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与蜕膜NK细胞数量和活性。方法选择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作为研究组(RSA组),人工流产中止早期妊娠妇女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外周血和蜕膜NK细胞数量和活性。结果非孕期,RSA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和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RSA组非染色体因素再次自然流产妇女,外周血NK细胞数量和活性也高于成功妊娠组(P0.05);RSA组非染色体因素再次自然流产妇女,蜕膜NK细胞数量和活性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血NK细胞数量和活性可作为RSA免疫治疗监测的指标,外周血NK细胞和蜕膜NK细胞可能在RSA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静脉血T细胞及T亚群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与免疫荧光技术相结合,检测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病例组)和正常妊娠早期妇女(早孕组)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的百分含量.结果病例组31例早期自然流产妇女外周静脉血CD3+,CD4+,CD8+T细胞及T亚群百分含量以及CD4+/CD8+的比例分别为(67.11±5.17)%、(35.35±5.26)%、(23.76±4.92)%、1.49±0.59.早孕组33例正常妊娠12周以内妇女分别为(64.45±4.56)%、(36.07±5.78)%、(21.85±3.73)%、1.53±0.73.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静脉血中T细胞及T亚群百分含量与正常妊娠早期妇女相同.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自然流产的发生率为100%~20%,除了已知的母方内分泌功能失调,子宫病变,遗传性疾病或其他全身疾病等主要致病因素,仍有约50%患者病因不清。免疫学研究认为,妊娠是一种同种移植现象,流产是移植排斥的结果,在正常妊娠过程中,胚胎作为一种半同种异体组织抗原却不受母体排斥而存活,这与蜕膜组织中正常的免疫微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孕12周以内,胎盘与母体的紧密联系还未完全建立时,蜕膜微环境对胚胎的生长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母胎界面上NK细胞引人注目,NK细胞可通过对靶细胞的识别,并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对妊娠的免疫调节作用,并认为一旦调节作用失衡就可导致自然流产等不良后果[1]。在国内有关NK细胞与流产关系报道很少,本文采用流式细胞仪与免疫荧光技术相结合方法直接测NK细胞水平,以探讨NK细胞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子宫蜕膜中NK细胞是妊娠早期出现最多的淋巴细胞,与外周NK细胞(CDl6^ CD56^-)相比,子宫NK细胞表面抗原通常为CD56^ CDl6^-mCD3^-。在着床过程中,NK细胞的活性一般处于抑制状态。从子宫NK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和分泌的细胞因子阐述其在妊娠期可能起的作用,提示子宫NK细胞与反复自然流产、异位妊娠及先兆子痫的关系。说明在复杂的母胎界面免疫内分泌网络中,子宫NK细胞能影响滋养细胞侵入过程和胎盘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蜕膜NK细胞与滋养层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蜕膜内有相当数量的NK细胞,约占蜕膜细胞总数的45%。在妊娠期间,蜕膜与滋养层密切接触却未对滋养层造成损害,其成因为,滋养层细胞对蜕膜NK细胞不敏感;蜕膜内NK细胞是一个活性较弱的亚群;局部存在各种对NK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的因子等。  相似文献   

6.
