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原位肛门重建术中直肠三大结构功能重建时排便自控能力的意义。方法 6例低位直肠癌经Miles术后,立即行原位肛门重建,以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结肠游离段下拉缝于原肛门缘,并重建直肠骶曲,直肠瓣、直肠角。结果 6例术后排便自控能力都较满意,但对稀便控制能力有2例较差。结论 在原位肛门重建术中,直肠三大功能的重建必须同时建立,才能达到自控排便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直肠横襞重建在低位直肠癌全系膜直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低位直肠癌全系膜直肠切除手术92例,按吻合重建肠道方式分为3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重建组25例采用直肠横襞重建术后吻合;对照1组31例采用J型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对照2组36例,采用结肠直肠吻合术;均为一期吻合.结果:术后控便恢复,重建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月随访便急程度、大便平均次数、便频和失禁综合评分,重建组与对照1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后1年随访,直肠横襞重建吻合与对照1组、对照2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直肠横襞重建后吻合的方法,可简化手术,有重建直肠壶腹、直肠横襞和恢复其功能的作用,不增加手术并发症,是低位直肠癌根治切除保肛术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探索一种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乙状结肠直肠吻合的新方法.[病例报告]给 24例接受 直肠癌切除术后的患者行乙状结肠直肠套入吻合术,术后无吻合口漏及狭窄,排便功能恢复良好[讨 论]经过总结经腹直肠癌切除术后结肠直肠套入吻合法的优点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认为该法明显优 于传统的端端吻合术  相似文献   

4.
1989年5月以来,我们对3例肛管和低位直肠癌做根治切除的同时行原位肛门成形,术中再造直肠横襞和直肠壶腹,重建乙状结肠曲和直肠骶曲及肛直角,并采取结肠套迭代替内括约肌,取双侧臀大肌束重建外括约肌和提肛肌,3例在术后一个月内均能自行控制排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开腹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超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加结肠贮袋肛管吻合术5种术式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行保肛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开腹组、超低位吻合组、低位吻合组、肛管吻合组5组,每组30例。观察和对比每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控便情况、肛门功能、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等。结果:开腹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多于其他四组患者(P<0.05);肛管吻合组患者的排便次数正常时间最短(P<0.05);肛管吻合组出现失禁例数最少(P<0.05);腹腔镜组、超低位吻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患者(P<0.05);术后6、12个月开腹组的满意度最低,分别为66.67%、76.67%;而肛管吻合组术后6、12个月的满意度最高,分别达76.67%、100.00%。结论:腹腔镜TME、开腹式TME、超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加结肠贮袋肛管吻合术5种术式对术后患者的肛门功能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的直肠功能。方法:直肠癌患者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2组都给予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治疗组同时给予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的手术。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进行调查,治疗组的直肠排便功能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为73.3%,治疗组的直肠排便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应用可以提高直肠排便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后应用结肠"J"型储袋行直肠或肛管吻合能否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2001年1月间连续行低位前切除术的72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吻合方式分为2组:"J"型储袋组,共33例;直肠吻合组,共39例.分别于术后1、3、6及12个月,对手术并发症及排便功能行比较性研究.结果 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出血病例.直肠组发生吻合口瘘2例;储袋组及直肠组术后局部复发者分别为5例及4例;肝转移分别为2例及3例."J"型储袋组较直肠吻合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之日排便次数及夜间排便人数比率均明显减少(7次vs 3次,P<0.05;3次vs 1次,P<0.05),(64%vs 31%,P<0.05;30%vs 3.9%,P<0.05).前者大便失禁综合评分显著优于后者(8 vs 2,P<0.05;5.2 vs 1.5,P<0.05).结论 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后,应用"J"型储袋行直肠或肛管吻合,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且在术后1年内,可以在某些方面改善患者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和直肠阴道瘘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28例双吻合技术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超低位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直肠阴道瘘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超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较高,应采取多方面的预防措施,吻合口漏和直肠阴道瘘若局部或全身感染较重宜尽早行近端结肠造瘘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太康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5例直肠癌患者,均采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进行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和术后排便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在术前3、6个月的排便功能优良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的排便功能优良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术后3、6个月的各项直肠测压标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在术后12个月直肠肛门排便功能显著恢复,保肛手术可运用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部分齿线区切除在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1至2003年对11例肿瘤下缘距齿线<3cm的超低位直肠癌,采用保证全系膜直肠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部分齿线区切除,结肠贮袋经肛拖出与肛管直肠齿状线吻合的方法,术中冰冻切片证实切缘无癌残留.术后10例完成化疗,8例接受放疗.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随访2月至1年,平均6.4个月,患者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肿瘤无复发和转移.按WCGWP肛门功能调查表检查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情况,2例便频,1例稀便失禁,1月后均恢复,无梗阻发生.结论:在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中,采用保证全系膜直肠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部分齿线区切除,结肠贮袋经肛拖出与肛管直肠齿状线吻合的方法,可以达到直肠癌根治和超低位保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预防和减少左半结肠直肠创伤及癌性梗阻Ⅰ期手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加速直肠癌术后低位吻合口瘘的愈合.方法:对142例梗阻性左半结肠直肠癌、86例左半结肠直肠创伤接受Ⅰ期手术治疗的病人、157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和28例直肠癌术后低位吻合口瘘的患者使用肠腔内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技术,观察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和直肠癌术后低位吻合口瘘漏口愈合时间.结果:使用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技术的梗阻性左半结肠直肠癌和直肠癌前切除术病人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2%(6/142)和1.9%(3/157),直肠癌术后低位吻合口瘘病人漏口愈合天数为10.3±1.6,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半结肠直肠创伤病人术后吻合(或缝合)口瘘发生率为3.5%(3/86).