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15岁。因“发作性头痛伴血压升高10d”入院。2006年8月5日晚患者于睡眠中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呈持续性,为双颞部搏动样胀痛。伴心悸,头部出汗,恶心呕吐2次,为非喷射样,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黑矇、视物模糊、头晕、耳呜。于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为170/100mmHg(1mmHg=0.133kPa),即刻给予心痛定10mg治疗后,血压恢复为90/60mmHg,头痛缓解。 相似文献
2.
发作性头痛患儿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作性头痛是儿童较常见症状,原因较复杂,近年来国内有些杂志及学术会议上报道的头痛性癫痫仍较多。现将我院1995~1997年以来在儿科及神经科就诊的120例发作性头痛患儿脑电图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0例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4~14岁(其中4~7岁36例,8~14岁84例)。病程3d~4年。临床发作类型:“偏头痛”84例(其中伴有恶心呕吐21例,有偏头痛家族史59例,发作时有乏力头晕12例,双颞区或额区痛31例,一侧性头痛53例。69例做了头部CT或MRI扫描均正常。偏头痛发作间期… 相似文献
3.
于涛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35-36
发作性头痛临床非常多见,其表现形式与癫痫极为相似,并有密切关系。临床医师常诊以“癫痫”,而单纯以发作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癫痫是很少见的^[1]。对于该病的诊断往往偏于扩大化,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鉴于此,笔者将本病的诊断与从痰论治之点滴心得体会简介如下,谨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丛集性头痛(CH)与发作性偏头痛(PH)的临床特征极为相似,为明确其鉴别诊断,对54例CH患者和8例PH患者进行统计学特点、头痛发作特征、伴随自主神经症状、疾病的时间形态以及对维拉帕米反应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CH和PH临床特征的区别在于:CH患者最严重的头痛定位在眼部,而PH患者位于眼外;与PH组相比,CH患者的平均发作持续时间更长,平均发作频率更低。结膜充血是CH患者更常见到的唯一自主神经体征。在被检查者中,CH患者的发病形式更多表现为周期性,而PH患者更多表现为持续性。尽管统计学分析指出,上述临床特征之间具有显著差… 相似文献
5.
糖皮质激素是最为快速的预防丛集性头痛(CH)的药物,该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短期缓解症状。本研究旨在评估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 PD)对13例发作性CH患者(3例女性,10例男性)的影响。在头痛发作的第8天,给予CH患者静脉输注M PD,剂量为30m g/kg体重,溶在生理盐水中3h内输入。7d后随访患者头痛的发作频率,M PD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头痛发作频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1.38±0.42vs0.83±0.78;P=0.05,Student t检验)。M PD治疗开始和治疗后第一次发作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8±2.2d(极差2~7d)。13例患者中只有3例(23%)的头痛完全缓解,M PD治疗后… 相似文献
6.
7.
EEG和TCD在儿童发作性头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作性头痛是儿童常见症状。现今 ,门诊以此症状就诊的患儿较多 ,其原因较复杂 ,有普通性头痛、有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和紧张性头痛。近年有报道头痛性癫痫亦较多。为引起临床儿科医师的重视 ,现就我院 1995年至 2 0 0 3年于门诊就诊的10 6例发作性头痛患儿的临床资料及 EEG和 TCD检查结果作简单对比分析。1 一般资料1.1 检测对象 10 6例发作性头痛患儿男 6 4例 ,女 4 2例 ,年龄 4岁~ 15岁。其中 4岁~ 6岁 2 2例 ,7岁~ 15岁 84例。1.2 头痛的症状和体征 均为发作性头痛 ,发作频率不等 ,病程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日不等。 90例为频…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发作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本病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1%,对照组西药治疗总有效率为77.14%,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及一个月后头痛程度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及其显著(P0.05)。结论针刺治疗发作性紧张型头痛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发作性头痛患儿经过2次~3次复查脑电图,探讨首次EEG异常对临床诊断头痛癫癎的价值。结果:57例发作性头痛患儿经过3次复查脑电图,详细询问病史,综合判定,最后诊断为头痛性癫癎者仅5例,占8.7%,诊断为偏头痛者29例,占58%,诊断为神经性头痛者23例,占40.3%。结论:对发作性头痛患儿应行至少3次EEG检查,详细询问病史综合判断,才能诊断为头痛性癫癎,单纯依靠首次EEG异常即诊断为头痛性癫痫是很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发作性头痛与慢性头痛患者注意功能影响的临床表现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纳入18例发作性头痛(episodic headache,EH)患者、20例慢性头痛(chronic headache,CH)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人群,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包括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国北京版(Beijing Chinese version of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C)、数字广度测试(digit span test,DS)、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rontal assessment battery,FAB)、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ubscales,HADS)和匹兹堡睡眠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注意力网络测试(attention networks test,ANT),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H组的MoCA-C(P值均< 0.001)、DS(P=0.002或P=0.004)、HADS(焦虑:P < 0.001或P=0.002;抑郁:P < 0.001或P=0.001)、PSQI(P < 0.001或P=0.001)评估结果均与健康对照组或EH组存在显著差异。CH组和健康对照组的FAB评估结果亦存在显著差异(P=0.021)。ANT测试结果显示3组间的警觉、定向效率和正确率无显著差异,但CH组的平均反应时间较健康对照组或EH组明显延长(P=0.002或P=0.035),执行控制效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42)。