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泪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泪腺上皮细胞原代体外培养、鉴定、冻存和复苏的方法。方法 应用组织块培养法和混合消化液培养法对健康猝死成年人泪腺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培养有第 2代上皮细胞进行Pan keratin蛋白染色 ,以进行鉴定 ,取第 2、4代细胞进行冻存 ,1个月后取出复苏。结果 组织块培养法和混合消化液培养法均可获得较纯的泪腺上皮细胞 ,以组织块培养法接种的细胞早期生长较快 ,但第一代以后两种方法所获得的细胞生长无明显差别。两种方法所获取的泪腺上皮均为贴壁生长 ,未能形成生理状态下泪腺的囊腔结构 ,亦未见分泌小泡的形成。培养的泪腺上皮免疫组化染色Pan keratin蛋白染色阳性。经冻存和复苏 ,细胞保持良好活性。结论 组织块培养法和混合消化液培养法均可获得较纯的泪腺上皮细胞 ,但不能保持其泪腺束腔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31例胃癌、胃癌并转移及胃炎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凋亡进行了观察和比较。通过纤维胃镜取材,石蜡包埋,H.E染色,油镜镜检。结果是未转移胃癌患者细胞凋亡出现频率的均值最低(7.1‰),已转移的胃癌患者最高(28.8‰),两者间有极显著性差异,而胃炎患者的细胞凋亡频率介于前两者之间(18.3‰),结果提示:未转移胃癌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频率低一,与近代肿瘤形成的观点相符,即恶性肿瘤发生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晶体上皮细胞的研究是晶体研究中的重点。利用晶体上皮细胞培养技术对晶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国内起步较晚。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一技术,并将其应用的现状进行总结,为晶体上皮细胞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及发展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4.
外源性p53基因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p53基因在细胞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分别将野生型和突变型的p53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中,进一步比较,分析转染p53基因对GES-1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发现:(1)外源p53基因改变了GES-1细胞的形态-转染野生型p53基因使得GES-1出现一些细胞分化的迹象,在其胞浆有明显的空泡,空泡周围有微管的环绕;(2)p53基因的转总收入籽GES-1生长状态-野生型的p53基因转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cagA^ 幽门螺杆菌(Hp)培养滤液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Hp培养滤液,PCR鉴定cagA基因。采用倒置显微镜、电镜、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单细胞微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等,观察Hp (cagA^ )培养滤液对GES-1细胞的作用。结果:经Hp(cagA^ )培养滤液处理GES-1细胞,细胞核增大、畸形、核染色质变粗、核仁肥大、核分裂。生长曲线可见细胞增生活跃,增殖率195%。克隆形成试验显示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增强,增殖率达到337.5%。流式细胞仪S期细胞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Hp(cagA^ )培养滤液可使GES-1细胞形成彗星现象。结论:Hp(cagA^ )培养滤液可以导致GES-1细胞的生长特性改变,呈现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及生长特征。DNA损伤可能是cagA诱导GES-1细胞生长特性改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对胎儿胃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实验选用6至7个月龄的胎儿胃粘膜组织进行有关幽门螺杆菌的粘附部位及菌株间粘附能力差异的研究,发现CAPM D32株与NCTC 11637株的粘附部位相似,Hp对胃窦及胃体下部粘膜组织具有很强的粘附能力,而对胃体上部及胃底部粘膜组织的粘附能力很差或不能粘附;而CAPM Z-4株则对胃体、胃窦及胃底部粘膜上皮组织均表现出很强的粘附能力;表明Hp的粘附存在明显的部位特异性,不同Hp菌株间在粘附同一胎儿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人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用含20%胎牛血清1640培 养液对人角膜缘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 植块3~4d后细胞开始贴壁 生长,10~15d形成良好的单层,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类角膜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培养第11d,少量 细胞表达AE5,大量细胞表达p63。结论 应用20%胎牛血清1640培养液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的原代培养细胞具 有与正常角膜缘干细胞相一致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移行上皮细胞的分离方法有酶消化法、组织块法及刮削法3种。 目的:探讨培养人类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和其传代的最佳方法。 方法:培养人类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观察细胞在MEM-F12和KSFM培养基中的生长增殖以及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标记AE1及仅在尿路上皮组织中特异表达的尿空斑蛋白Uroplakin III,以鉴定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分别利用4步胰蛋白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再植法对细胞进行传代培养。 结果与结论:①细胞在MEM-F12培养基中较KSFM培养基中爬出及融合均快,生长状态良好。②细胞免疫荧光鉴定证实为移行上皮细胞。③胰蛋白酶消化传代细胞,传代第18~24 h贴壁,贴壁后无法继续生长,60~72 h后细胞开始凋亡;组织块再种传代细胞生长稳定迅速,24~48 h细胞开始爬出,第10~16天达到80%融合,传至第4代后开始出现衰退。说明以DMEM-F12培养基进行组织块培养法和组织块再种法是人类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可行性,以及激素对其增殖的影响。方法从乳房区段切除术切除组织中获取正常人乳腺组织,用胶原酶溶液消化乳腺组织分离得到较纯净的上皮细胞,用烧灼法结合酶消化法解决细胞纯化问题。细胞形态观察和电镜检测鉴定细胞。结果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是可行的。1×10-5的雌二醇和孕酮混合液可以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1.
12.
