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纤维化与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表达的关系。方法  38例垂体腺瘤标本分为质地韧 (纤维化 )组 6例与质地软 (非纤维化 )组 32例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 β1的表达并以天狼猩红染色法检测其胶原含量。结果 纤维化与非纤维化组胶原含量为 (2 0 .95± 8.4 2 ) %、(7.98± 5 .18) % ,两者差异显著 (P <0 .0 1) ;TGF β1mRNA表达量为 0 .79± 0 .15、0 .4 2± 0 .2 0 ;蛋白表达量为 0 .6 4± 0 .2 0、0 .32± 0 .4 0 ,两者差异显著 (P<0 .0 1) ;且TGF β1的表达与胶原含量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垂体腺瘤纤维化的显著病理特征是胶原过度沉积 ,TGF β1可能在垂体腺瘤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MR I判断垂体腺瘤质地的可能性,及其与肿瘤胶原含量的关系。方法57例经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标本,根据术中肿瘤硬度分为质地韧(纤维化)组8例与质地软(非纤维化)组49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 I检查并测量T1加权像(T1W I)、T2加权像(T2W I)、T1增强像(T1 W I)上肿瘤与灰、白质的信号强度比(瘤体/灰质、瘤体/白质);标本行天狼猩红染色检测其胶原含量。结果纤维化与非纤维化组T W I瘤体/灰质分别为1.31±0.31、1.16±0.26;T1W I瘤体/白质分别为1.01±0.25、0.91±0.18,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T1 W I瘤体/灰质分别为1.83±0.28、1.84±0.51;T1 W I瘤体/白质分别为1.56±0.24、1.46±0.37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T2W I瘤体/灰质分别为1.15±0.26、1.57±0.46(P<0.05);T2W I瘤体/白质分别为1.48±0.39、2.10±0.61(P<0.01)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胶原含量分别为20.03%±7.99%、7.87%±4.82%,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T2W I瘤体/灰质、T2W I瘤体/白质与胶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31、r=-0.726,P均<0.01)。结论术前MR I可以预测垂体腺瘤的质地;其中以T2W I瘤体/白质作预测指标为最佳,T2W I瘤体/白质小于1.9者提示腺瘤质地较硬。胶原含量影响垂体腺瘤质地,MR I上T2W I瘤体/白质、T2W I瘤体/灰质可以反映其胶原含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且病理学证实的垂体腺瘤标本58例,根据术前MRI检查和术中发现分为纤维化垂体腺瘤(19例)和非纤维化垂体腺瘤(39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TGF-β1和CTGF m RNA表达水平。结果与非纤维化垂体腺瘤相比,纤维化垂体腺瘤TGF-β1和CTGF m 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 TGF-β1和CTGF高表达可能垂体腺瘤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术前腺瘤质地的了解对于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至关重要。本文从MRI信号强度的衡量、垂体腺瘤质地的评估两方面阐述了术前MRI与垂体腺瘤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T2加权像上等信号(或比值较低)的腺瘤质地坚硬。说明术前MRI能够较准确的预测垂体腺瘤质地,为更好的选择手术入路、制定手术计划提供指导。同时,本文还从腺瘤胶原含量及胶原沉积机制方面阐述了垂体腺瘤纤维化的原因:其纤维化可能与某些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有关。  相似文献   

5.