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淋巴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妇产科进展》1999,8(2):131-134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中淋巴细胞的种类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以10例正常妊娠早期施行人工流产的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早期自然流产的10份蜕膜组织中不同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其超微结构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蜕膜淋巴细胞百分率平均为6335%±219%,其中,大颗粒淋巴细胞及小淋巴细胞在蜕膜细胞中所占的百分率分别平均为6005%±192%、330%±058%;对照组相应百分率则分别平均为5610%±347%、5235%±342%、375%±059%,两组比较,实验组总淋巴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上升(P<00005),但小淋巴细胞百分率未见显著改变(P>005)。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不论大颗粒淋巴细胞还是小淋巴细胞,实验组均表现出细胞功能活跃的超微结构变化,如胞质中细胞器丰富,含大量的溶酶体及大、小泡;细胞核形态各异,核孔较多,常见核仁,常染色质丰富等,而且实验组呈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的淋巴细胞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平均为640%±117%,315%±075%(P<00005)。结论: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淋巴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了?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树突状细胞(DC)在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的表达情况。方法根据子宫内膜形态学Noyes标准,对在本中心就诊的uRSA患者(uRSA组,n=113)与男性因素不孕患者(对照组,n=35)进行子宫内膜分期;以CD1_a与CD83分别作为子宫内膜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与成熟树突状细胞(m DC)的表面标志物,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CD1_a与CD83阳性细胞的数量,并通过Vectra~?自动病理成像定量分析系统分别计算其阳性细胞率。结果 uRSA组分泌期子宫内膜CD1_a阳性细胞率无明显变化,而CD83阳性细胞率[(2.03±1.60)%]显著高于对照组[(0.81±1.11)%,P=0.000];两组患者子宫内膜CD1_a阳性细胞率从分泌早期到中期均呈递减趋势,而CD83阳性细胞率从分泌早期到中期均呈递增趋势;与对照组相比,uRSA组子宫内膜CD1_a阳性细胞率在分泌早期和中期均无明显变化,而uRSA组子宫内膜CD83阳性细胞率在分泌早期[(1.64±1.20)%]和中期[(2.20±1.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17±0.11)%,P=0.000;(0.63±0.78)%,P=0.000]。结论 uRSA组患者子宫内膜分泌早期和中期CD83阳性细胞率异常升高,提示其可能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导致妊娠失败。  相似文献   

9.
75对早期自然流产夫妇的细胞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连续2次原因不明自然流产患者的必要性。方法将2003-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145例连续2次原因不明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主动免疫组41例,非主动免疫组104例),对其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组妊娠活产率82.9%(34/41),纠正活产率87.2%(34/39);非免疫组妊娠活产率85.6%(89/104),纠正活产率89.0%(89/1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胎儿出生孕周及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2次原因不明自然流产患者,主动免疫治疗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75对早期自然流产夫妇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自然流产夫妇共75对临床资料,发现5例染色体异常,占受检人数的3.33%,并检出3例随体区变异.复习有关文献并结合异常病例探讨,表明:平衡易位携带者是流产夫妇中最常見的染色体异常,其检出率与流产次数和发生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自然流产妇女蜕膜组织的CD56+NK细胞Fas(CD95)表达与生物学功能,评估CD56+NK细胞不同亚群表型对自然流产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48例自然流产者蜕膜组织,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56+CD95+NK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48例自然流产者CD56+CD95+NK细胞表达36例,统计结果表明,自然流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有显著意义。结论:通过检测NK细胞Fas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NK细胞的毒性,用于诊治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侯倩 《生殖与避孕》1999,19(4):207-210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ercel,NK细胞)是机体抗感染、抗肿瘤细胞转移的第一道防线,它也可通过产生细胞因子调节生理性造血功能。它大量地存在于许多物种的胎盘种植部位,在胎盘形成的调控中起着自身稳定作用。最近研究提示,胎盘种植可能是受自然杀...  相似文献   

14.