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mRTECs)原代培养、传代及鉴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肾小管节段贴块培养法与3种消化培养法(胰蛋白酶、胰蛋白酶 EDTA、胶原酶Ⅰ)进行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锥虫蓝染色后镜下观察消化后细胞成活率、细胞形态和数量.胰蛋白酶消化传代,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细胞种类.结果 贴块法和胶原酶Ⅰ消化培养法均能成功培养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两者相比,胶原酶Ⅰ消化培养法培养的细胞生长更快.结论 胶原酶Ⅰ消化培养法是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成人食管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培养成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建立能够体外长期培养的食管上皮细胞系,为上皮细胞的体外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 取食管癌患者正常食管上皮,用0.25%Dispase酶和0.25%胰蛋白酶/0.02?TA消化获取成人食管上皮细胞,使用无血清角化细胞培养液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和角蛋白、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结果 原代培养8d后,细胞汇合成片呈铺路石样生长,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表达阳性,可连续传代.结论 为体外分离培养成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建立了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敏  陈元方  柯杨  孔燕国  陆国钧 《解剖学报》2000,31(2):180-182,I010
目的 完成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 ,建立能够体外长期培养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 方法 用含有胶原酶 IA型的消化液消化分离胎儿胰腺组织为细小、均匀的细胞团进行接种 ,接种的细胞团用含10 %胎牛血清、4.0 m mol/L谷氨酰胺、0 .0 1%大豆胰酶抑制剂、0 .0 2 %牛血清白蛋白、5 .0 m g/L牛脑垂体提取物、2 .5× 10 - 3m g/L表皮生长因子、2 5 .0× 10 - 2 m g/L霍乱毒素、5 .0 mg/L胰岛素、10 .0 mg/L转铁蛋白、1.0 m g/L地塞米松、5 0 m g/L庆大霉素的完全培养基培养 2 4h后 ,换含 2 %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 ,在细胞团达到 80 %~ 90 %的细胞汇合时 ,1∶ 2传代培养。 结果 获得的原代培养细胞不含有淀粉酶 ,表达细胞角蛋白 ,可初步认定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已传代培养到第 3代。 结论 我们的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方法、条件适宜于胰腺导管上皮体外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15.
原代培养人脐动脉内皮细胞的生长与增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瑞绵  严四新 《解剖学报》1995,26(3):294-298
在未来贴附基质和生长因子情况下,成功地培养了人脐动脉内皮细胞(HUAEC)。接种密度为1×10^5/cm^2。采用HE染色、显微计量法及透射电镜术研究了内皮细胞的形态、生长行为与增殖。(1)接种后24h已出现岛状细胞团;48h细胞团增大,可区分出细胞密集的中央区及细胞密度较小的周边区;72h大部分细胞团已汇合;216h内皮细胞衰退、脱落。(2)HUAEC呈较长的多边形,相邻细胞间以短突相连,内胞质  相似文献   

16.
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体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芳婷  宋天保  王介东 《解剖学报》2001,32(3):238-240,T012
目的:人子宫内膜分离培工得到纯度较高的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体细胞。方法:采用二次滤网过滤法进行分离并通过光镜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其进行鉴别。结果:基质细胞在接种后0.5h开始贴壁,可见梭形和多角形两种形态的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这两种细胞均具有波形蛋白免疫反应,反应率可达95%以上,而细胞角蛋白无免疫反应性,提示它们为来源于内膜基质的基质细胞,大部分腺体细胞在接种24h后贴壁,培养后4d左右腺体细胞呈旋涡状排列,单个细胞为多角形,核大而圆,腺细胞呈细胞角蛋白反应性,反应率在90%以上,结论:采用二次滤网过滤法可成功地分离入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体细胞。  相似文献   

17.
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采用改良方法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和原代培养,为得到更高纯度和稳定的支持细胞原代培养体系,并建立一种简单、易行的支持细胞鉴定方法。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用Tris-HCI处理后除去生精细胞,实现进一步纯化。并用Feulgen染色法鉴定支持细胞,对支持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培养的支持细胞纯度达到95%,每个睾丸可获取支持细胞约10^7个,Feulgen染色后明显可见支持细胞核内的双极小体。结论酶消化法分离和Feulgen染色法鉴定大鼠支持细胞简单易行,且细胞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前后,人牙周韧带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对人牙周韧带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进行成骨诱导分化,14d后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体外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后,人牙周韧带细胞内细胞器发达,数目较常规培养条件下明显增多.细胞内可见大量的基质小泡、髓样结构及中、低电子密度的圆形和椭圆形小泡样结构.结论 人牙周韧带细胞是一种具有成骨潜能的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后,其超微结构具有成骨细胞和成牙骨质细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肾间质发病过程中 ,各段肾小管上皮细胞受到的侵害和发挥的作用不同。为了探讨不同节段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作者利用微分离的方法在解剖显微镜下获取肾脏皮质近曲小管和髓质集合管进行体外培养 ,分别得到了纯净的近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通过细胞免疫组化和耐高渗实验方法对该两种细胞进行区分和鉴定 ,利用 EL ISA和细胞株依赖方法检测了该两种上皮细胞表达血管紧张素 IIAT- 1受体和分泌白细胞介素 - 6( IL-6)的情况。结果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AT- 1受体的分布和分泌 IL- 6的量均显著高于集合管上皮细胞 ;在血管紧张素II刺激下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 IL- 6明显增加 ,而集合管上皮细胞则无明显改变。结论 :近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在炎症介质的产生上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作为饲养层培养人胚原始生殖细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作为饲养细胞培养人胚原始生殖细胞的可能。方法从5—9周人胚胎生殖嵴、中肾嵴、肠系膜中消化分离原始生殖细胞(PGCs),种植于经丝裂霉素c处理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饲养层上培养。结果PGCs可以在体外培养3个多月,传14代。这样培养的PGCs表达胚胎干细胞的多种标志,如碱性磷酸酶染色、SSEA和TRA抗原等。另外细胞保持正常的染色体核型。结论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可以作为饲养细胞在体外培养人胚原始生殖细胞,保持未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