MR评价垂体腺瘤质地及与其胶原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利用MR测量垂体腺瘤不同质地的信号强度,并分析其与肿瘤胶原含量间的关系。方法57例经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标本,术前均行MR检查,根据术中肿瘤硬度分为质地韧组(8例)与质地软组(49例),标本行天狼猩红染色检测其胶原含量。结果纤维化与非纤维化组T1WI瘤体/灰质信号强度比分别为1.31±0.31、1.16±0.26;T1WI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分别为1.01±0.25、0.91±0.1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WI瘤体/灰质信号强度比分别为1.83±0.28、1.84±0.51;T1+WI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分别为1.56±0.24、1.46±0.3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WI瘤体/灰质信号强度比分别为1.15±0.26、1.57±0.46(P(0.05);T2WI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分别为1.48±0.39、2.10±0.61,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胶原含量分别为20.03%±7.99%、7.87%±4.82%,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T2WI瘤体/灰质、T2WI瘤体/白质与胶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31、r=-0.726,P均(0.01)。结论术前MR可以预测垂体腺瘤的质地;其中以T2WI瘤体/白质为预测指标为最佳。胶原含量影响垂体腺瘤质地,MRI上T2WI可以反映其胶原含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MRI T2W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垂体腺瘤质地的价值,分析肿瘤质地与胶原含量的关系。方法分析38例垂体腺瘤的术前MRI,分别在T2WI、表观弥散系数(ADC)上测量肿瘤与脑桥的信号强度比(RT2和RADC),并与肿瘤胶原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肿瘤质软13例,质中17例,质韧8例。不同质地的垂体腺瘤之间,在T2WI信号值、RT2、ADC、RADC之间均有差异(均P0.05)。RT2与肿瘤质地一致性最高。质软组垂体腺瘤平均胶原含量为(1.51±0.91)%,质中组为(7.35±2.99)%,质韧组为(18.10±8.24)%,三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T2WI和ADC均有预测垂体腺瘤质地的价值,以T2WI更可靠。垂体腺瘤质地越韧,胶原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人类大鼠肉瘤蛋白同源蛋白(V-Ha-Ras harvey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HRAS)和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mobility group A1,HMGA1)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60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按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判定方法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RT-PCR法检测HRAS和HMGA1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HRAS和HMGA1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HRAS和HMGA1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60例垂体瘤患者中,28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32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组HRAS阳性表达率(22/28)、免疫印迹灰度值(1.25±0.16)、mRNA表达量(0.96±0.16)均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15/32、0.76±0.10、0.54±0.15)(P< 0.05),侵袭性垂体腺瘤组HMGA1阳性表达率(20/28)、免疫印迹灰度值(0.98±0.12)、mRNA表达量(1.12±0.20)均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14/32、0.66±0.09、0.52±0.19)(P< 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RAS和HMGA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上调,提示二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行为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PCNA、P16、TGF—β1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PCNA、P16、TGF-β1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37例非侵袭性肿瘤的表达情况.结果PCNA在侵袭性腺瘤中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复发组高于非复发组P16、TGF-β1、在侵袭性腺瘤中表达明显低于非侵袭性腺瘤组,复发组低于非复发组.结论PCNA、P16、TGF-β1蛋白表达异常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及侵袭性有关,它们的表达情况能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Rac1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ac1蛋白及mRNA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RT-PCR方法检测82例垂体腺瘤标本中Rac1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包括2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5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垂体腺瘤Rac1标记指数(LI)为3.34%~53.7%,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LI平均为33.5%,非侵袭垂体腺瘤LI平均为8.