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45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1~2008-12 45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运用心血管活性药物、药物溶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经皮冠脉介人治疗术(PCI)的治疗效果.结果 IABP治疗42例(93.3%),(PCI)再灌注治疗39例(86.7%),溶栓治疗11例(24.4%),共死亡16例(35.6%).经药物和IABP治疗,在接受再血管化前死亡的患者占死亡数的31.3%(5/16),血管再灌注后死亡的患者占死亡数的68.7%(11/16).死于心功能衰竭者9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呼吸功能衰竭者7例.10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全部死亡.急性肾功能衰竭(r=0.743,P=0.001)、急性呼吸功能衰竭(r=0.605,P=0.001)、糖尿病(r=0.368,P=0.002)和年龄与死亡有相关关系.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病死率仍然较高,主要死因是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要进一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需要更早、更好的循环辅助装置下的再灌注和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特点,为临床诊疗积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5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临床治疗具体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显效率为61.18%(34例),有效率10.9%(6例),死亡率27.27%(15例),其中因急性心力衰竭死亡7例,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死亡8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情危险紧急,临床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需要特别注意急性心力、呼吸功能、肾功能衰竭三大危重症状,及时治疗才能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单纯超滤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今后更好的开展血液净化技术达到有效治疗目的。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10年10月住院及门诊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急性左心衰竭透析患者32例,应用单纯超滤联合血液透析,同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及肺部罗音变化。结果:单纯超滤联合血液透析抢救肾功能衰竭合并急性左心衰竭32例,显效21例(65.62%),有效9例(28.13%),无效2例(6.25%),总有效率93.75%。结论:单纯超滤联合血液透析抢救肾功能衰竭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安全可靠,病人症状缓解迅速,心衰纠正理想。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治疗重度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左心衰竭的呼吸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对56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指令间歇同步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结朵56例病人中43例痊愈,13例死亡,8例死于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另5例死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晚期。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疗效肯定,能挽救大部份病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气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机械通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师对机械通气的认识和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经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等指标.结果 24例患者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严重泵衰竭,家属放弃治疗.21例患者均一次拔管成功,转出ICU.抢救成功率87.5%.结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急性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机械通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师对机械通气的认识和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应用呼吸机的治疗效果.结果 32例患者中2例死亡,4例放弃治疗,26例患者均一次拔管成功,转出ICU.结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急性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重要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3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资料。结果男203例,女117例;年龄15~82岁。入院时42.2%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 II)≥8分,37.2%的患者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Ranson)评分≥3分,92.2%的患者Balthazar CT评分在D级以上,90.6%的患者改良Marshall评分≥2分。痊愈者292例(91.25%),死亡28例(8.75%)。死亡原因包括12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7例死于严重感染,5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4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并适时调整,可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及呼衰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召伍  占师 《海南医学》2009,20(12):74-76
目的探讨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8位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和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呼吸通气分为两组,其中机械通气组58例,对照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心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含量(SaO2)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机械通气组1个月后死亡率为31.03%,远低于常规对照治疗58%的死亡率(P〈0.05)。结论机械通气能迅速、有效、安全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呼吸衰竭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吴贵玲   《中国医学工程》2009,(4):303-304,306
目的总结我科2005~2008年42例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和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救治成功率。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8年42例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类,结合文献复习,总结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42例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经采用一般护理、创面护理、血管通道护理、血液透析及心理护理等护理程序和方法,20例尿量恢复正常;2例因年龄较大,放弃治疗;2例因伤前有肾炎史出现肾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采用一般护理、创面护理、血管通道护理、血液透析及心理护理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0年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的变迁,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史分析法,分为两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在两个时间段内比较,血红蛋白、白细胞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年龄平均值提高5岁,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阿斯匹林,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因区别其中多脏器衰竭,急性左心衰竭,心律失常,心室纤颤死亡的比例比1996~2001年段上升,因心脏破裂死亡例数减少。结论:大于70岁以上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比例上升,合并糖尿病死亡比例增加,死亡原因为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多脏器衰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中护理的作用。方法:资料为我院2009年~2012年接受治疗的AMI合并左心衰的患者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与对照组(16例)2组,分别实施针对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2组临床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1%vs68.8%),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9%vs31.2%),且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94.1%vs75.0%),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患者治疗中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生还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各种影响因素,阐明其相关性。