含量变化显著,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CYP3A4三种不同基因型在TC、TG、HDL等指标上差异甚微(P 0.05)。结论 CYP3A4基因多态性能对脑梗死患者的阿托伐他汀调脂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能显著影响患者的LDL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血脂及C反应蛋白值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脑梗塞合并高脂血症的患,随机分为2个组,即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为20例,观察患用药前后血脂及C反应蛋白值的变化.[结果]患在用药4周后,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C反应蛋白值均显降低,阿托伐他汀组较辛伐他汀组降低更为明显,两组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C反应蛋白值有显性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在短时间内降低脑梗塞患的血脂及C反应蛋白值,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氟伐他汀、辛伐他汀治疗肾病时肝功能损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旭红  刘敏  巴震  吴金土  杨春琴  刘春雅 《浙江医学》2006,28(8):619-621,625
目的 观察两种他汀类药物治疗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时肝脏功能损害情况。为临床治疗选择较为合适的他汀类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将118例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行标准剂量激素和一般对症治疗,A组同时使用氟伐他汀。B组同时使用辛伐他汀,C组不用任何降脂药物。观察使用他汀类药物前后各组患者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转氨酶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转氨酶在用药后短期内升高。与A组、C组及自身用药之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两种他汀类药物治疗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时,氟伐他汀肝脏功能损害轻于辛伐他汀。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大鼠实验复制他汀类药物肝损伤模型, 分析并比较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类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生化特点, 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SPF级8周龄SD大鼠80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辛伐他汀组、洛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 按人和大鼠间药物剂量换算, 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给药, 于10 d、35 d、55 d处死大鼠, 处死前股动脉放血检测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 (TBIL) 、直接胆红素 (DBIL) 、间接胆红素 (IBIL) 、谷草转氨酶 (AST) 、谷丙转氨酶 (ALT) 、碱性磷酸酶 (ALP) .结果 (1) 用药组TBIL、DBIL、IBIL、AST、ALT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 AST在给药第10天时, 阿托伐他汀组较其他3组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ALT在给药55 d时, 辛伐他汀组较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以阿托伐组升高为主; (4) ALP在给药35 d、55 d时, 阿托伐他汀组较辛伐组和洛伐组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并以阿托伐组升高为主.结论 3组实验组大鼠的肝损伤均为轻中度型损伤, 主要为胆汁淤积型, 由此推测该损伤可能与肝内胆汁转运障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分析3种他汀类药物即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老年高血脂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90例于2014年4月—2016年10月期间到该院就诊高血脂合并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随机分组,A组30例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B组30例患者采取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C组30例患者采取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疗程均要求为2周,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各组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A组30例患者治疗后的血脂[TC(4.85±1.31)mmol∕L、LDL-C(2.39±0.78)mmol∕L、HDL-C(1.63±0.55)mmol∕L]、CPR(3.95±2.48)ng∕L、NHSS评分(4.84±3.75)分均优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缓解和改善老年高血脂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阿托伐他汀最为安全有效,瑞舒伐他汀效果次之,辛伐他汀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患者治疗与预防作用中是否对血糖有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该院住院的未曾服用过他汀类降脂药的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患者120例,分为辛伐他汀组60例,阿托伐他汀组60例,进行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血脂对比。结果对于合并血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相当,但是服用辛伐他汀患者血糖水平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结论他汀类药物存在降脂外的治疗作用,辛伐他汀存在罹患糖尿病的隐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水平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患者中的抗炎作用.方法 选取ACS组患者96例,正常对照组34例,其中ACS组随机分A组:辛伐他汀20mg/d,B组:阿托伐他汀20mg/d;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hs-CRP、MMP2、CD40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辛伐他汀治疗组之间治疗后的血脂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后hs-CRP MMP2 CD4ol水平明显下降;阿托伐他汀组较辛伐他汀组及对照组hs-CRP MMP2 CD4ol水平下降更加明显.结论 他汀类药物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抗炎作用,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和管腔狭窄、稳定冠脉斑块,从而阻止或延缓ACS的发生发展.而且发现阿托伐他汀比辛伐他汀在抗炎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值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脑梗塞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即阿托伐他汀组(24例)和辛伐他汀组(24例),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血脂及hs-CRP值的变化。结果:患者在用药4 w后,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hs-CRP值均显著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在短时间内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血脂及hs-CRP值,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以高效、低毒的优点已成为降血脂、防治冠心病中的首选药物,由于该药阻断羟甲戊酸的生化途径,不但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而且还可以抑制该途径中其他诸如泛醌、多萜醇、法尼脂等的代谢。所以对其深入研究将扩大该类药物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胆固醇在体内生物合成。自1976年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mevastatin)问世以来,他汀类药物已发展至第3代,目前上市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他汀类药物有(按问世先后顺序):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和西立伐他汀(cefivastatin)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92例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具体表现、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种类及其作用、联合用药类型。结果:92例患者中,肌肉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38.04%,其次是肝毒性为21.74%;易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是辛伐他汀片为48.68%,其次是阿托伐他汀钙片为26.32%;联合用药中,与降压药或抗心律失常药联用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41.30%,其次是降脂药为21.74%。结论:他汀类药物,特别是辛伐他汀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降压、降脂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物连用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近年来调脂药物的使用情况,为药品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相关数据,统计2008-2011年我院调脂药物的品种规格、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及限定日费用,并对之进行排序。结果:2008-2011年我院调脂药物的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4年间他汀类药物的销售金额均稳居榜首,其中又以阿托伐他汀为著。在用药频度方面,除了2008年阿托伐他汀排名第一外,2009-2011年均以辛伐他汀排名第一。结论:我院调脂药物结构基本稳定,以他汀类药物为主为同时兼顾其他品种,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②方法选择冠心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服用辛伐他汀10mg、20mg;阿托伐他汀10mg、20mg,4周后分别检测血脂水平、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③结果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的TC、TG、LDL-c水平,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NO升高,ET水平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在同种药物中20mg组优于10mg组,差异显著(P〈0.05)。④结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通过有效降低冠心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的TC、TG、LDL—c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而且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