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显示:Rac1mRNA灰度比侵袭性垂体腺瘤为0.891±0.172,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为0.372±0.18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ac1与垂体腺瘤的侵袭能力密切相关,Rac1过表达可增强垂体腺瘤的侵袭能力并导致临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Letin、PTTG、Ki67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Letin、PTTG、Ki67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51例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34例,其中功能性腺瘤27例,无功能腺瘤7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7例,其中功能性腺瘤15例,无功能腺瘤2例)组织中Letin、PTTG、Ki67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全部侵袭性垂体腺瘤、功能腺瘤组和无功能腺瘤组中,Letin呈低水平表达,分别为24%(P<0.01),22%(P<0.01),29%(P>0.05);PTTG呈高水平表达,分别为94%(P<0.01),96%(P<0.01),86%(P>0.05);Ki67呈高水平表达,分别为85%(P<0.01),85%(P<0.01),86%(P>0.05)。相关分析显示,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eptin的表达与PTTG的表达呈负相关(r=-0.45,P<0.01)。结论Leptin、PTTG和Ki67的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关,Leptin与PTTG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尤其是在功能性腺瘤的侵袭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可用作垂体腺瘤侵袭性的评估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垂体腺瘤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柔脑膜的纤维化及其观测指标.方法采用SD大鼠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建立模型,分别在3d、6d、10d、14d、21d取脑脊液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21d的脑组织予以冰冻切片后,行MASSON染色观察柔脑膜的胶原纤维.结果 (1)实验组脑脊液中的TGF-β1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呈双时相(P<0.01).21d柔脑膜胶原纤维较对照组增多(P<0.01);(2)实验组脑脊液中的PIC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3)21d PICP与柔脑膜的胶原纤维衡量指标显著正相关(r=0.605,P<0.05).结论 SAH发生后,可引起TGF-β1的升高,柔脑膜纤维化;脑脊液中PICP可作为检测柔脑膜的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和转移相关基因MTA-1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28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标本KISS-1和MTA-1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RT-PCR法对KISS-1和MTA-1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它们在侵袭组和非侵袭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59例垂体腺瘤患者中,侵袭性垂体腺瘤组KISS-1的蛋白阳性率和mRNA表达均低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χ2=4.88,t=12.05,P<0.05),MTA-1的蛋白阳性率和mRNA表达均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χ2=5.43,t=12.99,P<0.05).结论 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KISS-1表达下调、MTA-1表达上调,提示可能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骨桥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78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其中侵袭性37例,非侵袭性41例)和5例来源于尸检的正常垂体组织进行检测,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组织中OPN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OPN蛋白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分析OPN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OPN mRNA表达较非侵袭性腺瘤显著增高(t=2.43,P<0.05)。OPN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质,积分光密度(IOD)定量检测侵袭性腺瘤为(55.21±12.07),非侵袭性腺瘤为(48.83±13.7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t=3.44,P<0.05)。结论OPN mRNA和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均增强,提示OPN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过程有关,可能是垂体腺瘤侵袭生长的机制之一,且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泌乳素(PRL)腺瘤中雌激素受体(E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对24例侵袭性PRL腺瘤患者(侵袭性组)和32例非侵袭性PRL腺瘤患者(非侵袭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腺瘤组织中ER蛋白和PCNA蛋白表达水平;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腺瘤组织中ERmRNA表达水平。结果ER蛋白在侵袭性组中23例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IOD)为4935.12±1246.56,显著低于非侵袭性组(P<0.01);PCNA蛋白在侵袭性组中有18例阳性表达,IOD为8456.24±1534.56,与非侵袭性组(14例,4428.56±1426.25)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RTPCR检测显示54例腺瘤患者有ERmRNA特异扩增条带,但侵袭性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ER表达降低及PCNA表达增高与肿瘤的侵袭性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临床判断肿瘤侵袭性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磷酯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和哺乳动物的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61例垂体腺瘤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I3K、AKT及mTOR的蛋白表达,应用RT-PCR检测PI3K、AKT及mTOR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比较两组肿瘤之间PI3K、AKT及mTOR的表达差异性.