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肾风治风论     
邓颖萍  王建康  冯慧  王瑾  华晖辉 《新中医》2021,53(24):209-213
介绍王建康教授从风论治肾风的临床经验。据文献所述及临床经验总结,王建康教授认为,肾风即肾脏感受风邪所致的疾患,临证辨识须与风水相区别。在病因病机上,有肾虚风袭为病起之本、气机失调为病进之助、内外合风为病急之因、浊瘀互结为病变之积多个方面。在病位上,主在肺脾肾而又涉及心肝、三焦,累及多脏多腑。在治疗上,形成了以祛风散邪、益肾固表为主,以疏畅气机、调肝治风为恒,以活血化瘀、利湿泄浊为辅的特点。在用药上,风药的使用贯穿始终:邪入肾络者,风药散之;郁火内结者,风药发之;瘀血停阻者,风药行之;湿浊内蕴者,风药胜之。分别起到祛风解表胜湿、调肝解郁治风、开玄启闭解毒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治血先治风理论认为风瘀可互患,在治瘀基础上加用风药以治风,既能祛除风邪,也能增强治瘀之功。经较多医者发挥和利用,融汇了玄府、络脉、风药等理论,成效渐显。所述文献立足其理论与临床,从心脑血管疾病、肝病、肾病、痿病、骨病、妇科疾病等多种疾病应用及现代机制方面进行阐述,以拓宽治瘀思维,用药视角。  相似文献   

3.
目的:客观地阐明治风活血法的配伍机制.方法:观察治风方、活血方、治风活血方对寒凝血瘀及外伤血瘀两种家兔血瘀模型一般整体状况、肢体周径测量及血栓湿重的影响.结果:治风方、活血方、治风活血方均能使两种家兔血瘀模型异常一般整体状况、肢体周径测量及血栓湿重指标改善和恢复,在作用强度上,治风与活血方合方组成的治风活血方作用明显增强,与治风方或活血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外伤血瘀证的活血方与治风方作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治风活血法通过治风明显加强活血化瘀作用,甚至不用活血药作为主药而取得疗效,而达到异病同治的一种治则,有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后世医家所遵循的治疗法则,本文通过对风病的剖析,揭示了风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失调,而气血失调又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气行血则行”,调理气敌国应以治气为先。  相似文献   

5.
陈金德 《光明中医》2002,17(5):11-12
风邪 ,是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中风之病 ,风从何来 ?是外风侵袭 ,还是内风自生为害 ,临证应予明辨。1 明辨外风治中风《素问·风论》 :“风之伤人也 ,或为寒热 ,或为热中 ,或为寒中 ,或为疠风 ,或为偏枯……风气藏于皮肤之间 ,内不得通 ,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 ,亦为脏腑之风 ,各入其门户所中 ,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风者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 ,乃为他病也 ,然致有风气也。”《灵枢·九宫八风》 :“圣人避风 ,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 ,则为击仆偏枯矣。”《灵枢·岁露论》 :…  相似文献   

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之风是指中风病,而不是病因学中的外风及内风;血是指瘀血,血行瘀除则中风病自愈.外风致病,宜祛风为主;内风致病,宜熄风为先.风邪较燥,长期使用易耗伤阴血,在祛风剂中配伍使用养血活血之品,实为佐使之法.内风中之血虚生风者使用养血活血药物治疗,是针对病机用药,而非治风先治血之义.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之认识历时4个阶段,从外风、内风、非风到现在的脑血管疾病,瘀血是中风病之病理基础,瘀血行,经络通,则中风病自愈,故日: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南宋以前中医大家治疗中风病之经验总结及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7.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最早由南宋陈自明提出,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拓展发挥为从血治疗外风和内风相关疾病并获得一定疗效.作者在临证时常使用血府逐瘀汤从"治血"的角度治疗颤病这一"风证"而屡屡获效,总结分析后认为:颤病之形成,多因肝之气血阴阳失调、肝气疏泄失常而致经脉血瘀,经脉血瘀再逢肝气过盛,肝气受阻不能畅行,遂鼓动...  相似文献   

8.
治风先治血是临床常用治疗风证的法规。所谓“先”,是强调治血为治风之先导,并不是先治血而后治风。至于治血的概念,则凡是能调和营卫气血、通利血脉、疏畅经络之法,皆在此例。历代医家于治风的同时对不同的风证,分别配伍不同的治血之品,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治风先治血之法。这些治法散见于历代医家的各种著作中,依笔者之管见,可归纳为如下十种:  相似文献   

9.
风药治血与冠心病心绞痛证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认为风邪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和病和诱发因素,其位病在心之络脉,属络病,病机主要为心络阻滞和心络痉挛,发病特点属风病,并以风药治血理论为指导,强调了其治疗学机制,主要祛除致病因素,虫类风药少血通络,搜风止痉,风药治气,风药直接治血和现代药理学证实,其间,就常用风药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并介绍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曾宪斌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19-2119
“治风先治血”这一治则不应仅限于治行痹,可扩大运用于病机涉及到血的较多病证。  相似文献   

