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经是女性常见病,其发病率高、病程长且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女性痛经的发病率是33.1%,而原发性痛经占53.2%[1].笔者在临床中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采用温经贴联合中药治疗,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观察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对入选的20例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志愿者在非月经期进行灸脐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周期行经期痛经症状,采集并分析灸脐治疗过程中任脉上经穴的体表红外温度变化情况。结果1、VAS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数据比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痛经疼痛有效率60%;痛经症状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数据比较,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痛经症状有效率70%。2、在灸脐过程中,任脉上穴位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平均升温趋势最明显的时间段都出现在艾灸10-20 min内。结论1、石墨烯智能理疗仪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疗效。2、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灸脐治疗过程中任脉上穴位平均升温幅度在第10-20min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药离子导入联合神阙穴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0年7月吉州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就诊的5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中药离子导入联合神阙穴隔药灸)24例和对照组(常规处理)23例,2组均以1个月经周期为1...  相似文献   

4.
关琦  张化莲  张珊珊 《新中医》2021,53(19):208-211
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3 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7 例、对照组46 例。2 组均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热敏灸疗法,经前1 周至经后3 d 为1 个疗程,2 组均连续治疗3 个疗程。比较2 组临床疗效,观察2 组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β-内啡肽(β-EP)]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比较2 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 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为84.78%,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血清PGE2、β-EP 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血清PGF2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研究组血清PGE2、β-EP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PGF2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 组患者均未出现大面积的皮肤红肿、瘙痒、水泡等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热敏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有效缓解痛经症状,改善子宫内分泌激素含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痛经汤联合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5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0例,联合治疗组给予痛经汤+隔药灸治疗,中药组仅服用痛经汤治疗,隔药灸组仅使用隔药灸治疗,各组患者均于经前5日起治疗至月经第2日,共观察3个月经周期,计算各组总有效率,并记录治疗前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九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治疗组给予三九贴穴位贴敷,对照组局部热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九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天灸罐联合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少腹逐瘀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天灸罐治疗,均连续治疗5个月经周期。参照COX痛经症状量表(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进行评价;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前列腺素F2a(Prostaglandin F2a,PGF2a)含量;比较两组痛经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MSS时间、程度及PGF2a含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灸罐联合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冯雯  张彤  盖云 《天津中医药》2017,34(9):595-597
[目的]观察三伏贴联合督脉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临床病例选择80例痛经患者,辨证分型为寒凝血瘀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三伏贴联合督脉灸治疗,对照组口服益母草颗粒,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4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患者,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三伏贴联合督脉灸疗效优于对照组药物。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伏贴联合督脉灸及药物疗法对痛经均有疗效。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药物治疗(P0.05)。[结论]三伏贴联合督脉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疗效确切,简便安全,费用低廉,符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热敏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 67%(29/30),对照组为76. 66%(23/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疼痛程度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腕踝针联合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任脉长蛇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取 6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 经患者,使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任脉长蛇灸治疗,比较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的 COX痛经症状量表积分、视觉模拟定级 (VAS)评分,同时对比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 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 COX痛经症状量表积分、视觉模拟定级 (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次治疗 后、疗程结束后观察组 COX痛经症状量表积分、视觉模拟定级 (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上,运用任脉长蛇 灸治疗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可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痛经的患病率为33.19%-90.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主流医学数据库中采用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D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3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出文献、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并根据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4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纳入研究的文献中所选取的穴位及用药信息录入Excel表格,分析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D的选穴用药频次。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累计44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24例,对照组2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RR=1.20,95%CI(1.11,1.31),P<0.000 01]和治愈率[RR=2.07,95%CI(1.44,2.97),P<0.000 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痛经中医证候评分[MD=-2.37,95%CI(-2.66,-2.09),P<0.000 01]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MD=-1.08,95%.[-1.65,-0.52],P=0.000 2)低于对照组。选穴用药频...  相似文献   

13.
<正>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率在青年群体中占比颇高且有逐年攀升的迹象[1]。据统计,全世界痛经患病率为20%~90%,其中中国女性为33.1%,之中有13.55%严重影响日常工作[2]。对此,笔者自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期间运用特色葫芦灸干预3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取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期间本院中医内科、妇科就诊的患者30例,年龄16~48岁,平均(28.00±7.66)岁;病程6~240月,平均(69.40±51.01)月。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21,36(18)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5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3组,穴位贴敷组60例,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口服药物组60例,予复方益母胶囊口服,空白对照组30例,予穴位贴敷无药物的空白贴。结果治疗后穴位贴敷组和口服药物组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和口服药物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穴位贴敷组与口服药物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与口服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穴位贴敷组与口服药物组患者子宫动脉RI、PI、A/B均降低,血清OT、PGF_(2α)、TNF-α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与口服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患者痛经症状,降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5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结合热敏灸是一种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腹灸组和腰骶灸组两组不同腧穴隔药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86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腹灸组(43例)与腰骶灸组(43例,脱落1例).腹灸组取中脘、神阙、关元、双侧归来;腰骶灸组取命门、双侧肾俞、双侧次髎.两组均于月经来潮前3天施灸,每个月经周期治疗3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采用针灸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10月妇科就诊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20例,按奇偶数法分为两,各60例。常规组予以布洛芬治疗,研究组采取针灸治疗,对比疗效。结果:痛经指标,治疗后改善情况研究组较常规组显著(P<0.05),生化指标,研究组改善较常规组良好(P<0.05),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证候积分,相比常规组,研究组治疗后低(P<0.05),与常规组预后复发率相比,研究组低(P<0.05)。结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予以针灸,能够有效治疗,且预后复发率较低,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灌耳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0年4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妇产科门诊的9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穴位贴敷治疗,研究组联用穴位贴敷与灌耳疗法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原发性痛经是一种临床常见妇科疾病,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甚至剧痛难以忍受,影响生活为主要表现,临床发病率逐渐增加,且病情反复,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造成严重困扰。西医治疗本病以药物止痛治疗为主,能有效缓解疼痛,但不良反应较多,停药易反复,需要长期用药。本研究主要观察自拟温经祛痛汤联合脐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寒凝气滞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组给予自拟温经祛痛汤联合脐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对比两组试验对象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素F2α、缩宫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列腺素E2、β-内啡肽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为75.0%(30/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疗效稳定,不易复发。结...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痛经(PD)是临床常见病,表现为腹部疼痛、坠胀,伴有手脚冰凉、呕吐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时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避孕药等治疗该病,虽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用药具有毒副作用。中医治疗PD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主要分为肾气不足型、气血亏虚型、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等,其中以寒凝血瘀型较为常见。该文总结近5年中医治疗寒凝血瘀型PD的相关文献,以期为寒凝血瘀型PD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