方法66例AMI患者分为死亡组(16例)与非死亡组(50例),针对临床上常见的与AMI死亡相关的22项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7项因素在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是AMI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尿酸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的近期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33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左心力衰竭)(n=119)与非心力衰竭组(n=211),根据Killip分级将心力衰竭组患者分为Ⅱ级(n=99)、Ⅲ级(n=10)、Ⅳ级(n=10),检测两组入院时尿酸、D-dime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利尿肽(BN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左心房内径(LA)、心室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心室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水平,并比较心力衰竭组不同Killip分级尿酸、D-dimer、LVEF、BNP、LV、LA、E/A水平,分析尿酸、D-dimer水平与Killip分级及LVEF的相关性,评估联合尿酸、D-dimer检测对AMI后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随访两组室壁瘤、室速、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心力衰竭组尿酸、D-dimer、BNP、LV、LA高于非心力衰竭组,LVEF、E/A低于非心力衰竭组(均P<0.05);不同Killip分级尿酸、D-dimer、BNP水平Ⅳ级患者显著高于Ⅱ级、Ⅲ级,LVEF低于Ⅱ级、Ⅲ级(均P<0.05);尿酸、D-dimer水平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均P<0.05);联合检测尿酸、D-dimer对AMI后心力衰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4%、89.4%;心力衰竭组室壁瘤、死亡发生率高于非心力衰竭组(均P<0.05)。结论:尿酸、D-dimer水平联合检测能够预测AMI后心力衰竭风险,预测患者预后,敏感性、特异性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重症左心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31例,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比较患者临床转归及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31例患者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治疗后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O_2)、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UN、SCr等肾功能指标亦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方法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有较高疗效。治疗过程中无出血、感染等血液净化相关并发症出现,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216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症状及心电图变化,防止误诊误治的发生。【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7年2月收入院的216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坏死标记物的动态变化。【结果】具有典型AMI症状及,或心电图演变的患者占全部患者的90.74%;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的占4.17%;以晕厥、低血压就诊的占0.93%;以快速房颤伴意识障碍就诊的占1.85%;以上腹痛、恶心、呕吐症状就诊的占1.85%;以发作性右胸痛为主要症状的占0.46%。这些不典型的AMI患者均为老年人伴有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或发病时出现低血糖者。【结论】重视AMI患者的不典型症状,监测心电图及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可以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动态脉压(PP)与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及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AMI患者109例,同时行动态血压(ABPM),以PP≤50mmHg(1mmHg=0.133kPa)(A组,n=44),PP 51~60mmHg(B组,n=35),PP>60mmHg(C组,n=30)分为三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随PP增加,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及病死率的发生也明显增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着PP的增大,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提示预后不良,推测以PP作为观测指标,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在体外循环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作用.方法通过对32例体外循环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床旁血液净化系统,行前稀释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肝素抗凝,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肾功能指标(Bun、C)r、血钾、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左室射血分数(EF)、氧和指数(PaO2/FiO)2等指标.当尿量〉0.5mL/(kg.h),且循环功能平稳后停止CRRT.结果 32例患者存活25例,其中1例肾功能未恢复需间歇透析治疗,其余24例肾功能均恢复正常,死亡7例,病死率21.7%.CRRT治疗前后Bun、Cr、血钾、MAP、CVP、EF、氧合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早期行CRRT对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功能患者有较好疗效,掌握好恰当的时机和方法能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李小华  邢波 《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540-1541
目的总结分析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自2000年11月-2005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海口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年龄〉80岁的AMI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住院的年龄〈80岁AMI患者24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总结分析。结果临床表现:观察组胸闷痛19例(59%)对照组194例(80%),P值〈0.01;观察组心力衰竭(KinipⅡ级以上)者23例(72%),对照组95例(39%),P〈0.01;观察组合并肺部感染18例(56%),对照组99例(41%),P〉0.05;梗死部位:观察组急性前壁或广泛前壁18例(56%)对照组120例(50%),P〉0.05;治疗效果:观察组治愈者21例(66%),对照组治愈者155例(64%),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死亡3例(9%),对照组住院期间死亡19例(8%),P〉0.05。结论超老年AMI患者以前壁或广泛前壁居多;胸痛发生率较其他年龄组低,合并心力衰竭比例高;严密的观察治疗,仍能很好控制住院期间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康复的远期疗效。方法随访时限分为早期(3个月~3年)、中期(3~5年)和长期(5~10年)。对每个时期实际人数按原来分组(康复组和对照组)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病情、生活质量等。结果早期、中期随访结果提示心绞痛、房颤、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衰发生率和病死率对照组较康复组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康复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LVEF〈40%,对照组较康复组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活质量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康复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娄丽红 《中外医疗》2013,(22):156-157
目的研究将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合理护理措施,为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其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自2012年1—12月前来就诊的39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护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与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护理、吸氧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结果 39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经治疗与护理后,用药至症状缓解时间为30min~24h,平均时间为0.8~0.4h,其中36例患者成功治疗并出院,成功率为92.31%;死亡患者为3例,死亡率为7.69%。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压、心率水平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病情观察与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护理、吸氧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基础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效果,从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