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过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2012—2014年输注由我站提供的血液制品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56例,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21615人次输血中,发生不良反应56例,发生率为0.3%,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32例,占57.1%,过敏反应为24例,占42.9%,未发现其他输血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对输血全过程的监管,遵循合理科学用血原则,采用新的输血技术,大力提倡自身输血,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中,输注红细胞出现输血反应共24例,占49.0%,输注血浆类出现输血反应23例,占46.9%,输注血小板类出现输血反应2例,占4.1%。输血反应类型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共38例,占77.6%,其次为发热反应共9例,占18.4%,恶心、胸闷反应各1例,占4%。结论:导致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反应类型较多,临床医务人员应增强成分输血安全意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我院2007—2009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手段和措施。方法通过查阅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6452例受血者中。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8例,发生率为0.59%。其中,发热反应27例,占71.05%,发生率为0.42%;过敏反应11例.占28.95%,发生率为0.17%。结论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中药针剂的不良反应(ARD)原因,提出护理防治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对4种针剂所引起的反应分为:发热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依据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进行归类。逐例分析查找原因,并提出护理预防措施。结果:本组800例静脉滴注中药针剂,36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发热反应12例,毒性反应7例,过敏反应9例,特异质反应2例,发热伴过敏反应6例。结论:中药针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复杂,且无特异性拮抗剂,加强中药针剂围输注期的护理及预防,可以及时发现、处理其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药源性损害,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抢救急性出血患者的过程中,输血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辅助治疗措施,尤其是血小板的输注,对术中止血具有较好的效果,有效降低了急性出血导致的死亡率,但是患者在输血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据相关研究报道,输血时,白细胞是一种血液污染物,去除白细胞输血可有效降低输血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例如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以及非溶血性发热性反应等。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治疗中输血是常见的医疗方法,但在输注过程中或输后会发生许多的输血的不良反应,在十九世纪以前,动物与人之间输血、人与人之间随机输血导致1/3患者因不良反应而死亡,使医学界越来越重视如何安全输血,所以输血安全和有效是现代临床输血的最终目的。本文就在输血中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在临床中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FNHTRs)的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 10月— 2 0 0 3年 10月 32 5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主要出现在多次输血、多次妊娠等患者中。单纯输白细胞比输全血、血浆、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时的FNHTRs的发生率高 (P <0 .0 1)。结论 成分输血及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FNHTR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讨去白红细胞输注降低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方法:将广东省清远市中心血站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96例(观察组),患儿均接受去白红细胞输注或洗涤红细胞输注,另选取同时期到清远市人民医院接受悬浮红细胞输注的非地中海贫血患者97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发生率。结果:悬红输注共726例次,共发生FNHTR 18例次(2.48%),滤白输注952例次,共发生FNHTR 2例次(0.21%)。滤白输注FNHTR发生率(0.21%)低于悬红输注FNHTR发生率(2.4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可输注洗涤红细胞或滤除白细胞红细胞,为患儿此后实施骨髓抑制提供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李然  刘红  刘颖  张关敏  宁华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3):1863-1865
 目的 考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及联合化疗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发生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我院41例使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病例进行分析。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独用药7例,合并其他抗肿瘤药34例,紫杉醇剂量100~260 mg·m-2,静脉输注,用药前不予抗过敏预治疗。结果 共41例可评价患者。在未进行抗过敏预治疗的情况下,未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血液学毒性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占85.37%、中性粒细胞减少占70.73%、血红蛋白降低占51.22%。非血液学毒性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占43.90%,乏力占39.02%,感觉神经毒性占21.95%,肝功异常占24.39%。严重不良反应包括4度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等。结论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以聚氧乙烯蓖麻油为溶剂的紫杉醇相比,给药前不需抗过敏预治疗,过敏反应发生率低,输液时间短,4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牛磺酸颗粒联合地塞米松在输血前预防性应用对输血过敏反应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消化和肾内科的300例输血病例输血563次,根据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分为两组。输血前给予口服牛磺颗粒联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为观察组,输血前单纯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为对照组。收集整理数据,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过敏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283次输血中,过敏反应率为1.41%,对照组280例中输血过敏反应率为1.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前预防性地给予牛磺酸颗粒联合地塞米松并不能有效降低输血过程中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输全血与成分输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情况。方法选取输血患者237例,根据输血方法分为2组,输全血患者114例为对照组,成分输血患者123例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体温、非溶血性发热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输血后,对照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升高。观察组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降低。