子宫蜕膜中NK细胞是妊娠早期出现最多的淋巴细胞,与外周NK细胞(CD16+CD56-)相比,子宫NK细胞表面抗原通常为CD56+CD16-mCD3-.在着床过程中,NK细胞的活性一般处于抑制状态.从子宫NK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和分泌的细胞因子阐述其在妊娠期可能起的作用,提示子宫NK细胞与反复自然流产、异位妊娠及先兆子痫的关系.说明在复杂的母胎界面免疫内分泌网络中,子宫NK细胞能影响滋养细胞侵入过程和胎盘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化疗对NK细胞活性的损伤程度。方法 收集1999~2001年32例上皮性卵巢癌,观察化疗前后NK细胞活性的变化。然后与IL-2共培养,观察其活性恢复情况.结果 化疗后与化疗前比较,NK细胞活性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IL-2共培养后,化疗前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化疗后第1~3疗程细胞活性升高有显著性,第4~6疗程活性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化疗损伤了NK细胞的活性,早期损伤程度较轻,能恢复;晚期损伤程度较重,短期内不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的免疫耐受学说,探讨转录因子FOXP3基因多态性与URSA的易感性。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检测FOXP3基因rs2232365A/G和rs5902434del/ATT多态性在146例URSA患者(URSA组)和11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结果:①rs2232365A/G的3种基因型在URSA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携带G等位基因明显增加URSA的风险(P=0.01,OR=1.61)。②rs59024343种基因型在两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2,P=0.10),但等位基因del缺失型频率URSA组较对照组高(χ2=4.40,P=0.036)。③单倍体型分析:G/del单体型明显增加URSA的发病风险(P=0.02,OR=1.53),而A/ATT单体型则对URSA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P=0.02,OR=0.63)。结论:转录因子FOXP3基因启动子区rs2232365和rs5902434多态性与URSA的遗传易感性有关,携带G和del等位基因明显增加URSA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USA)蜕膜巨噬细胞抗原递呈功能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取有卡介苗接种史的30例U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孕龄相当的正常妊娠人工流产妇女作为对照.通过淋巴细胞体外抗原特异性转化实验,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实验组及对照组蜕膜巨噬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相应的外周血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以PPD、USA组(U-Ag)及对照组滋养细胞抗原(N-Ag)作为抗原,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的情况,以刺激指数(SI)反应T细胞增殖强度.流式细胞仪检测HLA-DR在巨噬细胞上的表达.结果:USA组在PPD、U-Ag和N-Ag这3种抗原分别诱导下,T细胞的刺激指数(SI)在巨噬细胞8×105/ml和16×105/ml浓度时均明显高于2×105/ml和4×105/ml,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在这3种抗原诱导下,T细胞的SI在各浓度巨噬细胞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相同抗原和相同细胞浓度下.当巨噬细胞浓度为2×105/ml时,T细胞的S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浓度USA组的T细胞S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HLA-DR在USA组蜕膜巨噬细胞上的表达为87.5±25.6%,而对照组为84.2±30.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SA组的蜕膜巨噬细胞具有抗原递呈功能,滋养细胞抗原通过蜕膜局部的巨噬细胞递呈给母体免疫系统使T细胞激活,这很有可能是导致USA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与原因不明自然流产 (不明流产 )的关系密切[1,2 ] 。TNF α主要通过TNF α受体 1(TNFR1)的信号传导产生生物学效应。本研究检测了早期不明流产孕妇蜕膜组织 ,及血清中TNF α膜受体 1(mTNFR1)及其可溶性受体 (sTNFR1)的表达 ,探讨早期不明流产与蜕膜及母体血清TNFR1表达水平的关系 ,为其病因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防治 ,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一、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选择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1年 1月 ,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的妊娠 6~ 10周 ,以出现原因不明阴道流血和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多态位点与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VEGF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对VEGF基因的-634G/C(rs2010963)、+936C/T(rs3025039)、-2578C/A(rs699947)及-1154G/A(rs1570360)4个位点进行评价,累计病例组1945例,对照组207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VEGF基因的-634G/C位点,基因型CC发生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风险高于基因型GG[P=0.03,OR=1.29,95%CI(1.03,1.63)];携带等位基因C妇女的发病风险高于携带等位基因G[P=0.02,OR=1.14,95%CI(1.02,1.27)]。+936C/T位点的CT、TT基因型及携带T等位基因发生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风险高于CC基因型及携带C等位基因的女性[CT vs CC基因型:P0.0001,OR=1.40,95%CI(1.18,1.65),TT vs CC基因型:P=0.02,OR=1.72,95%CI(1.11,2.66),T vs C等位基因:P0.00001,OR=1.52,95%CI(1.30,1.78)];两组的-1154G/A、-2578C/A各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基因-634G/C(rs2010963)、+936C/T(rs3025039)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发生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20.
自然流产儿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