结论: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法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左半结肠直肠创伤及癌性梗阻Ⅰ期手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加速直肠癌术后低位吻合口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直吻术式,观察组给予袋吻术式,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排便次数、大便失禁次数、便秘人数、排便排气感障碍及排便不尽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直肠压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直肠压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功能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近期应用效果明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中采用双吻合技术经腹行结肠-直肠吻合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56例低位直肠癌采用双吻合技术经腹行结肠-直肠吻合保肛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肿瘤下缘距肛缘4—6cm,平均5.2cm。结果全组患者手术进程顺利,切缘均无肿瘤细胞残留,肛门控便功能满意,无手术死亡,3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痊愈;3倒术后半年出现肿瘤复发。结论熟练掌握双吻合技术,使用吻合器能顺利完成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吻合器、曲型切闭器在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7例直肠癌患者行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应用美外曲型切闭器闭合远端残留直肠,再用强生吻合器进行结肠一直肠端侧吻合.其中包括行趟低位直肠前切除的20例行回肠末端造13,3个月后关闭造口.结果:本组根治性切除25例(92.6%);1例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3.7%,大便失控5例,均经保守治疗及肛门功能锻炼后治愈.无1例局部复发.结论:合理使用国产缝合器、吻合器可完成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可达保肛、根治、降低费用、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Jiang  J.  -K.  Yang  S.-H.  Lin  J.  -K.  廖新华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6):15-16
目的:结肠“J”形贮袋常用于直肠手术重建后克服贮粪功能障碍,对括约肌功能则不产生任何影响。该研究前瞻性比较分析了患在直肠低位前切除后经腹施行侧面末端吻合术或结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接受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56例,随机分为侧面末端吻合术组和结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组。分别记录手术情况,并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分别进行直肠肛门测压和直肠肛门功能评估。结果:每组均有24例患完成该试验。两组在入口统计和术前功能评估方面没有显性差异,在手术吻合高度(5cm)、失血量、保护性结肠造口、手术时间、并发症和辅助治疗等外科疗效方面亦无显性差异。两组间肛内压无显性差异,术后及随访期内亦无明显变化。两组患均于术后早期出现短暂性大便失禁。在肠功能方面,术后最大容量及紧急排便容量均显下降,但结肠“J”形贮袋组恢复较快。两组术后排便频率均显增加,但侧面末端吻合术组的直肠容量恢复较快。结论:对中低位直肠癌患施行低位前切除后的经腹吻合术是一种较安全的手术方法,可最大限度减少括约肌的功能损伤,更好地保护其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种不同术式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具有保肛手术治疗适应证的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肿瘤下界距肛缘4~7 cm)分为2组,A组为距肛缘6 cm以上的低位直肠癌29例行双吻合器低位前切除术;B组为距肛缘4~6 cm的低位直肠癌31例进行改良的双吻合术即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A、B 2组的手术时间、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排便功能和控便能力与前期行Miles术的35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A、B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80±56)、(185±61)min,与对照组(240±73)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7.9%、74.3%,与对照组7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21%、8.01%;与对照组6.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排便功能良好,而对照组丧失控便能力.A、B组的术后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距肛缘4~7 cm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只要符合保肛手术适应证,双吻合器保肛手术可获得与 Miles术相似的近期疗效,且具有更好控便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足反射区按摩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7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失访2例)与对照组24例(失访1例),试验组给予3个月的足反射区按摩及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采用徐氏肛门直肠功能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排便功能。结果 术后1个月、2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排便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排便功能优良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反射区按摩是提高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对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2例)和B组(32例),A组采取常规开腹直肠前切除治疗,B组采取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肛管收缩压、直肠末端静息压和初始排便容量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B组患者肛管收缩压、直肠末端静息压和初始排便容量阈值等均明显优于A组(P<0. 05); 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 <0. 05)。结论: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对直肠癌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不仅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同时还可有效促进肛肠动力学恢复。  相似文献   

19.
结肠灌洗法对改善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一祺  于江 《现代医学》2006,34(5):342-344
目的评价结肠灌洗法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于齿状线附近)排便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8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3人,第1组术后行结肠灌洗法治疗(A组),第2组术后通过口服药物法治疗(B组)。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对患者的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2个月A组患者每日平均排便2次,便后1 h需再便者占4%,均优于B组(分别为4次、12%)(P<0.05)。术后6个月时,A组直肠最大耐受压和顺应性压明显增加,分别为(164.3±2.0)m l.(kPa)-1和(28.8±1.7)m l.(kPa)-1,与B组(153.7±1.9)m l.(kPa)-1和(26.3±1.2)m l.(kPa)-1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术后灌洗法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改善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患者预后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146例,根据其临床手术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69例与观察组7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观察组患者给予直肠癌保肛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排便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生存状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排便功能恢复时间及肛周湿疹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术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与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预后效果,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可以积极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