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地氟醚的交感兴奋作用及其机理。方法择期手术病人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地氟醚(15例)、异氟醚(15例)两组。不用术前药。气管插管后观察不同地氟醚和异氟醚水平(0.5MAC、OMAC和1.5MAC)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和用改良荧光法测定血浆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的影响。结果二组MAP、HR、E和NE在麻醉前、0.5MAC和1.0MAC时无差异(P>0.05),达1.5MAC后地氟醚组则出现2~4min的MAP增高和HR增快,且血浆E和NE浓度升高,明显高于异氟醚组(P<0.05),而异氟醚组无变化。HRV的总功率(TP)、低频(LF)和高频(HF)二组都随着MAC的增加逐渐降低,但在1.5MAC时与异氟醚组相比,地氟醚组HF明显降低,LF/HF明显升高(P<0.05)。结论快速增加地氟醚浓度至1.5MAC可出现交感兴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迷走神经受抑制超过交感神经的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2.
对比安氟醚、七氟醚两种吸入麻醉药在腹部手术麻醉期间对机体耗氧量(VO2)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腹部手术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安氟醚(E)组和七氟醚(S)组。记录手术开始前、麻醉吸醚后5min及手术开始后30、60、90、120、150min时的吸入一呼出氧浓度差,分钟通气量,计算VO2。同时记录呼气末CO2浓度(E-TC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体温(T),最低肺泡有效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七氟醚麻醉对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浓度七氟醚对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的影响,随机选择开胸手术30例,观察三种浓度(0.5,1.0,1.5MAC)七氟醚麻醉单肺通气后肺内分流(Qs/Qt)及氧分压(PaO2)的变化。结果显示:单肺通气后患者的Qs/Qt显著增加,PaO2明显下降;在1.5MC内,其变化程度与七氟醚浓度无明显关系。说明七氟醚对HPV虽有抑制作用,但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其抑制程度不随七氟醚浓度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4.
Yie T  Guo X  Sang N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0):768-770
目的比较地氟醚、七氟醚、异氟醚、安氟醚在平衡麻醉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妇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地氟醚(D)组,七氟醚(S)组,异氟醚(I)组及安氟醚(E)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各组均先给予等效的设定浓度,即D组6%、S组2%、Ⅰ组12%、E组17%。同时吸入1∶2的O2和N2O,经静脉持续输入芬太尼和间断追加肌肉松弛药泮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吸入麻醉药的肺泡浓度及吸入浓度,并维持肺泡浓度衡定在1mol/LAC,即D组3%,S组07%,Ⅰ组05%,E组06%。结果吸入麻醉后,肺泡浓度∶吸入浓度=1/2及肺泡浓度达到1mol/LAC值时间在D组及S组均明显快于Ⅰ组及E组。肺泡浓度∶吸入浓度及肺泡浓度∶设定浓度比值的升高速度在D组和S组均明显快于Ⅰ组和E组。终止麻醉后,D组肺泡浓度达到肺泡原始浓度50%的时间明显快于其它吸入麻醉药。结论地氟醚吸入及呼出均较快,易于调控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浓度七氟醚对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的影响,随机选择开胸手术30例,观察三种浓度(0.5,1.0,1.5MAC)七氟醚麻醉单肺通气后肺内分流(Qs/Qt)及氧分压(PaO_2)的变化。结果显示:单肺通气后患者的显著增加,PaO_2明显下降;在1.5MAC内,其变化程度与七氟醚浓度无明显关系。说明七氟醚对HPV虽有抑制作用,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抑制程度不随七氟醚浓度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经气管多普勒超声观察地氟醚对高血压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全麻病人30例,高血压Ⅱ期15例(高血压组),美国麻醉学家学会(ASA)1级15例(对照组)。芬太尼、依托咪酯、维库溴铵诱导后,插入多普勒气管,观察不同最小肺泡浓度(MAC)地氟醚对两组动脉压(MAP)、全身血管阻力(SVR)、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的影响。结果:两组MAP、SVR随地氟醚MAC的  相似文献   

7.
18例患者分别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各9例)。于下列四种状态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其脑血流:①麻醉前清醒时;②麻药浓度为1MAC,呼气末PCO_2=4.7kPa;③麻药浓度为1MAC,呼气末PCO_2=6.7kPa;④麻药浓度为2MAC,呼气末PCO_2=6.7kPa。结果发现:①在呼气末PCO_2为4.7kPa时,1MAC的七氟醚或异氟醚均使脑血流较清醒时增加。而此时七氟醚组脑血流值又显著高于异氟醚组。②麻药浓度不变,呼气末CO_2浓度升高至6.7kPa时,两组脑血流值均有显著升高,同时可见异氟醚组增加的幅度更大,这时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提示:①在需要通过过度换气控制颅内压的麻醉中,例如某些开颅手术,选用异氟醚麻醉较有利于操作;②在需要改善脑血流的麻醉中,如控制性降血压等,选择七氟醚麻醉可能对患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8.
