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为正虚邪实并存状态,本虚即气血不足、肝肾阴精亏虚;邪实即痰浊、瘀血阻滞脑窍脉络,痰浊瘀血又为正气亏虚。本着治病治本,从脾肾入手,宜健脾益肾以益脑髓,达到扶止以驱邪,即补为通,即补为消之目的。健脾复元汤可促进代谢、改善循环、降脂降黏度、缩小梗死灶,促进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恶性肿瘤的病机关键在于正虚邪实、痰瘀毒交夹,治疗以补益正气、活血化瘀、化痰解毒为大法,辨证运用验方"参芪康泰汤",攻补兼施,以达治疗目的。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潘赐明  吴元洁 《新中医》2018,50(5):219-221
现代医学表明胰岛功能减退是糖尿病(DM)发病的重要机制。笔者通过溯源中医古籍文献,发现糖尿病发病与脾肾密切相关。气阴亏虚为糖尿病胰岛功能减退的根本;痰浊、血瘀则是病理产物,属诱发因素。治疗时,可根据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出现的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或阳虚辨证施药;若兼痰浊血瘀,则辅以活血化痰。糖尿病潜伏期及初发期以补益为主,典型期采用消补兼施之法。  相似文献   

4.
田从豁教授擅长针药并用治疗放射性肺炎,认为本病为虚实夹杂之证,虚以气虚为主,实以热毒、痰浊多见。以针灸调畅气机、恢复脏腑气化功能;以中药消补兼施,注重补益阳气、温化痰湿。选方配穴结合,各取所长,临床每有效验。  相似文献   

5.
"虚、痰、瘀、毒"是心悸发病的重要因素,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的范畴,尚与"胸痹"、"心痛"等有所关联。历代医家多认为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及体内痰瘀蕴蓄日久所化之毒为标,治疗当以扶正补虚、温阳化痰、益气活血、标本兼治之法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周兰  高红芳 《河南中医》2023,(4):492-495
肺癌病机为正虚络阻,机体正气虚衰,受邪毒侵犯,痰热瘀毒搏结于肺之脉络,息道被阻,发为肺癌。肺癌的发生、发展、复发、转移与癌毒密切相关,抗癌祛毒法贯穿治疗始终,泽漆汤中,泽漆化痰消水,石见穿清热解毒,活血散结,白前降逆平喘,生姜、半夏和胃化痰,黄芩清泄肺热。泽漆先煎,去其毒性,顾护脾胃之气,人参、甘草培土生金,桂枝温阳开结,气化水液痰浊,配合白前调畅肺气。全方化痰逐水,止咳平喘,寒温并用,邪正兼顾,调畅肺气,与肺癌正气亏虚,痰热瘀毒搏结,肺络瘀阻的基本病机相契合。从药物用量及组成不难发现,泽漆汤用药以攻邪为主,扶正仅人参、甘草二味。祛邪扶正为积聚类疾病总的治疗法则,在疾病不同阶段,邪正盛衰程度不同,祛邪、扶正的侧重亦不同,过早使用补益药物有闭门留寇之弊,但疾病终末期,正气欲衰,亦难强攻,需加用补益类药物。  相似文献   

7.
<正>消、托、补三法为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总则,分别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初起、成脓、溃后3个不同的阶段。补托法以补为主,以托为次,用补益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适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正如《外科精义》所载:"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近年来笔者以益气托毒法治疗粉刺、脓耳、阴疮属正虚邪恋证者取得  相似文献   

8.
龚丽娟教授认为慢性尿酸性肾病病因可责之于内外2个方面:外因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经脉,导致经脉痹阻,血行不畅,筋骨失养,内因为年高正气亏虚,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醇酒等,致使脾胃受损,湿热内生,气血瘀滞,日久酿湿成痰化浊,终致湿浊痰瘀阻于肾,肾气渐亏,不能分清泌浊。慢性尿酸性肾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上龚教授提出以淡渗利湿、苦寒清热、活血通络三法组合成方,分期论治,急性期重在清热利湿,缓解期治当化痰祛瘀,兼清湿热,久病及肾治宜补益肝肾,化瘀泄浊。  相似文献   

9.
正气不足,痰毒内蕴、本病再发,则"体更虚,毒更深"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理。"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大法,贯穿始终,初期多以痰凝结滞为外在表现,加之体虚毒陷,故治疗上当以化痰散结为主兼顾扶正、解毒;肿块渐消后,可酌减化痰散结之力,然体内毒邪仍未清除,故可加重解毒之力并辅以活血行气之药使祛邪不留瘀;邪去毒减后,则将治疗之重点用于扶助正气,固护卫表,解毒之力渐减。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治疗胸痹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亏虚,标实为瘀血、气滞、痰浊、寒凝交互为患。治疗当分清标本虚实,本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原则,兼顾同治。实证宜活血化瘀、温化痰瘀、通补开泄,尤重活血通脉之法;虚证当补气温阳、滋阴益肾、调理脾胃,尤重补益心脾。临证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配合西医基础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