结论:头痛损害注意功能,而CH组损害更明显,主要表现为CH患者执行注意力相关任务的平均反应时间延长、执行控制功能降低,提示CH损害了注意网络-执行功能,该功能的损害可能是头痛损害注意功能的关键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发作性头痛患儿136例EEG与TCD检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我院1999年2月至2005年2月所检测的136例发作性头痛患儿的脑电图(EEG)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果报告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发作性头痛136例患者中,男77例,女59例,年龄5岁14岁。其中5岁9岁71例,10岁15岁65例。头痛均为发作性出现,持续时间数分至数日不等,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头昏、嗜睡及视物变形、闪光等。56例曾行CT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所有病历均经神经专科检查未见局限性定位体征。1.2检测方法发作期及发作间期均分别应用TDD-Ⅱx2pTCD仪进行TCD检测,用十六导EEG仪进行EEG检测,参照10/20系统放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发作性头痛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特征。方法选择1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影响学检查患者的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的调查发现,有5例患者出现轻度头痛、5例患者出现中度疼痛、2例患者出现重度头痛;NIHSS以及BI显示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的评分差异性明显,轻度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3.6±1.2)分、(1.9±0.9)分;中度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10.6±4.3)分、(5.6±1.4)分;重度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17.8±5.2)分、(15.6±4.2)分(P<0.05);轻度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分别为(65.87±7.08)分、(89.65±14.21)分;中度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分别为(22.06±10.41)分、(49.03±14.72)分;重度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分别为(1.78±2.2)分、(4.93±7.72)分(P<0.05);对患者治疗的显效率、有效率以及无效率分别为:41.67%、50.00%以及8.33%。结论通过对以发作性头痛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特征的探讨,有助于脑梗死患者临的临床诊断,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3种神经阻滞治疗发作性紧张型头痛1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观察 3种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发作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 .方法 :按国际头痛学会诊断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发作性紧张型头痛 14 0例 ,随机分为 3组 :A组 (n =4 8) ,颈2 ,3 横突阻滞 ;B组 (n =4 5 )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 ;C组 (n =4 7) ,枕神经阻滞 .3组用药相同 :5 g·L-1利多卡因 7mL含地塞米松 6mg及维生素B12 0 .5mg,1次·wk-1,4wk .动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头痛发作程度、频率、持续时间的变化 ,并对各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比较 .头痛程度及治疗效果以VAS评分 .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频率、持续时间和头痛程度有显著差异 (P <0 .0 1) .A组、C组并发症次数较B组为少 .A组治疗效果较C组更好 (P <0 .0 1) .结论 :3种治疗方法对该病均有良好效果 ;颈2、3 横突阻滞优于SGB及枕神经阻滞 ,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病例摘要周某某,男性,56岁:工人,因头痛伴发作性意识障碍两年于1985年10月8日入院。患者自1983年秋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数日发作一次,无伴随症状,发作数分钟后自行缓解。近三个月来,患者常打呵欠、多眠,头痛发作亦渐加频加剧,每天发作数次,痛甚时突然意识丧失,倾跌,面红,大汗淋漓,右测口角低垂,流涎,呕吐,呼吸缓慢,左侧肢体瘫 相似文献
15.
我最初见到患者A·C是在1979年,当时她还是个18岁的学生,平素健康,直到那年的春天,她每天都会出现双侧前额部压榨样头痛(左侧重于右侧)。头痛发生在晨起醒来的时候,约1~2h后消失。1979年7月,她的书写能力逐渐变差,右上肢有些无力,后来逐渐发展到言语含糊不清。在4周内发生2次意 相似文献
16.
17.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较少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目前发病机制不清楚。多见于男性,以位于一侧眼眶、眼球后及额颞部密集发作的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每次密集发作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药物预防发作是治疗的重点。1流行病学我国1986年对26个省、市、自治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患病率为16.8/10万人,男性多于女性,二者之比为6.2∶1,发作丛集期多集中于春秋两季,分别为31.8%和39.4%,73.7%的患者有固定的发作时间,而且多在夜间发作。男性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0~44岁,女性55~59岁。急、慢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18.
颈源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全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20(18):21-21
1 颈源性头痛概述1983年,Sjaastad等首先提出了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 这一术语。其概念为:由颈部退行性改变或颈部相关原因引起的持续或间断性单侧头痛综合征。Sjaastad于1990年提出了对CEH的诊断标准,1998年对诊断标准又提出了更准确的描述,2000年进一步提出对CEH患者行诊断性神经阻滞术。1995年, Bogduk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CEH的直接原因。有认为CEH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亦有将CEH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者。近年来对颈神经的解剖及其末梢的中枢传入机制的研究,以及对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引发非菌性神经根炎的机制的研究进展,不断加深了人们对CEH发生机制的认识,并指导了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