异氟醚对大鼠不同脑区突触体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阐明异氟醚对不同脑区突触体Na+,K+-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1.0MAC异氟醚组、1.5MAC异氟醚组、2.0MAC异氟醚组、2.0MAC恢复组。分别测定皮层、海马、脑干、小脑、突触体Na+,K+-ATP酶的活性。结果1.5MAC、2.0MAC异氟醚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上述4个脑区Na+,K+-ATP酶的活性(P<0.01)。结论异氟醚可能通过对皮层、海马、小脑、脑干突触体Na+,K+-ATP酶的抑制,影响突触兴奋、突触传导和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而发挥麻醉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产安氟醚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国产安氟醚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A组及C组,A组吸美国产安氟醚,C组吸国产安氟醚。动物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术,并与麻醉回路相边,同时经股动脉、股静脉分别置入动脉套及血管导向气囊导管(又称Swan-Ganz导管)。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PaCO2、PaO2在正常水平,用麻醉气体浓度检测仪检测气道内安氟醚的浓度,维持呼气末浓度在1.0MAC。分别在吸入安氟醚前及后15、  相似文献   

10.
七氟醚和安氟醚对机体自由基代谢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时血中自由基代谢的变化。方法 24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七氟醚组(12例)和安氟醚组(12例),分别测定动脉血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结果 两组吸入麻醉后血自由基水平都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对机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与安氟醚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对犬额叶脑内血肿颅内高压的影响.方法 18只犬随机分为正常颅压组(Ⅰ组,颅内压<18 mmHg)、颅压中度增高组(Ⅱ组,颅内压25~40 mmHg)和颅压高度增高组(Ⅲ组,颅内压>40 mmHg)3组(每组各6只),全麻,气管切开插管,应用肌松剂,机械通气,右额叶脑内注入自体血制成颅内高压模型,PEEP从0开始每次增加3 cmH2O,直到18 cmH2O,每个水平持续20 min,在对侧用光纤颅内压探头监测脑内颅内压(ICP)的变化,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并计算出脑灌注压(CPP).结果 随着PEEP的递增,Ⅰ组颅内压上升,脑灌注压下降;Ⅱ、Ⅲ组颅内压略有下降,但Ⅱ组MAP、CPP上升,而Ⅲ组MAP下降,CPP下降;3组CVP都随PEEP增加而升高,但Ⅲ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另两组(P<0.01).结论 应用PEEP通气时由于中心静脉压升高、脑静脉回流受阻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影响ICP和CPP.在正常颅内压状态下,PEEP使颅内压上升,在已有颅内高压存在时,PEEP对颅内压影响不明显,但在重度高颅压情况下,PEEP使CPP明显下降,提示在重度颅内高压需要应用PEEP通气时必须维持MAP,以保证足够的CPP.  相似文献   

12.
周泽军  陈敦敏 《重庆医学》1998,27(4):227-229
研究比较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在高颅内压患者的麻醉诱导,并用普鲁卡因静脉复合维持麻醉,对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心率(HR)的影响。26例ASAI~Ⅱ级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依次序为异丙酚组(P组,n=10),咪唑安定组(M组,n=16)。结果表明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在诱导中都有一过性循环功能抑制,但能维持脑的自身调节功能,有明显降低颅内压作用(P〉0.05或P〈0.01)P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以自行设计的“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专利号:ZL 2008 2 0100454.6)”持续颅内压监测,指导颅脑创伤手术丙泊酚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筛选重庆市急救中心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68例颅脑创伤手术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46.3±25.8)岁,体质量(63.7 ±5.6)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n=34),根据动态监测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和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以调整丙泊酚使用.术前利用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行快速颅内压监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T1)、手术1h(T2)、手术2 h(T3)、手术结束前10 min (T4)患者SBP、DBP、MAP、ICP、CPP的变化.结果 在麻醉诱导前两组SBP、DBP、MAP、ICP、CPP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T2和T3,常规组SBP、DBP、MAP、ICP、CPP下降的程度相对于试验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 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在颅脑创伤手术中可有效地监测ICP、CPP改变并能指导丙泊酚的使用,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麻醉快速诱导中使用阿片类药物和肌肉松弛剂对颅内肿瘤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将40例术前颅内压轻度增高的颅内幕上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罗库溴铵组(FR组)、芬太尼+琥珀酰胆碱组(FS组)、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组(SR组)和舒芬太尼+琥珀酰胆碱组(SS组)组.观察全麻诱导前至硬脑膜切开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呼吸末二氧化碳、气道峰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变化.结果:与诱导前相比,麻醉诱导后各组患者颅内压显著升高,脑灌注压显著下降(均P<0.05).诱导剂量的琥珀酰胆碱和罗库溴铵对麻醉诱导后颅内压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复合使用舒芬太尼的两组患者脑灌注压值较两组复合使用芬太尼组患者降低更为明显.