观察组红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体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输血前后的体温差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输血1~3次、4~6次、7~9次、10次以上时非溶血性发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分输血可大幅减少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输入,与输全血相比,可明显减少非溶血性发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可有效控制患者体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输血治疗的患者在滤除白细胞与未滤除白细胞输血反应率进行比较,观察滤除白细胞输注法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032例输血患者的输血反应率进行统计,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来分析白细胞去除和红细胞回收情况,并且比较去除白细胞组与未去除白细胞组发生的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结果:滤除白细胞前的输血反应率为0.6%,滤除白细胞后的输血反应率为0.1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过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制品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反应率,运用去除白细胞输血疗法,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使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双黄连注射剂静脉滴注患者1526例临床资料。结果: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2.69%,主要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反应,与不良反应发生相关影响因素性别、用药量、合并用药、患者年龄等对发生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应注意与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方法:回归性分析2012年5月到2015年4月本院报对80例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及表现。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为全身性损害的患者有40例,占50.0%,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性反应、寒颤、潮红以及水肿等;累及皮肤以及附件系统的患者有15例,占18.75%,主要表现为瘙痒和皮疹等;累及消化系统的患者有10例,占12.5%;累及循环系统的有5例,占6.25%;累及神经系统的有4例,5.0%;累及呼吸系统的有3例,占3.75%;累及泌尿系统的有2例,占2.5%,其他系统的有1例,占1.25%。调查中80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中疏血通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要高。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为皮疹、皮肤瘙痒、过敏、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头痛以及头晕等症状。结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掌握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规范临床用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在输血中是一种污染物已得到全世界的肯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去白细胞的成分输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去白细胞输血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等多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去白细胞输血的作用机制、白细胞滤器的研制等方面也有了诸多的进展,本文拟就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我们自1975年以来,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采取压迫耳穴预防输血发热反应,在139人次输血(其中多次输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129人次)中,有明显发热反应(39℃以上)者仅3人次,占2.2%,另外16人次体温不超过37.5℃或仅有轻微不适的轻度反应,占11.5%,说明压迫耳穴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并能够防止或减轻由于多次输血引起的发  相似文献   

17.
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映华 《内蒙古中医药》2008,27(11):125-127
白细胞在输血中是一种“污染物”已得到全世界的肯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去白细胞的成分输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去白细胞输血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等多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去白细胞输血的作用机制、白细胞滤器的研制等方面也有了诸多的进展,本文拟就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近年来我院使用阿奇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归纳我院使用阿奇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阿奇霉素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还有胃肠道反应、肝损伤、低血压反应、白细胞减少、耳鸣、致四肢肌肉剧痛等。结论:合理使用阿奇霉素,加强用药观察与监测,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血清学特征以及输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含特发性22例,继发性18例,对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以及在输血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式分析,评价输血治疗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中有单独Ig M类冷自身抗体5例,占12.5%,单独Ig G类温自身抗体24例,占60%,Ig G冷自身抗体联合Ig G温自身抗体11例,占27.5%,按患者自身抗体类型分为Ig M冷自身抗体组和Ig C温自身抗体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有20例患者进行不相合红细胞输注100次,总有效率56%(56/100),部分有效30%,无效14%,有20例患者进行ABO血型非洗涤输注,总有效率为55%,部分有效27,无效1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排除相同抗体干扰的情况下,采用同型非洗涤红细胞或O型洗涤细胞输注都是相对安全的,但采用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能够避免过度使用O型红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注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方法:医院于2018年1月起在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注中实施安全管理,2017年为实施前,2018年为实施后,统计实施前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安全管理在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注中的价值和效果。结果:实施前医院四个病区共计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注614次,发生不良反应51例,而常用4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共计42例,比例为57.53%,以皮疹最为常见,其次为静脉炎、发热和消化道反应。实施后医院四个病区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注636次,发生不良反应27例,而常用4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仅为8例,比例为29.63%,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通过安全管理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注,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对于提高临床用药有效性和用药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