结果 在所检测的肿瘤组织标本中,有31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另外30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瘤PI3K、AKT、mTOR阳性表达率(61.29%、74.19%、54.84%)高于非侵袭垂体腺瘤(33.33%、43.33%、26.27%,P<0.05).PCR检测结果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PI3K、AKT、mTOR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07±0.599、0.843±0.094、0.753±0.071)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0.591±0.803、0.718±0.044、0.656±0.022,P<0.05).结论 PI3K、AKT及mTOR在垂体腺瘤的侵袭过程中可能发挥着促进其侵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nm23基因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nm23基因在手术切除的45例垂体腺瘤标本中的表达。随访术后5年患者的复发情况、激素恢复水平以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并将其与nm23基因表达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21例,nm23中度以上表达( / )8例(38.1%);非侵袭性垂体腺瘤24例,nm23中度以上表达20例(83.3%)。nm23基因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比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明显降低(P<0.01)。在nm23中、高表达( / )组病例中预后优17例,良6例,差5例;在nm23低表达( /-)组病例中预后优1例,良9例,差7例。nm23无、低表达病例组的预后明显比中、高表达组的预后差(P<0.01)。结论nm23基因表达的差异可能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以及初步判断垂体腺瘤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性。方法选取垂体腺瘤手术标本41例,分为侵袭组(18例)和非侵袭组(23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P-2在两组中的表达水平,并计数垂体腺瘤组织中MVD。结果MMP-2在侵袭组和非侵袭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2%(13/18)、26.1%(6/2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VD计数在侵袭组和非侵袭组分别为50.51、13.4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MP-2的表达水平与MVD计数呈正相关(P=0.000)。结论MMP-2和MVD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NPY在人垂体腺瘤细胞中的位置和表达,不同类型中的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外科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垂体腺瘤57例.免疫电镜研究NPY在垂体腺瘤细胞中的位置.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NPY的表达.结果 (1)免疫电镜:NPY主要位于胞质的分泌颗粒中,其次位于粗面内质网和细胞基质中.(2)免疫组化:NPY在垂体腺瘤中总体表达的结果为59.6%(34/57);促性腺瘤91.7%,GH腺瘤和ACTH腺瘤均为66.7%,零细胞腺瘤和混合性腺瘤均为50%,PRL腺瘤为25%,它们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RT-PCR:NPY mRNA在垂体腺瘤中均表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促性腺瘤最高是PRL腺瘤的9.3倍、无功能腺瘤5.8倍、GH腺瘤2.7倍,其余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人垂体腺瘤中存在NPY.(2)垂体腺瘤中的确有NPY表达,不同类型中的表达各有差异;促性腺瘤表达最高,PRL腺瘤表达最低.(3)为今后深入探讨NPY在垂体腺瘤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垂体腺瘤中脆性组氨酸三联(fragile histidine traid, FHIT)、CD147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的表达,探讨三者与肿瘤侵袭行为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FHIT、CD147和MVD(用CD34标记)在63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临床影像资料分析FHIT、CD147和MVD的表达与肿瘤侵袭行为的关系.结果 FHIT阴性组MVD(51.44±9.19)表达明显高于阳性组(25.65±14.81.t=-8.40,P<0.01),等级相关分析显示FHIT与MVD间呈负相关(rs=-0.64,P<0.01).CD147阳性组的MVD(35.56±17.82)表达明显高于CD147阴性组(20.67±12.35,t=2.40,P<0.0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D147与MVD间呈正相关(rs=0.53,P<0.01).FHIT与CD147呈负相关(x2=32.14,r=-0.38,P<0.01).侵袭组FHIT表达明显低于非侵袭组(x2=12.65,P<0.01),而侵袭组CD147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组(x2=7.94,P<0.01),侵袭组MVD(40.82±15.90)水平也明显高于非侵袭组(17.55±9.62,t=7.18,P<0.05).结论 垂体腺瘤中除FHIT低表达和CD147高表达可能影响肿瘤细胞增殖特性外,微血管形成增多也可能是导致肿瘤侵袭性生长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Ki-67、MMP-9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检测细胞核内增殖抗原Ki-67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侵袭性、非侵袭性及复发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及肿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SP法对86例垂体腺瘤患者标本的Ki-67、MMP-9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Ki-67、MMP-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1);侵袭性腺瘤复发组Ki-67、MMP-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侵袭性腺瘤非复发组(P<0.01),且Ki-67、MMP-9蛋白在垂体腺瘤中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Ki-67、MMP-9蛋白表达增高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及术后复发存在相关性,且两者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