结论:颅内幕上肿瘤患者麻醉诱导后颅内压升高与使用阿片类药物有关,而非快速起效肌肉松弛剂所引起.诱导剂量的舒芬太尼比芬太尼有更强的降低脑灌注压的作用,在颅脑外科麻醉诱导中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参数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及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关系。方法:应用TCD检测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连续7?d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以及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同时记录ICP、CP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结果:ICP与Vs、Vd、Vm均呈负直线回归关系,ICP与RI呈正直线回归关系,而与PI呈正指数回归关系。CPP与Vs、Vd、Vm均呈正直线回归关系,CPP与RI呈负直线回归关系,而与PI呈负指数回归关系。其中PI的相关系数最大 (rICP=0.809,rCPP=-0.828,P<0.001)。在20?mmHg≤ICP≤50?mmHg、40?mmHg≤CPP≤70?mmHg范围内,PI与ICP、CPP也呈直线相关,且相关性更好(rICP=0.864,rCPP=-0.887,P<0.001)。结论:TCD参数能够定性或半定量地判断ICP和CPP的变化,应用TCD是无创监测ICP和CPP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与安氟醚或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异丙酚与安氟醚和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择期非肝胆系统手术的全麻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8例,分别给予安氟醚麻醉(A组)、七氟醚麻醉(B组)、异丙酚-安氟醚麻醉(C组)、异丙酚-七氟醚麻醉(D组).其中A、B组为对照组,C、D组为观察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诱导后2 h和术后3 d采集静脉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结果:A组和B组在术后3 d ALT值高于麻醉前(P<0.01),但未超出正常值范围,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2 h ALB值低于麻醉前(P<0.05),但术后3 d各组的ALB值均恢复正常,而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项指标全程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安氟醚和七氟醚两者均有潜在的、轻度的肝毒性;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能有效防止转氨酶的升高,对安氟醚及七氟醚所致肝脏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异丙酚复合安氟醚、七氟醚麻醉,是一种理想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一次性双管喉罩(LMA SupremeTM)与气管导管应用于介入神经外科全麻患者苏醒期的生命体征,观察LMASupremeTM在介入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介入神经外科手术全麻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LMASupremeTM(A组)和气管导管(B组),每组20例。于麻醉注药前(T0)、麻醉注药结束前(T1)、手术结束时(T2)、拔管前(T3)、拔管后(T4)、拔管后5min(T5)观察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观察患者有无呛咳反应。结果 A组无发生呛咳者;A组患者T1、T2、T3、T4、T5与T0时比较HR、SBP、DBP、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1、T2、T5与T0时比较HR、SBP、DBP、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与T0时比较HR、SBP、DBP、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介入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LMASupremeTM作为全身麻醉呼吸通道管理,患者在苏醒期生命体征的改变不会出现剧烈的波动,可以预防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NPPB)的发生,能更好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颅脑外伤手术中对脑脊液压力(CSFP)、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影响。方法:30例ASAⅡ-Ⅳ级的颅脑外伤病人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足背动脉穿刺测MAP,L3-4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测CSFP。持续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芬太尼和咪畦安定后、静脉注射异丙酚后2分钟与5分钟时的MAP、HR、SpO2、PERCO2、CSFP、CPP。结果:CSPP在静脉注射异丙酚后2分钟较麻醉诱导前显著下降(P<0.05),5分钟时下降更为显著(P<0.01),10分钟时仍有显著下降。CPP在静注异丙酚后也有显著下降(P<0.01和P<0.05)。MAP在静脉注射异丙酚后2分钟、5分钟较麻醉诱导前显著下降(P<0.01)。HR较麻醉前仅有轻度降低。结论:异丙酚能降低CSFP、CPP和MAP,抑制插管反应,是颅脑手术麻醉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14例颅内肿瘤患者,用异丙酚2mg/kg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用0.2%异丙酚按6mg/kg/h.4.5mg/kg/h.3mg/kg/h三步递减的速度维持麻醉,观察诱导前后及术中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筋注压的变化。结果发现颅内压明显下降,而平均动脉压及灌注压在诱导时下降,气管插管后回升至诱导前水平,术中保持稳定。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非常适宜于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提高颅内肿瘤手术麻醉的安全。方法 :随机选择颅内肿瘤择期手术病人 16 0例。全部病人均采用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于围麻醉期采用了降低颅内压 (ICP)、改善脑灌注压 (CPP)、减少有害的应激反应等措施 ,并对比观察了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及 ICP、CPP的变化。结果 :麻醉平稳、术终病人苏醒迅速 ,不同麻醉期间 MAP、HR与麻醉前比无明显差异 P>0 .0 5。 ICP与麻醉前比明显降低 ,P<0 .0 1;CPP比麻醉前水平明显升高且差异显著 ,P<0 .0 1。结论 :颅内肿瘤手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降低 ICP,维持正常的 CPP(9.3~ 10 .2 7k Pa,70~ 77mm Hg) ,保持恒定的脑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