11.
大椎风池通治内外风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南滨 《中国针灸》1994,14(5):47-48
通过内、外风皆有风证共性和大椎、风池两穴所在经脉以及典型病例的治疗,认为大椎风池可以作为通治内外诸风证之主穴。通过手法可体现穴位的双向调节功能。根据病情配穴可使针感直达病所以提高和加速疗效。  相似文献   

12.
风药治血探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氏[1]倡“治血先治风,风行血自通”,诚要言不烦,足为治血瘀之炯鉴。现就本课题的最近理论研究成果,风药补血、活血、止血及相关问题探讨如次。1风药的含义及特点风药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功能祛除、疏散外风或平熄、搜剔内风,主要用于治疗风病的药物。大...  相似文献   

13.
治风十二效穴及验案举例(310007)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吴美倩指导高镇五主题词风穴位风证/针灸疗法针灸治疗风证具有良好疗效,临床治疗外风比较常用的腧穴有风池、风府、大椎、曲池、合谷,治疗内风的腧穴有风池、风府、大椎、肝俞、血海、阳陵泉、筋缩、太冲。其...  相似文献   

14.
《素问·风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各人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人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浓泄。外在胜理,则为泄风”。因风邪侵犯部位、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征候不同,放风病又有不同的病名,治疗亦异。由于《内经》将风病提纲挈领地罗列出来,既未详述证侯,更末谈及治法和用药,致后学者费解,现将笔者结合临床体会述一隅之见,供同道参考。一、脑风与首风证治脑风与首风发病部位均在头部,但病有新久,…  相似文献   

15.
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学“风瘙痒”的范畴。风邪是造成皮肤瘙痒的最主要病理因素。“治风先治血”理论被广泛用于治疗以风证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分析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以血病为因,风病为果;以阴虚内热、伤津耗血为本,津血耗伤、内生风邪为标的病机特点,并从“调血消风治其标,滋阴养血求其本,兼顾他邪防生变”三个层面论治本病,为中医药理论指导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宋代名医许叔微 ,字知可 ,官及集贤院学士 ,后世多以“许学士”称之。在伤寒研究方面 ,许氏颇得仲景之意 ,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和《伤寒九十论》;杂病证治方面 ,尤精古方 ,善创新方 ,著《普济本事方》,其中所载诸方 ,治疗疑难病证 ,疗效显著 ,被叶天士视同“枕中秘”,张锡纯则誉之为“海上仙方”。《普济本事方》开宗第一卷即述“中风肝胆筋骨诸风”的证治 ,其中多有建树 ,对后世启发极大 ,笔者试对其内风证治思想作一浅要探析。许氏将中风分为三类 :“风中脉则口眼斜 ,风中府则肢体废 ,风中脏则性命危”。治“风中脉”,宜祛…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陈炜主任从"肺风"辨治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其认为慢性咳嗽的发生与风邪密切相关,类比《内经》中的"肺风".通过对肺风痛名的溯源及病机探讨,临证施治常从风论治,以"肺风"为出发点,着重抓住风邪的致病特点及临床证候,内外兼治,用药特色鲜明,以止嗽散为基础方加减化裁;多配伍虫类药物以祛外风、熄内风;以补益脏腑为本.  相似文献   

18.
治风活血法治疗脑血管病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风活血法是指在治疗血瘀病证时,风药可为主药起活血化瘀作用,或为辅药起协同作用,或作为引经药引药直入病所,能明显加强活血化瘀药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治则。目前,应用本法治疗脑血管病取得一定进展。 1 治疗学机制研究 由于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的发展演变,目前对本病的认识已日渐由风转向血,治疗上或认为其病在血,与风无关,或忌风药辛燥升散,多用血药而摒弃风药,其应用亦为多数医者所回避甚而禁忌。但由于风药非独祛风,而是治血,有活血、止血、补血之功,在中风病治疗中有着他药不可替代的独特治疗作用[1],故仍有医者作了一些有…  相似文献   

19.
阳虚动风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虚动风乃虚风之范畴,而阳虚动风与阴虚动风两者合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虚风理论体系。虚风者,历代医家多沿袭阴虚、血虚内生之论,而阳虚生风者,虽近年文献多有理论发掘,但尚缺乏临床证治之准绳,故其证治规律值得研讨。笔者现不揣浅陋,试论如下。1 概念沿革阳虚动风一证,古代医籍尚无明确记载,但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有关于本病证之症状及机理的简略描述。如《灵枢·经筋》谓:“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寒”谓“内  相似文献   

20.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探讨风眩(高血压病)病名诊断、病位、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问题。提出风眩作为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其诊断应以血压增高为主要依据,病位在血脉,脏腑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扰乱血脉为主要病机,治疗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疏通血脉为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